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市衛(wèi)生學校 杜丹妮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SC,Organization)明確指出跨文化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學校課程,而應該是融入學校的教育體制和各門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在其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8月,《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新課標》將跨文化理解列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課程目標中提出具體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應對。由此可見,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中職英語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但長期以來,中職英語教學更多關注的是語言知識及語言技能的傳授,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有鑒于此,英語課堂作為培養(yǎng)中職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場所,其踐行《新課標》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要求的重要途徑就是將跨文化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實現(xiàn)中職生語言技能與跨文化能力同步發(fā)展。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交通工具與通訊手段不斷進步,不同地區(qū)及文化背景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際日益引起人們關注??缥幕浑H,顧名思義,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溝通與交流。所謂的跨文化交際,不僅僅是學會不同國家的語言,即使世界上的人們使用同一種語言也難以避免文化之間的摩擦和碰撞,為了消除這一現(xiàn)象,需要交際者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張溢洋,2021)
在跨文化教學中,文化的內涵非常寬廣,有關文化的定義有200種之多,這是由于不同的學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重點去解釋和研究文化。(林娟娟,2006)但綜合各家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理解文化:一是顯性文化,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大寫字母“C”文化,它是指肉眼可見的,外在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如建筑、歷史、地理、飲食、風俗習慣等;二是隱性文化,即小寫字母“c”文化,它是相對顯性文化而言的不易被人察覺的、潛意識的、更深層次的文化,例如群體的價值取向、生活態(tài)度、思維方式等。
為了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誤會和摩擦,交際者需要了解文化的兩個方面。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不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社會文化的過程。
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上,英語的學習基本就是學習英語單詞、詞組,句子的含義、結構以及語法搭配,但這樣學習的結果就是只能保證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在與外國人實際交往中卻往往不知所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語言中表面上對等的詞匯,實際上在文化內涵上并不相等,僅僅學習英語字面上的含義而不結合語境去理解深層含義,沒有換位思考,往往會嚴重影響交流,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導致失敗的溝通。文秋芳(1999)提到,在外語教學中不能將外語水平等同于交際能力,由于跨文化交際中存在文化差異,因此外語教學的重點是要使學生具有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由此可見,中職英語教學不應只關注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技能,還應該關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中職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能夠在不同場景中用英語與外國人順利進行溝通和交流,所以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相應的語言表達知識,還要根據(jù)不同的場景,通過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解讀和理解背后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1.教學中注重對不同文化的比較
教師在結合語言點介紹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可以以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相同與不同點為切口,讓學生描述、對比、發(fā)現(xiàn)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如在學習“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一主題時,除了讓學生習得相關的單詞、詞組、句子之外,還可以就某些動物名詞的內涵進行比較:西方人通常將狗作為寵物養(yǎng),狗被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因此dog在英語中多為褒義,如“You lucky dog.”(你這家伙真幸運)“ 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賣力)等。相反,“狗”在漢語中多為貶義,如狗急跳墻、喪家犬、走狗等。又如讓學生翻譯某一個中國生產的電池牌子(白象牌電池),在不了解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很多人會翻譯成white elephant battery。但實際上在英語中,white elephant 用來表示華而不實的東西,所以這么翻譯非常不妥。其他的英語學習主題,如飲食習慣、餐桌文化禮儀、節(jié)日、興趣愛好等,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如果引入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學生有親身經(jīng)歷,會覺得有話可說,更愿意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掘本國文化與英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以此讓學生對兩種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張溢洋,2021)而且文化的對比也不局限于中西文化,還可以延伸到世界不同地區(qū)、國家的文化的對比,在教學中除了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克服學生的文化偏見,擺脫自身價值觀念的束縛,讓學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精彩,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從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2.教學中結合某一學習主題進行深層的文化解讀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中職英語課程合計144學時,課程內容涵蓋了基本模塊兩本書以及選修模塊一本書的內容,課時安排比較緊湊,如果要脫離課本內容教授跨文化內容,比較不符合實際。因此,筆者在原有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的單元教學主題,進行相關文化內容的拓展,讓學生習得語言的同時了解文化。例如模塊一第一單元主題是Nice to meet you,除了教授學生課本上見面打招呼的日常用語之外,還可以拓展介紹不同國家人民打招呼時肢體語言的不同,如握手、擁抱、親吻臉頰、碰鼻子、鞠躬等,并解讀不同肢體語言背后所蘊含的不同價值理念;此外,打招呼時稱呼的使用也非常謹慎,如buddy,dude只適用于同輩之間或者關系比較親密的朋友親人之間,而對于長輩、領導等就不用采用這樣的稱呼了。當然,將跨文化內容融入英語教學中,主要還是以學生能了解目的文化為主,所以跨文化的教學側重于顯性文化即大寫“C”文化的學習,但同時也要兼顧小寫“c”文化內容,即精神方面的內容。因為一個國家的顯性文化作為既成的知識文化,人們可以直接學習而獲得,但最具有影響力的卻是小寫“c”文化,因為它是隱性的,潛意識的,人們很難從外部觀察而認知。(林娟娟,2006)所以更需要英語教師從不同角度來幫助學生解讀。例如,西方人喜歡分餐而食而中國人卻喜歡大盤菜圍桌而食,慶典活動時西方人喜歡采用派對自助餐形式而中國人喜歡集體觀看文藝匯演,我們可以引入“個人主義”以及“集體主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來解讀以上的現(xiàn)象。
3.注重對學生雙向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中職英語課本中,文化版塊基本只涉及英美文化,因此導致在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時只集中在如何去理解西方文化,如何從西方人的角度看問題。隨著我國世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同時出于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雙向跨文化意識成為必然。(葛春萍、王守仁,2016)也就是說,在英語課堂上,不應只局限于對西方文化的學習,還要讓學生立足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產生新的思考,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
從實際教學來看,講授法仍是主要的教學方法,但是收效甚微。結合中職生性格活潑、思維活躍等特點,在課堂時間充分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加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顒拥脑O置盡量靈活多變、形式多樣,如設置案例讓學生討論,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通過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英文歌曲等直觀方式感受異國文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層次了解西方文化,并把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作為課堂提升部分,而不僅僅局限于語言點的學習。
但在課堂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學生沒辦法很好地理解一些較為深奧的跨文化交際概念;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有限,很多想法無法完全用英語表達出來;分組討論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消極被動,全程保持沉默,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可采用以下應對方法:對于較深奧的概念,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以身邊的例子做縱向比較,換位思考,提取、總結案例的特點,理解相關概念;中職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對自己學好英語缺乏信心,很多不敢開口說英文,針對這種現(xiàn)象,筆者盡量鼓勵、引導學生多開口說,甚至允許他們用母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在跨文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側重的是學生對于文化的理解,只要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思想,借助什么語言都沒問題;中職學生專注力、自控能力較差,很容易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走神或者沉默不語,同時班級人數(shù)眾多,教師很難顧及每一個學生,因此很有必要在每一個小組中推選出一名組長,專門負責組織小組討論,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討論中建言獻策,一方面能確保小組討論高效進行,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能力。
中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學習自主性與自控能力較差,但是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喜好新鮮事物。而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相對英語語言點學習而言顯得生動有趣得多,將跨文化內容融入英語教學中,不但能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同時也能借此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機。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新時代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當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和中職英語教學的融合還不完善,作為外語教育工作者,除了關注語言本身知識點的教學,還要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跨文化內容,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積累案例,實現(xiàn)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能力的共同發(fā)展,使得中職英語教學更好滿足國家、社會及職業(y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