陳小輝
(廣州新華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520)
《全宋詩》與《全元詩》收了很多同名詩人,這部分詩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由宋入元的人,故《全宋詩》與《全元詩》皆予收錄。但有些同名詩人,有的是《全宋詩》誤收,有的是《全元詩》誤收,有的是兩者皆誤收。對此種現(xiàn)象羅鷺《〈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石勖言《<全元詩>誤收詩人考》皆已作初步揭示。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亦發(fā)現(xiàn)一些同名詩人被《全元詩》誤收,現(xiàn)一一考證如下。
《全宋詩》見第7 冊4723 頁,《全元詩》見第8 冊351 頁。
《全宋詩》謂其“字公達,建安人。早年舉進士,又舉書判拔萃科。后遷知福州,移越州、睦州”。《全元詩》謂其“字里不詳。至元間為郯城縣尹”。
《全宋詩》收張伯玉詩作103 首,《全元詩》收其詩作1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全元詩》據(jù)《永樂大典》卷二二六七引張伯玉詩收其詩《鑒湖晚歸》,《全宋詩》據(jù)宋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卷三收張伯玉《鑒湖晚歸》,兩者內(nèi)容相同。
按:張伯玉《鑒湖晚歸》首句云“會稽太守?zé)o事時,緩帶長作漁樵嬉”,張伯玉曾于嘉祐八年(1063 年)知越州,即詩所謂會稽太守。又宋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卷三、《宋詩紀事補遺》卷十七皆將此詩歸入宋人張伯玉名下,且《會稽掇英總集》是宋孔延之于神宗熙寧五年編就,《永樂大典》以張伯玉為元代人實有誤,《全元詩》亦誤。
《全宋詩》見第7 冊第4888 頁,《全元詩》見第68 冊第40 頁。
《全宋詩》謂其“仁宗時以大理寺丞監(jiān)永州市征”?!度姟分^其“字里不詳。曾任大理寺丞”。
《全宋詩》與《全元詩》皆錄其詩歌一首?!度卧姟窊?jù)清曾國荃光緒《湖南通志》卷二七八錄章詢詩作《接宣撫偕道正訪九龍巖主喜師率成二十八字》,《全元詩》據(jù)《元詩選癸集》丁集錄其詩作《九龍巖》,詩歌內(nèi)容相同。
按:光緒《湖南通志》卷二七八在“宋章詢《九龍巖》詩”下引《金石補正》謂“《永志》即錄入金石后,復(fù)載此詩于名勝,而詩易六字,且指章詢?yōu)樵?,誤矣”。據(jù)《金石萃編》卷一三三錄澹山巖題名:“至和二年乙未六月十九日,尚書職方員外郎知永州軍州事柳拱辰以久旱躬禱于零陵王之祠,因憩此巖。是日得雨。時殿直齊懷德、大理寺丞章詢、判官李方……”[1]2478亦可知章詢當(dāng)為宋人,非元人也,《元詩選癸集》有誤,《全元詩》亦誤。
《全宋詩》見第17 冊11319 頁,《全元詩》第52 冊482 頁。
《全宋詩》謂“張會宗,神宗熙寧七年守祕書丞,分司南京。事見《求古錄》”。《全元詩》謂“張會宗,字里不詳。據(jù)道光《長清縣志》卷之末卷下,元末曾任秘書監(jiān)丞”。
《全宋詩》與《全元詩》皆收其詩歌1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度卧姟窊?jù)清顧炎武《求古錄》收其詩歌《留題贈靈巖鑒公禪師》,《全元詩》據(jù)道光《長清縣志》卷之末卷下收其詩歌《留題靈巖方丈》,內(nèi)容相同。
