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孫 慧,劉航舶,王芊然,付立新
基于管理會計理念優(yōu)化高校財務機構設置的對策研究
黃 靜1,孫 慧2,劉航舶3,王芊然1,付立新1
(1. 唐山師范學院 財務處,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師范學院 資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師范學院 經濟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管理會計對提升和改善高校財務治理具有積極作用,高校財務機構設置目前存在管理會計理念不深入、重核算輕管理、缺乏管理評價部門、現(xiàn)代化手段使用少等問題,對此應加快推進管理會計的應用、設置績效評價科、完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引進高級管理會計人才促進人崗相適和管理手段現(xiàn)代化,從而優(yōu)化高校財務機構設置。
高校財務;財務機構;管理會計
2011年11月,《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由國家教育部發(fā)布,其中第十條章程:應當根據(jù)學校實際與發(fā)展需要,科學設計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和組織框架,明確學校與內設機構,以及各管理層級、系統(tǒng)之間的職責權限,管理的程序與規(guī)則[1],對高校內部治理提出了要求。2020年10月,國務院下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要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為更好地服務教育評價,對高校的財務治理提出了的要求。
在高校治理中,財務治理的地位非常重要,直接影響高校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高校治理中起著銜接和紐帶的作用。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出發(fā),通過依法理財、合規(guī)用財,財權事權相結合,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度建設,結合高校放管服的政策合理分配財權,建立獎懲機制,完善財務內部機構,滿足高校自身、學生個體、社會方面等需求。高校財務治理的運作是否有效主要取決于組織機構的設置和運行。以此為基礎的高校財務治理,對于提升高校治理效率和能力,保證高校各項事業(yè)高效運行,實現(xiàn)立德樹人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起到關鍵性作用。隨著智慧校園的建設,高校財務治理過程中應順應時代,重視并引進現(xiàn)代管理會計理念和技術,改革現(xiàn)有會計組織設置的基本架構結構,加強高校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yǎng),強化內部控制建設,整合高?;谪攧展芾淼男畔⑾到y(tǒng),避免信息孤島現(xiàn)象發(fā)生,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結合教育部高校財務治理的要求和特點,科學運用管理會計的理念方法,提高辦學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促進高校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高質量快速發(fā)展,高校自身管理當局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高等教育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高校主管部門和管理者在管理中越來越意識到管理會計的理念和重要作用,運用好管理會計工具,科學設置財務組織結構,充分應用在高校的財務計劃、評價和財務控制工作中,提高組織機構運行效率,讓管理會計在高校治理能力提升過程中發(fā)揮有效的作用。
2016年6月22日,財政部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制定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財會(2016)10號),目的是為了促進單位(包括企業(yè)和行政事業(yè)單位)加強管理會計工作,提升內部管理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升級[3]。本指引的出臺,明確的將管理會計的應用范圍擴大到了行政事業(yè)單位,高校應逐漸掌握和運用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改革內部管理體系,優(yōu)化組織結構,不斷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進高校的財務治理能力。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了科學的衡量立德樹人的成效,必須要建立包括財務評價在內的科學系統(tǒng)的教育管理評價體系,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和高校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財務的治理也要運用現(xiàn)代化的管理會計的思想和手段,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財務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和客觀性[2]。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在高校治理中主要的應用領域包括績效評價和內部控制建設。財政部出臺與此相關的指導性文件,明確規(guī)定高校要對專項資金使用進行績效考評,加強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加強高校的內部控制建設和項目風險評估工作等。
《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第三章第十七條規(guī)定:單位應用管理會計,應合理設計評價體系,基于管理會計信息等,評價單位戰(zhàn)略規(guī)劃實施情況,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考核,完善激勵機制;同時,對管理會計活動進行評估和完善,以持續(xù)改進管理會計運用[3]。管理會計在高校落地實施,對高校遠景規(guī)劃實施情況、預算執(zhí)行情況、辦學指標完成情況等進行全面考核、評價是對高校過去的決策是否科學有效的檢驗,是高校管理層決策的信息依據(jù)和基礎,是高校治理能力高低的具體量化。
高校財務管理進程中,優(yōu)化財務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應當依據(jù)管理會計的思想,針對高校財務的一些前端崗位,如資金對帳、學費收繳、會計核算結算、稽核崗位等工作將逐漸被會計信息化手段所替代,在提高會計工作效率的同時,使得財務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向財務信息分析、預決算分析、績效評價、內控管理等職能轉變,財務工作即重結果又重過程。通過財務結構和人員配置,將財務管理工作滲透到校內各個項業(yè)務,強化高校的過程管理,及時提供學校財務信息,及時發(fā)現(xiàn)高校在管理中的風險,通過科學合理的研判,減少波動。通過管理會計的應用發(fā)揮其在高校資源配置中的指揮棒作用、發(fā)揮資金最大效用、降低辦學成本,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擴大學校辦學聲譽。
