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楊 王雪松
(華中師范大學(xué) 詩歌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被時代遮蔽的京派詩人朱英誕有著不可小覷的創(chuàng)作實績,在其3 000多首新詩中,“燈”意象大量入詩。朱英誕是一位愛燈的詩人,筆鋒一向含蓄內(nèi)斂的他在《燈頌》中毫不猶豫地袒露自己“最喜愛的事物”是“燈,一盞夜半的燈”,“我愛燈勝過于月亮,也勝過于太陽……我愛燈,夜深的燈的光明,便是最溫暖的春天也有所不及”[1]112。每至夜深,燈被拈亮,詩的清歡席卷而來,燈的榮光仿佛融進(jìn)了詩的字字句句里,又在字里行間氤氳開來,“燈給予我一點的清歡,卻是詩作為媒介的”[1]112。在燈與詩中,燈光與文字交融,幻化出光明之境,燈也寄托著詩人的懷鄉(xiāng)思親之情,更有詩人對待生命的獨特智思;在詩里,朱英誕也早已將自己的人格與燈融為一體,期冀以己之燈點亮更多的燈。
朱英誕詩中的燈出現(xiàn)在眾多的場所,最頻繁的要數(shù)屋內(nèi),這大概離不開中國人歷來就有的居室情節(jié)。居室,一個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空間,人類用以安身立命,抵御風(fēng)寒。朱英誕一生居無定所,幾度艱辛,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極度渴求一個穩(wěn)定的場所安置自己的理想。既然從外部世界尋求慰藉不太可能,選擇成為動蕩時代背后“躲”在屋內(nèi)的“幸存者”或許有所希望,房屋在某種程度上足以讓他自我封閉且自我保全,而屋內(nèi)的燈光則為他構(gòu)筑了一個自我慰藉的空間?!耙槐K燈凄涼的一現(xiàn)/靜夜里有蔚藍(lán)的天”(《夢的悲哀》)[2]311,在黑暗的屋內(nèi)借著夜半的燈似乎能找到白日里才有的蔚藍(lán)天空?!霸诤诎道锶缏湓隰~腹浦,我詫異我是不辨方向的,摸索著夜半白燈,啊光,心是黃金礦”(《初日》)[2]483,燈是黑室內(nèi)那不熄的亮,是方向的指引,更是如黃金礦般的存在。佛家有云:“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盡破?!盵3]251一燈能破千年暗,不論多么黑暗的房屋,只一盞燈便能帶來無盡的光明。因此,朱英誕在精神上建筑了一座堅固的堡壘用以抵御外界,并將寫作當(dāng)作他堆磚砌瓦以保證堡壘堅固的最佳選擇——安靜的、無人叨擾的夜半燈下,他甘愿做一個被遺忘的行吟者。屋宇和燈光,一座幻化的光明之城得以建造。
“你說這是山林城市嗎?/每到夜來就回到/原始森林里,除了我的小燈;/秋深我正因夜讀而廢寢。//哦,還有這夜半雞鳴聲。/如果我的燈是一星漁火,/我的家屋是小舟了。/夜半雞鳴,聲若古廟的鐘。//夜半的燈為我建造了化城;/我的深情的伴侶啊,/雞鳴誰說是饑餓的歌?/銀亮的黎明里紅日如雨中山果?!痹凇痘恰穂4]354一詩中,詩人將燈營造的空間場域分別放置在三個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從原始森林中、雞鳴聲中再到黎明紅日中,燈在線性時間的牽引下,伴著廢寢夜讀的詩人從深夜亮至破曉,最后迎著紅日初升。深夜里,幽閉的城在原始森林的寂靜下被無限的黑暗包裹,秋深夜涼,林木四立,如鬼魅幻境,更增加了幾分陰暗與荒蕪,而此時一盞小燈亮起,原本的明亮光影與四伏的黑暗奮力抵抗,終保留一束微弱的光明。第二小節(jié),夜更深了,雞鳴聲此起彼伏,詩人徹夜苦吟,不覺屋宇在燈光的映照下宛如漂浮在黑暗之海上的小舟在緩緩航向漁火星耀的方向。詩人以寒冷陰暗、群雞陣啼的背景,重筆渲染了嘈雜壓抑的氛圍,可越是壓抑越有噴薄而出的氣勢。