按:顧炎武《求古錄》謂此詩曾立石,詩前署“守秘書丞分司南京張會宗”,詩后署“丁巳(熙寧十年)三月二十七日”[2]521,故此詩當(dāng)為宋人張會宗詩,道光《長清縣志》有誤,《全元詩》亦誤。
《全宋詩》見第 22 冊14956 頁,《全元詩》第67 冊211 頁。
《全宋詩》謂“釋覺先(1069~1146),慈溪人。俗姓陳。高宗紹興十六年卒,年七十八”?!度姟分^“釋覺先,剡溪僧。清沈志禮輯《曹江孝女廟志》卷五作元人”。
《全宋詩》收其詩歌1 首,《全元詩》收其詩歌2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度卧姟窊?jù)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九三引《娥江題詠》收其詩歌《過曹娥廟》,《全元詩》據(jù)清沈志禮《曹江孝女廟志》卷五收其詩歌《渡曹江》其二,兩者內(nèi)容相同。
按:宋代釋志磐《佛祖統(tǒng)紀》卷十四亦謂釋覺先為北宋慈溪人,號澄照。清沈志禮以其為元代人實有誤,《全元詩》亦有誤。
《全宋詩》見第27 冊第17935 頁,《全元詩》見第66 冊第205 頁。
《全宋詩》謂其“字德容,漁陽人?;兆跁r曾知武陵。金滅遼后,被索北歸,仕金為秘書省著作郎”。《全元詩》謂其“字德容。生平不詳?!对姕Y》作元人”。
《全宋詩》收張斛詩作27 首,《全元詩》僅收錄張斛詩1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全宋詩》據(jù)元代元好問《中州集》卷一收有《海邊亭為浩然賦》,《全元詩》據(jù)《詩淵》三一三四頁收有《海邊亭為浩然賦》,兩者內(nèi)容相同。
按:元代元好問《中州集》卷一、明李蓘編《宋藝圃集》卷十四、《全金詩》卷五皆將《海邊亭為浩然賦》歸入宋人張斛名下。《詩淵》為明代人所輯,且多有訛誤。張斛德容非元人也,《全元詩》誤輯。
《全宋詩》見第29 冊18812 頁,《全元詩》第68 冊186 頁。
《全宋詩》謂“謝彥,字子美?;兆谡土暝误P山”。《全元詩》謂“謝彥,字里不詳”。
《全宋詩》與《全元詩》皆收其詩歌1 首,內(nèi)容相同?!度卧姟窊?jù)《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石拓本匯編》冊四二頁五九收其詩歌《留題驪山》,《全元詩》據(jù)《元詩選癸集》癸集下收其詩歌《驪山》,內(nèi)容相同。
按:《金石萃編》卷一四七謂《驪山》詩曾刻石驪山,下署“政和丙申三月十八日謝彥子美書”[1]2720。據(jù)此來看,此詩當(dāng)為北宋人謝彥所作,《元詩選癸集》以其為元代人當(dāng)有誤,《全元詩》亦誤。
《全宋詩》見第47 冊29316 頁,《全元詩》第65 冊255 頁。
《全宋詩》謂“李丙,字仲南,邵武人。與呂祖謙友善”?!度姟分^“李仲南,生平不詳。詩存明宋公傅《元詩體要》”。
《全宋詩》據(jù)宋陳起《前賢小集拾遺》卷一收其詩歌2 首,《全元詩》據(jù)明宋公傳《元詩體要》收其詩歌2 首,兩者內(nèi)容相同。因李丙字仲南,《全宋詩》所收李丙與《全元詩》所收李仲南實為同一人。
按:據(jù)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云:“政宣間修西京洛陽大內(nèi),掘地得一碑,隸書小詞一闋,名《后庭宴》,其詞曰:……。余見此碑墨本于李丙仲南家。仲南云得之張魏公姪椿處也?!保?]441李丙當(dāng)為北宋時人,不當(dāng)收入《全元詩》。
