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浩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要做到因材施教,施教者就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jù)學生在智力水平、性格傾向、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方式和進度等。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呢?對此,筆者認為,要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就需要先了解他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從范圍上講,人的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權威性”。所以,學生性格特點、智力發(fā)展水平等個性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教育和影響。
鑒于此,諸多教育理論家都關注到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道:“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彼闹饕呗允菍W校辦“家長學?!保瑢议L進行培訓,引導家長根據(jù)學校給出的教育思想和具體的建議實施家庭教育,從而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貫通性。這顯然是科學的。國內對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關系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譬如《論現(xiàn)代教育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載于《高等理科教育》)《架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載于《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等等,這些文章都在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從學校的角度向教育者提出了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的策略。
但是,當前多元化的時代,要讓所有家庭都能與學校教育思想相統(tǒng)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要轉變思維方式。隨著人們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家庭觀念中現(xiàn)代的、自由的、獨立的、民主的元素越來越多,重視孩子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等思想已經相當普遍。很多家長有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很多是科學的,能夠在自己孩子身上產生較好的教育效果。像這類情況,教師要做的就是積極了解學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接受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并使之與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行為共同發(fā)生效應,從而更好地了解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做到與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更好地因材施教。
當然,不少家庭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一味偏袒、寵愛、縱容的;急功近利、動輒呵斥,簡單粗暴的;金錢與物質刺激,思想膚淺的;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感到無奈而不知所措,任由發(fā)展的等等。對于這些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要主動做工作,在學生身上下功夫,盡可能地彌補其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本文筆者結合具體的教育案例對幾種類型學生的教育方式進行分析與探討。
每個學校、每個班級總有一些學生是相對自覺的,他們往往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這一類學生開展教育工作,不要試圖讓他們完全按照教師的規(guī)劃進行,不能把對這一類學生的教育安排得太具體、太瑣碎。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標,教師要做的是指導他們更加科學合理地制定學習計劃、發(fā)展規(guī)劃,即讓自覺的學生走向自我規(guī)劃。
小蘭(化名)父親對孩子從來不會提出各種高要求,學習上,他就希望小蘭能達到班級平均水平,周末也從來不給小蘭報任何輔導班。平時很少以長輩的口吻跟孩子講話,遇到問題總是與孩子協(xié)商解決,當孩子的見解不全面、不準確甚至偏激的時候,他也不會直接告訴孩子一個“死”答案,而是及時鼓勵孩子的想法。他說,他就是想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身心的健康,思想的自由,意志的獨立,比成績的優(yōu)秀更重要。
這種家庭教育的結果是:小蘭學習成績非常好,思維活躍,對很多問題的思考經常有獨到的見解;在課堂上敢于與教師平等對話,對于班級不合理的制度、教師不合理的做法,她都敢于提出來,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設性意見。小蘭爸爸不過高的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績,孩子反而會自覺地努力,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這其中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對于已經在家庭中培養(yǎng)出較高自覺性的這一類學生,給其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會動腦子思考并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想辦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實而合理。在小蘭的周記本中,經常出現(xiàn)她給自己制定的目標和學期規(guī)劃。完成自己的計劃,做自己決定做的事情,朝著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比起完成別人給安排的任務、實現(xiàn)別人給制定的目標,要更有意義并且效果更好。學生從被動接受教育走向了自我規(guī)劃,學生成長中的諸多突發(fā)事件,比如疫情時代的居家學習等,都不再那么可怕。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的大致意思是:種樹的關鍵步驟做好了,之后就不用再過多照管了。那些種樹不成功的人,往往由于對樹過于“關心”,“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樹的成長需要自我的空間,人的成長更是如此。所以,對樹的管理與對人的教育有相通的地方。對于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做的就是努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習慣,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步驟一點都不能少、不能放松,要做到精細化指導和管理。當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如果教師仍然將學生所有的時間都安排任務,每時每刻都在關注學生、管理學生,把他們擠壓得像一個學習機器,效果就會變糟。