民間自古有言:“雞鳴三聲天將明”,行至雞鳴聲起,城也不再如深夜般幻滅,雞鳴聲更似古寺回響往復(fù)的鐘聲,沉悶、蒼勁而有力?!帮L(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贝颂幵娙烁腔昧恕对娊?jīng)·齊風(fēng)·風(fēng)雨》中的雞鳴聲,以雞鳴起興,卻不是為了訴說綿綿無盡的相思之苦,而是與最后一節(jié)“雞鳴誰說是饑餓的歌?”這一反問句形成照應(yīng),意在加重“雞鳴不是饑餓的歌”而是逆著風(fēng)雨的引吭高歌,宣告著在時代的風(fēng)雨和動蕩中,在“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之際,“我”終將會迎來天明,駕著自己的小舟抵達(dá)漁火閃爍的彼岸。最后一節(jié)里,燈點了一夜,發(fā)出了銀亮的光,似破曉之際初陽探出天際前便已閃耀的光芒,燈之城做了“我”整夜的伴侶,它為詩人建造的小城終將呈現(xiàn)在黎明紅日里;紅日也有如被雨水洗濯過后晶瑩透亮的山果,塵垢也已不復(fù)存在,是希望,是新生,是掙脫黑夜后的光明。燈光毫不吝嗇地建造了這一座獨屬于詩人的城陪伴他從黑暗荒蕪走向光明希望,在燈的徹夜陪伴下,他不禁感嘆這位伴侶的深情,事實上,空間的連續(xù)感也在無形之中,在原始森林、雞鳴聲和黎明紅日三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場景中得以建構(gòu)起來?!痘恰犯蟹鸾讨小靶〕司辰纭钡闹赶颍础耙粫r幻化的城郭”,佛欲使一切眾生都能達(dá)到大乘境界,卻恐眾生畏難,故暫化一城予以光明和希望以鞭策眾生尋求真正佛果?;蛟S對于朱英誕而言,燈已然為他建造了這一座光明之城。燈者,光明者也,處在淪陷區(qū)的朱英誕頻繁使用燈意象,正反映了他在艱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光明和希望的渴求。
“我將愿意去一個遙遠(yuǎn)的地方,而死于懷鄉(xiāng)病”[5]389,朱英誕祖籍江西婺源,寄籍江蘇如皋,家在武昌有藏書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江南人。1913年,朱英誕生于天津,后舉家前往北平,一生從未到過江南。北國游子心在江南,“北漂”一生的朱英誕常常夢回故鄉(xiāng),渴求抵達(dá)故土。無法排解的游子之思寫在詩里,映在燈中,襯在光下,朱英誕借著燈光,尋到了一份異鄉(xiāng)人久違的安然,家鄉(xiāng)、母親、祖母以及朱英誕美好的兒時歲月,都隱約出現(xiàn)在燈光的美幻里。
燈是撫平朱英誕郁結(jié)在心頭那思鄉(xiāng)懷親愁緒的大手?!耙癸L(fēng)吹在臉上如冰/家門遠(yuǎn)遠(yuǎn)的聽不見/但風(fēng)中隱隱的/包容了許多話啊//燈下我又想著/更多的事情”(《風(fēng)夜》)[6]111,家鄉(xiāng)遙遠(yuǎn)不可及,在北京可怕可厭的狂風(fēng)里,燈對孤獨無依的朱英誕是一種精神寄托?!皩系挠巫?,要想享受一種窗外的風(fēng)刮得愈大,同時屋里的明燈反而格外得明亮起來,那么一種寧靜的心……”[1]342燈似乎在狂冽的風(fēng)中帶給了他慰藉,窗戶將內(nèi)外的世界分隔開來,讓久在異地的游子在狂風(fēng)觸及不到的燈下尋覓到內(nèi)心的寧靜。外部的環(huán)境愈發(fā)惡劣,燈在屋內(nèi)所氤氳的歸屬感便更加濃重,思鄉(xiāng)之情也在此刻越過萬千愁緒洶涌而來。