《全宋詩》見第51 冊32212 頁,《全元詩》第68 冊234 頁。
《全宋詩》謂“王居安,字資道,初名居敬,字簡卿,號方巖,黃巖人。孝宗淳熙十四年進士,授徽州推官,遷江東提刑司干官”?!度姟分^“王居安,生平不詳”。
《全宋詩》收其詩歌11 首,《全元詩》收其詩歌1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度卧姟窊?jù)明謝鐸《赤城詩集》卷一收其詩歌《考試當(dāng)涂次池陽崎嶇山行石多可愛因用袁席之韻》,《全元詩》據(jù)《元詩選癸集》癸集下收其詩歌《考試當(dāng)涂次池陽崎嶇山行題石》,內(nèi)容相同。
按:王居安此詩云:“平生愛奇石,如見古君子?!蹦纤未鲝?fù)古《靈璧石歌為方巖王侍郎作》亦提及王居安方巖愛奇石,詩題所言袁席之即南宋袁聘儒(字席之),《元詩選癸集》以其為元代人實有誤,《全元詩》亦有誤。
《全宋詩》見第53 冊33339 頁,《全元詩》第68 冊212 頁。
《全宋詩》謂“趙希鶚,太祖九世孫”。《全元詩》謂“趙希鶚,字里不詳”。
《全元詩》收趙希鶚詩作1 首,《全宋詩》中收其詩作2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度卧姟窊?jù)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九二引《湖南通志》收其詩歌《秦洞》,《全元詩》據(jù)《元詩選癸集》癸集下收其詩歌《秦人三洞》,兩者內(nèi)容相同。
按:《宋史》卷二二一“宗室世系七”謂趙希鶚為太祖九世孫,其人當(dāng)為宋代人,非元代人。
《全宋詩》見第 55 冊34199 頁,《全元詩》第68 冊213 頁。
《全宋詩》謂“趙汝鐩(1172~1246),字明翁,號野谷,袁州人。太宗八世孫。寧宗嘉泰二年進士。歷東陽主簿”。《全元詩》謂“趙汝遂,字里不詳”。
《全宋詩》收趙汝鐩詩近三百首,《全元詩》收其詩歌三首,兩者相同詩歌一首?!度卧姟窊?jù)明胡漢萬歷《郴州志》卷七收其詩歌《流杯池》,《全元詩》據(jù)《元詩選癸集》癸集下收其詩歌《題梳杯池》,內(nèi)容相同。
按:《全宋詩》編者謂“萬歷《郴州志》卷七此詩下原署趙汝遂,據(jù)卷二所載仕履當(dāng)為汝鐩”。又《全元詩》據(jù)《元詩選癸集》癸集下收趙汝遂《北湖行》,此詩又見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卷十四趙汝鐩名下,亦題為《北湖行》??梢姟度姟匪遮w汝遂實為趙汝鐩,此人為宋代人,《全元詩》誤收。
《全宋詩》見第55 冊34270 頁,《全元詩》第66 冊108 頁。
《全宋詩》謂“陳俞,字伯俞,閩縣人。寧宗嘉泰二年進士?!度姟分^“陳俞,三山人。生平不詳?!对姕Y》作元人”。
《全宋詩》收其詩歌5 首,《全元詩》收其詩歌5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度卧姟窊?jù)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七九收其《雨后過瑪瑙寺》,《全元詩》據(jù)《詩淵》三八一頁收其《贈復(fù)至瑪瑙寺》,兩者內(nèi)容相同。
按:此詩既然見于宋人潛說友編《咸淳臨安志》,此詩當(dāng)為宋代人陳俞所作,《詩淵》作元人恐有誤。疑《全宋詩》所收陳俞與《全元詩》所收陳俞實為同一人。
《全宋詩》見第59 冊36817 頁,《全元詩》第67 冊103 頁。
《全宋詩》謂“康南翁,名不詳,《虎丘志》次其人于丘岳之后,姑從之”?!度姟分^“康南翁,生平不詳。清顧詒祿《虎丘山志》卷十四作元人”。