高校財務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依賴的是財務機構的科學設置,執(zhí)行效率和效益通過提高財務人員素質等具體工作體現(xiàn)。在現(xiàn)階段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和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財務治理中,依然存在著管理理念不足、機構設置和工作職責中重核算輕管理、重結果輕過程、管理會計人才缺乏等問題。
高校財務管理按照相關財務管理部門的要求,現(xiàn)階段執(zhí)行的《政府會計制度》中,沒有明確的關于管理會計理念、工具和方法的具體應用的規(guī)定,主要仍集中于編制預決算、加強經濟核算、資產管理、財務控制和監(jiān)督等常規(guī)的高校財務內容。僅在財務管理任務中提到“實施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但在后面展開詳述的章節(jié)中,也未就此問題從管理會計的角度深入的進行規(guī)范。不僅是財務制度,對各高校進行頂層設計的學校章程中,校內各部門的制度中,都缺乏對于管理會計理念的融入和制度安排,使得高校上下都沒有形成管理會計理念的滲透,因此要從財務部門做起,不斷深化和延伸管理會計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就像財務不是單純財務處的工作一樣,管理會計理念也不是財務管理制度獨有的理念,從高校頂層設計管理到各部門業(yè)務管理,都要逐漸融入管理會計理念,促進高校財務治理能力和全面治理能力提升。
根據(jù)對河北省各高校的財務部門進行實際調研后發(fā)現(xiàn),高校財務部門的主要工作量仍然集中于日常報銷核算、預決算編制、會計報表編制等基礎性的會計工作。各高校的財務部門組織結構中,核算科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部門,人員比例也是最高的。財務部門參與高校戰(zhàn)略層面的決策工作不夠深入,對于涉及高校發(fā)展的預測、決策、數(shù)據(jù)挖掘分析等管理工作參與度有限。絕大多數(shù)高校財務部門只是負責本部門的專業(yè)工作,財務管理與其他業(yè)務部門相對獨立,財務管理和業(yè)務管理還沒有很好的實現(xiàn)業(yè)財融合。現(xiàn)有的財務部門機構設置中的核算科、預算科、收費科、工資險金結算科等只能履行于現(xiàn)有的財務基礎工作職能,無法保障管理會計工作在高校順利開展的需要[3]。
根據(j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規(guī)程評價。針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不同年級,分類設置考核指標體系,提高財務評價的針對性、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協(xié)調性?,F(xiàn)有的財務機構中側重會計核算各部門和系院、或者項目的最終的資金使用情況,只是單純關注其預算執(zhí)行情況,并沒有對其使用過程中帶來的績效效果進行評價的部門,因此造成資金使用部門只是為了完成預算目標,缺少對資金及資金形成的資產的使用績效的評價,容易造成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也會帶來資源重復建設或者閑置等浪費的現(xiàn)象,容易引起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
高校普遍重視財務基礎核算工作的管理,在資產管理過程中也是如此。高校資產規(guī)模逐年增大,但財務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對于資產的管理僅僅停留在資產采購,賬目的核算、報廢的清理等,仍然局限在數(shù)量的核對與資產價值,對于資產的使用效率和帶來的綜合效益沒有進行評價,更談不上增值評價。尤其是近些年,各高校注重實驗室的建設和后期實驗室的使用管理,但缺少對于實驗室使用價值和增值的評價。
財務管理的各科室工作中雖然都使用電算化的手段,使用高校財務管理的各種軟件,但是從管理會計的角度,運用大數(shù)據(jù)的整理挖掘還遠遠不夠,缺少對數(shù)據(jù)信息的系統(tǒng)化綜合分析。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要求的不斷提高,雖然財務信息化軟硬件更新較為及時,但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財務部門內部的會計核算系統(tǒng)、收費管理系統(tǒng)、預算管理系統(tǒng)等各模塊之間,沒能實現(xiàn)整體關聯(lián)和共享;其次是各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問題仍然存在,財務系統(tǒng)與資產、后勤、科研、教務等管理信息系統(tǒng)沒有進行對接及資源共享;再次是綜合掌握財務管理和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短缺,財務信息網絡安全監(jiān)管和維護不科學等。
高校財務發(fā)展的不斷進步,具有一定的內部控制意識,但是內部控制體系尚不夠健全,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高校普遍缺少專門負責內部控制的部門,內部控制職責在各部門之間的歸屬不夠明確,多數(shù)高校內部控制由審計部門、財務部門或由第三方負責建設和運行。頂層設計中對內部控制不夠系統(tǒng),對控制監(jiān)管過程不夠重視,在治理結構和運行中受到諸多限制,存在很多漏洞,協(xié)調環(huán)節(jié)多,辦事效率低。因而導致相同業(yè)務在不同部門之間銜接存在漏洞或缺乏聯(lián)動性,使得高校在開展經濟業(yè)務活動時沒有明確的決策依據(jù),產生相互間的沖突和矛盾,且事后缺乏評價和分析。
財務工作不是單純財務部門的工作,是涉及全校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部門的綜合性工作,但財務人員一般都是進校之后便一直在財務部門工作,對教學、科研、后勤管理等工作知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能力的發(fā)揮,也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從整體上來看,高校財務人員普遍缺乏從綜合的角度進行財務管理的業(yè)財融合的工作理念,很少進行各業(yè)務部門系統(tǒng)的綜合培訓,鮮少能夠全方位的掌控高校各項業(yè)務及其存在的風險,對經費使用綜合效益評價等能力欠缺。
高校應加快推進管理會計的應用,首先從頂層設計和理念上,為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有機融合提供良好的運營環(huán)境,使財務管理工作向管理決策型轉變,強化財務評價和過程管理,從注重事后結果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評價分析轉變。綜合運用財務信息化、智慧校園等實現(xiàn)業(yè)財融合,逐漸明晰財務會計報告流程,提高會計評價信息的質量,以便于更好地服務學校治理、支撐各項決策、促進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各方面主體的滿意度。
根據(j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要求,高校要改革機構設置,堅持實現(xiàn)管理科學有效的原則,建立績效評價科,制定科學績效評價原則,重視過程評價的同時優(yōu)化結果評價,探索增值評價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和健全高校財務綜合評價體系。引進管理類人才,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提高高校財務評價的科學性和專業(yè)性。