“客人我的住屋像一只小舟/它很小,可是它將漂流?/流逝的卻總是河水和春秋,/想追悼歷史,這里啊,沒有高樓。//客人,家家的住屋是小舟,/它很小,卻有無數(shù)的人留戀;/我很慚愧,你愛屋及烏啊/感謝你對我的漁火般的燈詠嘆!”[7]222家屋的燈是海上的漁火,是漁夫不管航行多遠(yuǎn)依然心系的方向。在《漁火》一詩中,朱英誕將自己和家家戶戶的住屋都比作一只只小舟,舟兒很小,卻足以讓漂泊不定的游客魂牽夢縈;可自己的家屋、那只小小的舟卻漂流在無邊的大海上,甚至不知道它是否會漂流。河水和時光匆匆流去,可這只小舟究竟會在何處停泊?家在江北,心在江南,江南于北平而言永遠(yuǎn)是真正的家鄉(xiāng),可終生未到過的家鄉(xiāng)究竟會在哪里?全詩堆疊使用了住屋、小舟的意象,勾勒了詩人困頓窘迫、漂泊無依的生活狀態(tài);再借“漁火般的燈”的意象,將故鄉(xiāng)和鄉(xiāng)心聯(lián)系起來,一份濃濃的思鄉(xiāng)情躍然紙上。
如果說對故鄉(xiāng)江南的思念是朱英誕身為游子無法擺脫的眷戀,那對逝去的母親和祖母的情感則是他作為子女一生都無法割舍的牽絆,在其大量的詩作中,朱英誕都以燈寄托了對她們無法言說的思念。朱英誕的“母親二十多歲就逝世了!我想媽媽想了一輩子”[8]541-558,在《凝視——紀(jì)念母親》一詩里,他以“盼著月明,——我拈滅了燈,美是更皎潔的??!”來形容母親在回憶里的模樣。平日里母親如燈,滅了燈盞,母親則是比明月更皎潔的存在。失去母親的歲月里,是祖母一直以母親般的愛陪伴著朱英誕,而在1936年的冬天,無奈祖母也因病醫(yī)藥無效而逝世了,朱英誕“非常痛苦、幾不欲生”。在詩人的記憶中,祖母是一個有文化的女性,“我的祖母善于誦詩;我還記得在一個夏日的大雨天里,被我們要求不過,就倚枕背誦了《長恨歌》”[8]541-558。朱英誕也曾多次回憶起幼年時祖母為他燃燈照明、支持他閱讀創(chuàng)作的場景,“天色已濃,祖母靜靜地提醒我:‘雞上籠了’或是‘雞蒙眼了’!我口里答應(yīng)卻還是‘手不釋卷’……祖母把燈燃起,于是我又安心的繼續(xù)下去”[1]65。夜讀的時候,“我的老祖母靜靜地燃起昏黃的小燈來”[1]48-50。記憶如紙張褪色發(fā)黃,祖母是其文學(xué)上的啟蒙者,她的慈愛溫暖如燈盞發(fā)出的昏黃的光,給予朱英誕的是寫作時無言的心安?;椟S的小燈承載了他對逝去的母親和祖母的情思,也深藏著朱英誕對這兩位女性的懷念,是經(jīng)久不衰的思念,也是可想?yún)s再不能及的遺憾。
朱英誕是一位善思的詩人,他參悟萬物,品評生活,也因此充滿著獨特的智慧之思。古時視“智慧”為聰明才智并將其用于治國理政之道,佛教則視“智慧”為超越世俗虛幻從而把握真理,而朱英誕所討論的“智慧”則是一種內(nèi)斂的、節(jié)制的、智慧的詩意表達(dá)[9]160-168,它潛存在詩人智識中的認(rèn)知與思考,源于其對社會以及自然造化本身的長期接受和感悟,并表現(xiàn)在他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的選擇上。
在朱英誕看來,世間的萬物隨著時間的流淌,最后都將歸于虛無,逝者如斯,人在時間的經(jīng)緯中不過是過客而已。朱英誕在散文《苦楝集》中感嘆:“時間的推移是美妙而又奇特的,最初的日子仿佛是童年,永遠(yuǎn)在遙遠(yuǎn)之鄉(xiāng)放光;而逐步加多的中間,則仿佛永遠(yuǎn)走不完的列車穿行巖洞;而最后,不過是夜半起來拈亮的小燈罷了。”[1]198人的一生從童年、中年到晚年,從無拘無束到坎坷跌宕,最后終將沉寂如燈,拈燈熄燈也即一瞬光陰?!叭松缒媛茫乙嗍切腥??!敝煊⒄Q如蘇東坡一般,視自己為人生的過客??墒菬粢步K究是被拈亮的,也曾在案頭、在夜間、在雪地里,在城市的街道上被真實地點亮,照亮過黑暗的一隅,點燃過無數(shù)失意者的心火。他甚至淡然地寫道:“當(dāng)我一息尚存而能伏案時,我以為凡我們想到的死者甚至未生者都是窗前燈下晚間的來客,他們都是活人,和我一樣……和光陰一道,其實我也是一個過客,簡言之,我不是自然的主人。在自然面前,人身難得,但我寧愿是一個自然的客人?!盵1]43在這里,是燈光而非時光本身構(gòu)成了溝通古今的橋梁,那些逝去的、曾經(jīng)如現(xiàn)在的他一般伏案于燈下的行吟者們都接受了時間的饋贈,“人身難得”——生命如過客,但卻是自然的禮物,擁有生命,更應(yīng)當(dāng)常懷感激。朱英誕在時間、燈、我(過客)三者的哲學(xué)思辨中,展現(xiàn)了一種樂觀、豁達(dá)、知足常樂的生活意識。