《全宋詩》收其殘句一首,《全元詩》收其詩歌《虎丘》一首,此殘句實出自《虎丘》。《全宋詩》所收康南翁與《全元詩》所收康南翁實為同一人。
按:據(jù)釋道璨《跋康南翁詩集》:“南翁早受句法于深居馮君,來江湖,從北磵游,而又與吳菊潭……如大家富室,門深戶嚴,過者不敢迫視。年逾三十,挾貧而死,惜哉!”[4]349 冊310 頁因釋道璨、馮深居皆為宋末時人,且康南翁年逾三十即卒,故康南翁亦當(dāng)為宋末人,非元代人也。
《全宋詩》見第 59 冊37033 頁,《全元詩》第67 冊198 頁。
《全宋詩》謂“余晦,字養(yǎng)明,四明人。理宗紹定間知高郵軍。寶祐元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知重慶府。五年,為淮西總領(lǐng)”?!度姟分^“余晦,字里不詳。清沈志禮輯《曹江孝女廟志》卷五作元人,并云曾任‘總領(lǐng)、侍郎’”。
《全宋詩》收其詩歌1 首,《全元詩》收其詩歌2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
《全宋詩》據(jù)清董沛《甬上宋元詩略》卷九引《娥江題詠》收其《曹娥江》,《全元詩》據(jù)清沈志禮《曹江孝女廟志》卷五收其《吊曹娥》其二,兩者內(nèi)容相同。
按:余晦曾任淮西總領(lǐng),又曾以大中大夫、戶部侍郎總領(lǐng)淮西江東軍馬錢糧。這與《全元詩》謂其曾任總領(lǐng)、侍郎相符,故《全宋詩》所收余晦與《全元詩》所收余晦實為同一人。但余晦當(dāng)為宋末時人,清沈志禮以其為元代人實有誤,《全元詩》亦有誤。
《全宋詩》見第62 冊38822 頁,《全元詩》第65 冊227 頁。
《全宋詩》謂其“字汎之,自號金精山民,寧都(今屬江西)人。理宗紹定中,隠居金精山”,又《南宋江西籍進士考錄》一書謂其為淳祐七年(1247)進士?!度姟分^其“號金精山民。宛陵(安徽宣城)人”。
《全宋詩》收其詩歌33 首,《全元詩》收其詩歌2 首,兩者內(nèi)容皆不相同。
按:《全元詩》據(jù)《宛陵群英集》收蕭澥《戍婦詞》《商婦怨》兩詩,《戍婦詞》下注“金精山民”,因金精山在寧都,疑此兩詩當(dāng)皆為宋代寧都人蕭澥作,《全元詩》恐有誤。
《全宋詩》見第62 冊第38826 頁,《全元詩》見第66 冊第149 頁。
《全宋詩》謂其“字子實,號蒼山,寧都人。理宗紹定三年避亂鍾陵,從戴復(fù)古等結(jié)江湖吟社”?!度姟分^其“一作曾元一。生平不詳?!对姕Y》作元人”。
《全元詩》收錄曾原一詩作3 首,《全宋詩》收其詩作10 首,兩者相同詩歌3 首?!度卧姟窊?jù)《永樂大典》卷二四○四引《豫章志》收其《作歌詠蘇云卿》,《全元詩》據(jù)《詩淵》一六七九頁收其《題蘇先生祠》,兩者內(nèi)容相同。又《全宋詩》及《全元詩》皆據(jù)《詩淵》冊三頁一六八二收其《題賢女祠》,又皆據(jù)《詩淵》冊四頁二七二二收其《題瘦馬歌》,內(nèi)容皆相同。
按:宋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下:“曾蒼山作《蘇云卿歌》,序云:‘云卿為張魏公友。魏公相,云卿隱豫章東湖,粥蔬自給。……’”[5]1130亦將《作歌詠蘇云卿》歸于宋人曾原一名下,故《詩淵》作元人有誤,《全元詩》亦誤。
《全宋詩》見第71 冊第45070 頁,《全元詩》見第65 冊第58 頁。
《全宋詩》與《全元詩》皆謂其生平不詳。
《全宋詩》與《全元詩》皆收錄其一首詩歌,詩歌內(nèi)容相同?!度卧姟窊?jù)宋桑世昌《回文類聚》卷三收其《次韻吳叔廉山村》,《全元詩》據(jù)《皇元風(fēng)雅》后集卷三收其《次韻吳叔廉山村回文》,兩詩內(nèi)容相同。