為了更好地考核高校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突出問題等情況,在財務管理和評價中,既要評估最終結果,也要考核努力程度及進步發(fā)展[2]。因此在原有財務工作各崗位職責基礎上,要根據(jù)國家、省市各層面確立的評價內容和指標,根據(jù)各高校實際,在崗位職責中進一步細化,作為高校財務進行教育職責評價的依據(jù)。
在改革高等學校的財務評價過程中,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財務管理制度。根據(jù)不同類型高校的定位、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分部門、分專業(yè)的建立有一定區(qū)分度和側重點的評價體系。針對于“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專業(yè),要突出人才培養(yǎng)、成果產出、服務社會等方面的指標評價。針對師范類院校,則重點考核評價其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職責。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優(yōu)化高校各項經費使用績效評價指標,加大對教學和科研的支持力度。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滿足管理崗位需求的財務人才引進和任用機制。財務人員的選聘和配備上,不再僅僅以完成會計核算工作為目標,通過內部和外部培訓計劃,不斷優(yōu)化財務人員的知識結構、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技能。設置及實施財務內外部門的輪崗機制,與其他教學、科研、后勤管理等部門交叉學習,提高管理的綜合研判能力,使得財務人員更加適合新時代評價改革方案的整體要求。通過對所有財務相關人員進行信息技術和財務數(shù)字化技能培訓,引進綜合掌握財務知識和信息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加強財務部門的信息化人才梯度建設。
創(chuàng)新評價工具和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存儲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探索現(xiàn)代化的財務管理體系,將程序化和標準化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財務人員多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整理,為財務決策和教育評價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盎ヂ?lián)網+”背景下,高校應利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契機,借助現(xiàn)代化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完善財務信息化建設。加強財務硬件設備的更新速度,包括服務器、存儲器、計算機終端、防火墻等硬件設備;升級財務系統(tǒng)軟件,加快高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和各部門的信息系統(tǒng)的對接,融合實物、信息和數(shù)據(jù),促進業(yè)財融合發(fā)展。軟硬件的整合優(yōu)化,為高校財務加強成本控制、績效評價等財務管理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1] 教育部.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EB/OL].(2012-01-09)[2021-07-05]http://www.gov.cn/flfg/2012-01/09/content_2040230.htm.
[2] 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1-07-0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3] 徐光英.引進和運用管理會計工具推動高校財務治理現(xiàn)代化[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8,38(4):25-28.
[4] 戴小華,周懿之,張鐳.高校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創(chuàng)新思考分析[J].商迅,2020(29):16-18.
[5] 徐麗.高校財務管理內部控制措施優(yōu)化研究——基于管理會計應用與治理能力提升視角[J].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9(4):21-24.
The Optimiz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HUANG Jing1, SUN Hui2, LIU Hang-bo3, WANG Qian-ran1, FU Li-xin1
(1. Office of Financial Affairs,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ngshan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Management accounting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th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ncept, emphasis on accounting but neglect of management, lack of management evaluation department, and less use of modern means.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should be accelerate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epartment should be set up,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ed, the seni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talent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promote the suitability between people and posts and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means, so as to optim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financ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G647.5
A
1009-9115(2022)01-0113-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1.022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CWZX202003)
2021-07-06
2021-10-30
黃靜(1973-),女,河北唐山人,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高校財務管理。
(責任編輯、校對:劉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