“溫暖如雪,/這里沒有夜,但是/此時也不是白晝了,/晚晴里早燈燃起來。//海的無垠的容積里/‘無人我相’,你說/無對象的這朦朧的夢語/我驚喜,拈亮夜市的燈?!盵7]602朱英誕將抽象的哲理予以生動、形象、具體化的表達(dá)[10]163-173,196,從《深閨》一詩,可以感受到詩人借早燈傳達(dá)的對生命的感悟。開篇是一個無夜也非白晝的場景,燃起的早燈提示著是傍晚時分;雪本不該與溫暖掛鉤,卻在這一靈幻朦朧、神秘縹緲的意境里附上了溫暖的特質(zhì)。在這一矛盾卻協(xié)和的境界里,詩人思考晝夜的意義,往往更加透徹。晝夜意為白天和黑夜,是地理學(xué)中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對于人而言這一生也無非如文天祥在《〈指南錄〉后序》中所言“死生、晝夜事也”,瞬息之間無須強求,盡顯詩人對待生死的淡然。詩的下片中,詩人以無垠的海為背景,構(gòu)造了一個“你”“我”共存的語境,“我”無言,“你”卻似在夢語,縹緲的夢語中道出了“無人我相”的佛理?!盁o人我相”出自《金剛經(jīng)》“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11]174,強調(diào)眾生都是宇宙中的粒粒微塵,在這個虛空的世界,因緣和合生滅,眾生其實并無所有。詩人用一佛理闡釋了自己對待生死的沖淡態(tài)度,也告訴我們應(yīng)以何種立場看待生死——跳脫出晝夜,也跳脫出生死,才能更好地享受生命的燈光。在此處詩人也表現(xiàn)出與莊子吻合的生死觀——生死并非絕對對立,而是一種自然對等的狀態(tài),人之生也自然,死也自然,唯有明白此理,才能真正無為。
朱英誕視生死為淡然,而后選擇“孤獨的生活”。在《寂靜的道路》一詩,朱英誕稱自己為“獨游人”,“魚乃水之花/原無心于江湖”,也像一條無心于江湖的魚,始終行進(jìn)“在一條寂靜的道路上”[6]401。20世紀(jì)30年代,詩人在北平淪陷后未隨大量文人南遷,而是選擇“鎮(zhèn)守”在荒寂之上,于1935年在北大文學(xué)院任教,成為一個“獨游人”,走著獨屬于自己的一條寂靜的道路。廢名在其《燈》一詩中寫道:“太疏遠(yuǎn)莫若拈花一笑了,/有魚之于水,/貓不捕魚,/……/又想起一個年輕人的詩句/魚乃水花。/燈光好像寫了一首詩,/他寂寞我不讀他。/我笑曰,我敬重你的光明?!盵12]213廢名在燈下讀過老子的《道德經(jīng)》,心靈仿佛被滌蕩一般,面對燈光,思緒飄游,他想到了朱英誕,那個選擇獨自走在寂靜的道路上的朱英誕,擱置起朱英誕不為人所理解的選擇,卻表示深深地敬重他篤定的光明——道路寂寞,但“獨游人”終將沿著燈光的指引義無反顧。而在此處,是燈,是一盞盞青燈照亮了詩人的孤獨,撣開了他的孤獨,也陪伴起他的堅守?!扒酂簟币庀笫侵煸娭谐霈F(xiàn)頻率最高的一種,也是古典詩詞用以抒情達(dá)志的常見意象。陸游有詩《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jié)》:“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歲月將黑發(fā)染白,已逼近“老境”之人面對“青燈”夜讀,仍如兒時讀書一般,趣味盎然。承襲古人的志趣,朱英誕在《冬夜(二首其一)》中寫道:“在歲寒里,我伴著耐久的青燈,/也許是等候著一場美好的大雪,也許是我無畏與這人間的長夜:既沒有宴會,更沒有酒?!焙炷荷?,孤獨看似是沒有酒沒有宴會,僅有一盞青燈相伴;或是有所期待,或是本就勇敢;詩人不懼怕孤獨,而是在所謂的孤獨書寫中展現(xiàn)出無畏和灑脫,他秉持著孤獨是生命的常態(tài)之理,哪怕置于孤寂之地也讓內(nèi)心飛馳徜徉?!把┖笄酂簦瑲q之暮矣。”生命的暮年是雪后的青燈,人生的起落如一場紛飛的大雪,詩人經(jīng)歷風(fēng)雨的生命得以沉淀并在遲暮之際閃爍出獨有的青健之光。