按:宋桑世昌《回文類聚》卷三收有許存我此詩,桑世昌為陸游甥,故許存我當(dāng)為宋人,《全元詩》作元人當(dāng)有誤。
《全宋詩》見第71 冊45072 頁,《全元詩》第53 冊254 頁。
《全宋詩》謂“釋惟茂,吳人。住天臺山。事見《容齋三筆》卷一二”?!度姟分^“釋惟茂,字里不詳。吳中僧人。倪瓚于至正二十五年作《溪亭山色圖》,跋中引了‘吳門僧惟茂,住天臺山一禪剎,喜其旦暮見山,作絕句云云’”。
《全宋詩》與《全元詩》皆收其詩歌1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度卧姟窊?jù)《容齋三筆》卷一二收其詩歌《絕句》,《全元詩》據(jù)《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一冊四二五頁收其詩歌《絕句》,內(nèi)容相同。
按: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一二載:“吳門憎惟茂,住天臺山一禪剎,喜其旦幕見山,作絕句曰……?!薄睹氐钪榱质汅藕暇帯芬嘣疲骸霸攮憽断ど缴珗D》一軸……吳門憎惟茂,住天臺山一禪剎,喜其旦幕見山,作絕句曰……。”元人倪瓚亦當(dāng)是引用宋洪邁《容齋三筆》所載之內(nèi)容寫于卷軸上。吳門憎惟茂當(dāng)為宋人,《全元詩》誤收。
《全宋詩》見第 72 冊45333 頁,《全元詩》第66 冊1 頁。
《全宋詩》謂“謝雋伯,字長父,號偕山,永嘉人,有《和樵集》”?!度姟分^“謝雋伯,字長父,號偕山。永嘉鶴陽人。著有《和樵集》”?!度卧姟匪罩x雋伯與《全元詩》所收謝雋伯實為同一人?!度卧姟肥掌湓姼? 首,《全元詩》收其詩歌3 首,內(nèi)容相同。
按:據(jù)《永嘉<鶴陽謝氏家集>內(nèi)編考實(上)》,謝雋伯生于1225 年,卒于1278 年[6]3。故謝雋伯當(dāng)為宋人,《全元詩》以其為元代人當(dāng)有誤。
《全宋詩》見第3 冊1701 頁,《全元詩》見第37 冊444 頁。
《全宋詩》謂“蔣堂(980~1054),字希魯,號遂翁,本宜興人,家于蘇州。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進士”?!度姟分^“蔣堂,字子中。吳郡人。從學(xué)于永嘉林寬,泰定三年,江浙行省鄉(xiāng)試第三,虞集作《贈蔣子中》相勉”。
《全宋詩》收蔣堂詩作47 首,另有2 首殘句,《全元詩》收其詩作15 首。兩者互錄的詩有《垂虹亭》《過松江》《至德廟》三首,《全宋詩》作《吳江橋》《吳淞江》《太伯廟》?!度卧姟窊?jù)《春卿遺稿》收有《吳淞江》,《全宋詩》據(jù)《春卿遺稿續(xù)編》收有《吳江橋》,《全宋詩》據(jù)元陳世隆《宋詩拾遺》卷二收有《太伯廟》?!度姟窊?jù)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卷四收有《垂虹亭》《過松江》,《全元詩》據(jù)清吳存禮《梅里志》卷三收有《至德廟》。
按:宋范成大撰紹定《吳郡志》卷十七、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皆將《吳江橋》歸入宋人蔣堂名下,又宋范成大撰紹定《吳郡志》卷十八、宋鄭虎臣編《吳都文粹》卷五將《吳淞江》歸入宋人蔣堂名下,又宋范成大撰紹定《吳郡志》卷十二、宋鄭虎臣編《吳都文粹》卷三皆將《太伯廟》歸入宋人蔣堂名下,據(jù)上可知,此三詩當(dāng)為宋人蔣堂詩,《全元詩》誤收。