小偉的爸爸說:“小偉小學的時候,我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與他一起讀書學習,精心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鼓勵他努力,讓他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我很早就給他辦了借書證,先是跟他一起去借書,借書之后與他一起讀書,談論書里的故事和道理,后來孩子慢慢自己就愛上讀書,并且形成了自己借書自己讀書的好習慣。到了初中以后,我們就放手了,基本不再過多監(jiān)督孩子學習,但是孩子成績一直不錯?!苯處熢卺槍πラ_展教育工作時,與學生家長積極交流。當我們發(fā)現(xiàn)小偉家庭教育的特點,了解了他的習慣后,在學校教育中,自然會更省力更高效。家庭教育給孩子養(yǎng)成了好習慣,學校教育一定要學會借力,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我管理的能力。
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都有自身的節(jié)律,而意志品質是學生調節(jié)自身成長節(jié)律的關鍵因素。遇到困難的時候、失敗的時候,是停止下來、慢下來,還是勇敢地、智慧地闖過去?這些都要看學生的意志品質。因此,教師在學校開展教育工作時,要有意識地了解學生的意志品質情況。如果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意志品質,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予他們方向的引導,幫忙發(fā)現(xiàn)問題,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信任,讓他們獲得自我發(fā)展、自主成長。
小蓉媽媽有一次跟我講了孩子前幾天上體育課沒有學會后滾翻,到了家里,練習后滾翻的事情。小蓉先讓爸爸幫她練習,一次練習因用力過猛,把脖子傷了一下。一次一次的練習,仍然沒有成功,小蓉說:“怎么辦,其他同學都能翻過去。我必須想辦法。”她又找來手機,讓她爸爸幫忙錄像,之后自己根據(jù)錄像發(fā)現(xiàn)哪個動作不到位,最終練習成功。
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感動。小蓉的媽媽還講了一件與我有關的事情。去年冬天,期末考試之前,我作為班主任找小蓉談心,幫她分析了一下問題,最后鼓勵她:“小蓉要加把勁了,期末考試一定要考個好成績。”但是沒想到,這個“一定要”給小蓉增加了壓力。那一陣子,她天天想著如何提高自己的成績,抓緊每一分鐘學習,我確實感受到了她的認真是超越其他同學的??荚嚽耙惶欤覇査骸案杏X狀態(tài)怎么樣?”她自信地回答:“還成!”期末成績出來,她取得了超出以往的優(yōu)異成績。
教育,需要發(fā)現(xiàn),需要鼓勵,而不是忙于給學生做安排。像小蓉這樣已經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出了較強意志力的學生,我們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充分的信任,讓學生在堅毅中走向自我的發(fā)展,走向成長的幸福。
學校教育中,有一個學生群體,往往較少得到教師的關注。因為這一類學生看起來很“平庸”:課上默默無聞,成績不好不差,參與活動不主動……而教師應該負責地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合適的教育。面對這類學生,為了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領其走向成長的自覺,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對這類學生多給予一些的關心、愛和耐心。其次,要努力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育契機或教育情境。教育,不是簡單的言語教訓,更多的是在一個個教育情境、教育活動中進行心靈的喚醒。而做好這些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學生、走近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便是重要的途徑。
小紅、小星在學習上成績一般,一直缺乏學習動力,在平時學習中也很少得到任課教師的關注。為此,我主動與其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并了解到:小紅是一個英語口語特別好的女孩,有較好的舞臺表現(xiàn)力,平時人緣也很好;小星則是一個組織能力強,并且語文學科學習得特別好的學生。元旦來臨,班級要舉辦聯(lián)歡會,而又面臨期末考試,于是我只提前四天時間告訴學生準備聯(lián)歡會節(jié)目,并安排小紅和小星做聯(lián)歡會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安排。我本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但是,聯(lián)歡會上學生們的表現(xiàn)讓我吃驚。小紅和小星作為主持人,分別用了英語和文言文主持聯(lián)歡會,班級環(huán)境的布置、節(jié)目的精彩程度、節(jié)目數(shù)量之多,都是我沒有想到的。平時學習成績中等的小紅和小星表現(xiàn)出了他們另外的一面。我想,他們參加的活動多了,教師提供的機會多了,他們的潛質就會慢慢發(fā)掘出來,他們自己會慢慢蘇醒過來,就不再是“中等生”了。
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是一個宇宙,他們都具備無限發(fā)展的潛能和可能性。只是因為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和表現(xiàn),甚至有些自卑,從而把內在潛能藏得很深。教師的教育就是要發(fā)掘他們的內心世界,把潛藏在學生身上的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性。教育的情懷,體現(xiàn)在教師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也就是用生長的眼光看學生。教師要意識到教育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促進學生走向自我發(fā)展之路。學生現(xiàn)有的狀況只是起點,教師不應給予他們偏見,而是要努力讓學生發(fā)展得更好。
剛開學,我就發(fā)現(xiàn)班里一個學生上課幾乎不主動回答問題,在老師點名后,回答問題的聲音也極其微弱。我知道,這個學生內心有自卑傾向。于是,我與學生的家長取得聯(lián)系,家長的答復是“孩子從小就這樣,我們很苦惱,也沒有辦法”。顯然,這位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我必須要幫助他。他在課上的一點好表現(xiàn),我都會進行鼓勵,課下多關注他的生活,但是效果并不好。一次班會課,我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說說自己,談談別人”,我先找這個學生做自我評價,他沒有說太多,只是說自己學習不好、學習習慣差等。于是,我發(fā)動班里其他同學來說這個學生的優(yōu)點:“他很謙虛”“他很誠實”“他很勤快”“他很善良”……在其他同學指出該生的優(yōu)點的時候,我看見這個孩子眼含淚水。那時候,他的眼睛格外明亮,格外可愛。那次班會之后,這位學生的確在改變自己,盡管進步的步伐,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迅速,但是只要找到了方向,走出了內心的困境,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該生后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他會主動報名參加運動會、主動參與班級各類活動,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進步。
可見,這類學生在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后,會慢慢建立自信心,自我鼓勵,逐步趕上來。
教育,是為了不教育。基于學生生命自覺的教育,應該是教育的立場。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教師的教育要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要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自覺成長,一定要了解他們在家庭中受教育的情況。對于科學的家庭教育,我們要配合;存在問題的家庭教育,我們要想辦法主動做工作,在學生身上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策略。如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能夠形成合力,將會很好地促進家庭教育思想的轉變和教育方式的改進,同時也會更好促進學校自覺教育的實踐。這樣一來,一定會產生“5+2>7”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