莊子《齊物論》有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世間萬物息息相關(guān)、不可分割,莊子“以明”,告訴我們要以一顆沉靜空明的心去觀照世界,以包容開放的心去接受事物,是是非非便能在萬物的聯(lián)系中變得無可言說,而自然達(dá)到一種萬物合一的境界。道家學(xué)者陳鼓應(yīng)以人為主體,將其解讀為“天地和我并存,而萬物與我合為一體”[13]88,強化了人的能動性。朱英誕以燈照“我”,以“我”觀燈,憑借著一顆沉靜空明的心,在燈與“我”之間自然建立了思想感應(yīng),他常常將自己當(dāng)作燈,或?qū)舢?dāng)作自己來寫,將燈意念化,投入自己的人格。
“燈我合一”體現(xiàn)了詩人的自我審視意識。朱英誕剖析自我,叩問心靈,在自我和超我之間探尋存在的意義。在精神分析學(xué)家弗洛伊德的人格說中,自我被認(rèn)為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超我則是在自我基礎(chǔ)上追求完整的人格。朱英誕常對燈鏡意象加以組合書寫,鏡照形而燈映影,通過“形影相吊”方式實現(xiàn)自我與超我的對話。鏡總是清晰地照出真實的朱英誕,那個憔悴的掙扎著的自我;可燈卻抹去了那一層清晰,用模糊的影陪伴著朱英誕,讓他看見一個超脫出表層的自我?!渡钸吘墶芬辉娫跓襞c鏡之間展現(xiàn)了詩人在生活之下自我與超我的碰撞。
“有的時候你的話只是些聲音/而且我不回答如不曾聽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你是一個陌生人/我不很注視你/仿佛我祈禱著鏡子是燈/我站在生活的邊緣如在海岸線?!盵2]226詩人在開篇便構(gòu)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你”超然物外,仿佛在說話,可話里卻沒有實質(zhì)的內(nèi)容,僅有聲音縈繞耳際;“我”活在本身,盡力傾聽“你”的言語,卻又因不知所云而如不曾聽見般不予回答;“你”的聲音虛空杳然,仿佛是被生活抽離,或是“你”與生活融為一體?!澳闶且粋€陌生人”,“我”不很注視“你”但又一直被“你”的聲音牽引,實質(zhì)上卻是“我”注視不到“你”,因為“我”處在生活的海岸線,可它仿佛不愿向我施舍容身之所,卻又不至將我推下懸崖,總讓我踽踽獨行于生活的邊緣品嘗起落甘苦,如被陸與海包夾的邊緣者,無所依傍。“我”已分辨不清這世界里燈鏡究竟為何物,只剩潛意識中期望著鏡子是燈,祈求著鏡子不要照出“我”身形的狼狽,只用燈映出“我”的身影并給予我陪伴。鏡的觀照是人的形體再現(xiàn),燈的照射則是人的影子表現(xiàn),從“形體”到“影子”,人似乎超脫了束縛。燈變成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尋找一個不必困于生活而超脫了肉體的、如燈影般“遺世獨立”的超我。在“我”與“你”的反復(fù)對話中,在鏡的映照與燈的牽引下,詩人的自我在不斷地聆聽、尋覓著超我,從而不斷地確立著存在的意義。