《全宋詩》見第8 冊5293 頁,《全元詩》第53 冊376 頁。
《全宋詩》謂“宋禧,仁宗慶歷七年為侍御史。八年,同知諫院。尋出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改荊湖北路?;实v四年為山東轉(zhuǎn)運使”?!度姟分^“宋禧,初名宋玄禧,字無逸,號庸庵,余姚人。至正十年中鄉(xiāng)試,補授繁昌教論。不久戰(zhàn)亂四起,便棄職還鄉(xiāng)。”
《全宋詩》收其詩歌2 首,《全元詩》收其詩歌481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全宋詩》據(jù)宋孔延之《會稽掇英集》卷四收其詩歌《留題洞巖》,《全元詩》據(jù)《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四引《廣信府志》宋禧詩收其詩歌《洞巖》,內(nèi)容相同。
按:宋孔延之《會稽掇英集》卷四、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卷十一皆將此詩歸入宋代宋禧名下,故此詩非元代宋禧詩,《全元詩》誤收。
《全宋詩》見第22 冊14972 頁,《全元詩》見第35 冊250 頁。
《全宋詩》謂“李邦彥(?~1130),字士美,懷州人。徽宗大觀二年上舍及第,試符寶郎。宣和四年拜少宰?!薄度姟分^“李邦彥,醴陵(今屬湖南)人。延祐四年鄉(xiāng)貢進士。”
《全宋詩》收李邦彥詩作二首,《全元詩》收其詩作一首。兩者互錄的詩為《二妃廟》(《全元詩》作《黃陵廟》),《全元詩》未收《全宋詩》所收之殘句?!度卧姟窊?jù)清蘇佳嗣康熙《長沙府志》卷一九收入李邦彥《二妃廟》,《全元詩》據(jù)清廖元度《楚風(fēng)補》卷十六收入李邦彥《黃陵廟》,兩者內(nèi)容相同,都作:“蒼梧杳靄迷遐躅,晚云愁入修眉綠。薰風(fēng)不動五弦空,清血斑斑在山竹。”
按:清厲鶚《宋詩紀事》引《長沙府志》將此詩歸入宋代人李邦彥名下?!队罉反蟮洹肪砦迤吡乓豆帕_志》亦謂此詩作宋代丞相李邦彥詩,但多有八句,全詩為:“湘江如鑒山如圍,有祠如翼臨清漪。虞妃懿節(jié)儼如在,翠珉數(shù)尺繞英祠。蒼梧杳靄迷遐躅,晚云愁入修眉綠。薰風(fēng)不動五弦空,清血斑斑在山竹。丹心如日神敢欺,摳衣下拜安所祈。潯江不及潮陽好,此行請效黃陵禱?!保?]752陳新等《全宋詩訂補》一書已據(jù)此書收入此詩。據(jù)此來看,此詩當(dāng)為宋代李邦彥詩,非元人李邦彥作,《全元詩》有誤。
《全宋詩》見第38 冊23804 頁,《全元詩》見第30 冊353 頁。
《全宋詩》謂其為“字夢錫,金華人。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時年二十七”?!度姟分^其為“字仲輿,號芝陽山人。德興人。延祐間領(lǐng)鄉(xiāng)薦。”
《全宋詩》收葉衡詩作4 首,而《全元詩》收其詩作18 首。兩人名下相同的詩歌有1 首,皆題作《昆山呂正之三男子連中神童科蓋奇事也次嚴別駕韻》,《全宋詩》編者據(jù)《崑山雜詠》卷下收入,而《全元詩》編者據(jù)《元詩選補遺》收入。
按:據(jù)宋代嚴煥《鄉(xiāng)人呂正之教三子連中童子科盛哉前此無有也推原所以啟其意者繇今大漕顯謨公乃不遠數(shù)百里來致感激余與之釃酒道舊歡甚匆匆欲歸賦詩以留之》,宋代趙彥端《昆山呂正之三男子連中神童科蓋奇事也建康嚴別駕為之賦詩某因次其韻》,此兩詩與《昆山呂正之三男子連中神童科蓋奇事也次嚴別駕韻》同韻,又嚴煥孝宗乾道三年通判建康府,通判亦稱別駕,嚴別駕實當(dāng)為嚴煥,故《昆山呂正之三男子連中神童科蓋奇事也次嚴別駕韻》當(dāng)為宋代葉衡詩,《全元詩》有誤。