“燈我合一”也印刻在朱英誕身為京派文人獨特的生命體驗之中。京派文人素來善用溫和的筆觸和親切的敘事,對人性本真有著自覺的向往和追尋。兒童自是自然世界里最為無邪的存在,京派作家最細(xì)膩柔和的筆調(diào)往往在對兒童的描寫中體現(xiàn)。朱英誕面對世界紛擾卻不愿亦步亦趨,只渴望留一顆初心,做成人世界里的孩童;他巧妙地運用了西方象征主義詩歌想象的手法,兼具豐富的想象和美妙的幻想,將兒童擬作圣潔的燈盞。在詩《沉吟》《都市之夜》中,朱英誕都寫到了在鄉(xiāng)下的村莊、田園遠(yuǎn)足時看到了孩子們在曠野里嬉戲的場景,他不禁贊揚說:“哦光明的,并帶著點神秘的/孩子們,你們是神圣的/一個個的小燈,有趣的/為人拈亮?!盵14]156一個“拈”字,刻畫了本就親近自然的朱英誕在面對童稚的孩童時丟棄了沉寂安靜、緘默自持的一面,“我是異常感到舒服了,因為我有著一番真實的休息;我找到著我自己了,我模仿著自己”。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他心中的自我是那些歡愉在田間地頭、無拘無束的孩子們,心中的世界是充滿著生命力的鄉(xiāng)野田園。燈是溫暖、奇妙和美麗,是無限美好單純的孩童。映照著心中夢寐,指引著心之所想,體現(xiàn)了朱英誕對根植于心底的本初世界的回溯——愿在成人的世界里做一個真實浪漫的孩子,永葆童心之天真爛漫。
存在之上當(dāng)有體悟。受京派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朱詩中也頗重視對生命個體的關(guān)懷。對待世間的生命,他常懷愛與尊重。他在《燈》詩中形容自己是一盞幸福的燈,之所以感受到幸福,除了燈能帶來光明和希冀,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有著以己為燈、想以燈般照亮他人的普世關(guān)懷。他看過早行人提著燈在雪中跋涉的場景,對他們產(chǎn)生了崇高的敬畏之情:“我想這些沒有人知道的,人們還都在夢中,雞鳴還未停止,他們是在做著這些大自然才更顯示出他們的深與廣度。”[1]65在雞鳴還未停止、暗夜尚未散去的清晨,夜雪厚積,早行人卻提著燈冒著嚴(yán)寒開辟每日的光明,大自然也因著他們顯得深廣遼闊?!拔业牡琅赃呏哪情g小舍,夜間間或可以見到一盞昏黃的燈光,以便夜行者辨識路途。”[1]531懷著對早行人的敬仰,他以此銘志,也常常拈亮自己屋內(nèi)一盞暗夜的燈光,燈光雖微茫,卻可以助路人前行。無聲的光亮里正藏著朱英誕對世人的關(guān)懷。在《桐乳集》中他還寫道:“人自然只有一個春天,我的燈倒也不怕大雪來壓境的。我所想到的倒在于我的詩所散發(fā)的氣液,在不知不覺之間,點燃了別人的小燈,而倘不幸,它又會遭遇到春天的風(fēng)雪,那乃是值得擔(dān)心的事!”[1]483詩人朱英誕深知自己能量的微茫,亦明白生命的短暫,他不怕照亮自己的燈光熄滅,卻希望著、殷切地希望著將自己的詩幻化成燈的光亮,他自己能夠化作一盞小燈,來點亮那些深陷泥沼之中的人們的小燈,給他們生活的希望以抵抗風(fēng)雪嚴(yán)寒。
一燈耐久,燈下沉吟,燈陪伴了朱英誕的一生。在朱英誕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同階段,他寄予了燈無數(shù)的感懷,燈延緩了詩人對時間的認(rèn)知,也最能引人遐想。燈意象曾被用于記錄日常生活,傳達(dá)對生活萬物、人生百態(tài)的感悟,表達(dá)對個人身世境遇的思考和對逝去故人的懷念;生活創(chuàng)傷了他的身體,卻給予他一顆向善的心,在燈為他幻化的光明之境里,他獨自體悟,愈發(fā)豁達(dá)和通透,甚至將自己與燈融為一體,希冀著以燈的光芒、以自己的詩歌照亮更多的人。今天看來,朱英誕用燈光照亮了自己,他本身也已化為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給我們以心靈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