《全宋詩》見第50 冊31351 頁,《全元詩》第10 冊241 頁。
《全元詩》謂其至元間曾任海南崖州郡倅,《全宋詩》謂其孝宗淳熙間通判吉陽軍,兩者當(dāng)非同一人。
《全宋詩》據(jù)明唐胄正德《瓊臺志》卷六收許源詩歌《和題落筆峒》二首,《全元詩》據(jù)《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五引《崖州郡志》收其詩歌《游洞天次云從龍詩韻》二首。兩者相同詩歌一首,即《和題落筆峒》其一和《游洞天次云從龍詩韻》其一。
按:據(jù)《光緒崖州志》卷二十二,許源《和題落筆峒》其一詩石刻于落筆洞,下題“宋郡倅許源”[8]663,故此詩當(dāng)為宋人許源詩。又《全元詩》所收許源《游洞天次云從龍詩韻》其二詩,正德《瓊臺志》卷六卻將此詩歸于云從龍名下。疑《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五引《崖州郡志》實有誤。
《全宋詩》見第63 冊39708 頁,《全元詩》見第41 冊324 頁。
《全宋詩》謂“鄭覺民,理宗淳祐元年為鎮(zhèn)江總領(lǐng)所干辦”。《全元詩》謂“鄭覺民(1300~1364),名以道,以字行,號求齋,晚號拙直。鄞縣人。鄭芳叔之子。積學(xué)篤行,性至孝”。
《全宋詩》收鄭覺民詩作1 首,而《全元詩》收其詩作6 首,兩者相同詩歌1 首?!度卧姟窊?jù)清顧湄《虎丘山志》卷八收鄭覺民《游虎丘》,《全元詩》據(jù)清顧詒祿《虎丘山志》卷十三收鄭覺民《和范文正公題虎丘》,兩詩內(nèi)容相同。
按:明王賓撰、明茹昂重編《虎丘山志》亦將此詩歸于宋人鄭覺民名下,此書要早于清編《虎丘山志》,《全元詩》恐有誤。
《全宋詩》見第67 冊42315 頁,《全元詩》見第24 冊393 頁。
《全宋詩》謂“劉濟,字應(yīng)徐,崇安人。與趙必漣相倡和”。而《全元詩》謂“劉濟,字巨川。新淦(今屬江西)人。工詩”。
《全宋詩》與《全元詩》皆收錄其詩歌一首,內(nèi)容相同?!度卧姟窊?jù)清鄭方坤《全閩詩話》卷五收有劉濟《題梅花莊》,《全元詩》據(jù)清王復(fù)禮《武夷九曲志》卷十收有劉濟《梅花莊》,兩者內(nèi)容相同。
按:明陳道撰弘治《八閩通志》卷六五將此詩歸入宋代劉濟名下,又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五亦將此詩歸于宋人劉濟名下。梅花莊為南宋時崇安人趙必漣所筑山莊,他與其弟日觴詠其間,曾有詩《自題梅花莊》[9]2657,故參與唱和梅花莊的當(dāng)為宋代崇安人劉濟,清王復(fù)禮以劉濟為元代人實有誤,《全元詩》亦有誤。
《全宋詩》見第35 冊22075 頁,《全元詩》見第24 冊146 頁。
《全宋詩》謂其“會稽人,高宗紹興五年進士”?!度姟分^其生平不詳。
《全宋詩》收王賓作一首,《全元詩》收其詩作三首,內(nèi)容均不相同。《全元詩》所收王賓三詩為《題鄭所南宅》《子游墓》《巫咸山》。
按:《全元詩》據(jù)鄭思肖《所南詩文集》附錄將《題鄭所南宅》歸于元代王賓名下,但陳福康校點之《鄭思肖集》實將此詩歸于明代王賓名下[10]348。同治《蘇州府志》卷五十、錢謙益輯《列朝詩集》甲集卷十六皆將《子游墓》歸于明代王賓名下,《列朝詩集》對王賓生平介紹甚詳?!度姟匪杖姰?dāng)皆為明代王賓詩,《全元詩》誤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