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喻 霞
(武漢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據傳說,《道德經》是老子當年棄官歸隱行至函谷關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而寫成的一部書。《道德經》共有五千多言,原本分成上下兩篇,上篇是《道經》、下篇是《德經》?!兜赖陆洝穬热荼容^豐富,包括哲學、美學、政治學、教育學等方面,而這其中,老子的哲學思想例如“無為”“道”等思想,深刻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政治的發(fā)展。鑒于《道德經》在哲學思想方面的重要影響,將其應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發(fā)揮其重大的思想教育價值,有效提升現(xiàn)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層次與水準,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道德經》,是老子的典型代表作品,同樣也是后來先秦諸子分家之前的一部重要創(chuàng)作,更是道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經》一共分為上、下兩篇,原文上篇是《德經》、下文是《道經》,不分章,之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是《德經》,總共分為81章?!兜赖陆洝肺谋疽哉軐W意義之“道德”為基本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大部分都以政治為基本宗旨,也就是所謂的“內圣外王”之學,被稱之為“萬經之王”[1]?!兜赖陆洝肥侵袊鴼v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等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據有關學術機構統(tǒng)計,《道德經》也是除了《圣經》之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發(fā)行量最多的中國古典文化名著之一。目前,我們國家推行的《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粥所注,字數(shù)大概有5162字。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一定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階層或集團,根據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和內容,運用各種方式對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施加政治的、理論的、精神的、心理的綜合影響,以對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奮斗目標達成共識和相對一致的行動?!盵2]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加強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日后大學生們的職業(yè)規(guī)劃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接班人[3]。在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背景之下,對于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加快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目標,具有十分重大而又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馬克思曾經說哲學將無產階級作為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將哲學思想作為自己的精神武器。[4]《道德經》是一部哲學歷史著作,直至今天,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著重要而又深刻的影響。教育者應當結合不同的發(fā)展情況來進行篩選,從中選擇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作為其發(fā)展的精神武器,進一步提高對世界的認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經》的有機結合。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發(fā)展背景、主要思想來進行分析,《道德經》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共通之處。首先,背景相似,《道德經》產生于哲人輩出、思想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價值、文化多樣化的全球化時代。其次,主要思想方面,《道德經》本身存在的辯證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存在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專業(yè)老師要在《道德經》之中深度的發(fā)掘其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內容,符合時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求,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升級、調整[5]。再者,使命相通,《道德經》中提倡人人遵守道義,回歸到最質樸的人本主義思想,不需要假借其他人之名,按照人人平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規(guī)律,顯著的提升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
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边@句話的意思是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xiàn)實的殘酷,所以不太美妙動聽;而美妙的言辭、文章,則內容往往不太真實、可信。這一句話,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比如:信實、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以真為核心,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實踐中的語言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偏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但是大部分的大學生們不太接受別人的真話勸誡,很容易在謊言之中迷失自我;其二,書本上的語言表達。書本上的語言表達是建立在準確性的語言文字基礎之上,文字比較刻板,學生們一時之間不能體驗其中真善美的感受。
2.1.2 不言之教
在《道德經》第二章之中,老子說道:“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崩献拥摹安谎灾獭彼枷雽逃邅碚f具有十分寶貴的啟發(fā)作用。老子是一個自然主義者,他相信,世間萬物都是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之下的自然狀態(tài),還能依然保持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建立最優(yōu)的秩序[6]。教育有它自身的普遍規(guī)律,而教育者最重要的是把發(fā)展之道授予受教育者。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善惡、美丑、難易,在日后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挖掘人生的意義,賦予人生以價值,按照自己的意識去進行優(yōu)化、調整自身的不足之處,結合自身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去提升自己,創(chuàng)造生活。
2.1.3 “為學日益”和“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和“為道日損”是老子提出的學習具體知識和悟道的基本方法,其一是形下層面;其二是形上層面。
老子認為,“道”具有“無”的性質,也就是沒有任何的規(guī)定性,因此,它可以依照形勢表現(xiàn)出合乎情理之中的實際規(guī)定性,這個規(guī)定性是大學生們可以使用名言概念來限定和認同“可道之道”,也就是所說的“為學”。由于“道”無時無刻不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周行而不始”,在經過歲月長河的演變過程中,它源源不斷的生出“學”來?;诖?,學習形下層的具體知識,不斷增益、更新,“為學”的具體方法是“以身現(xiàn)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也就是“以物觀物”,也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發(fā)展去認識它,不可以進行主觀臆測,僅僅是通過知識的積累還不夠,老子認為人類應該認識到更高級的空間,也就是“悟道”。
“道”是一個形而上的存在,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存在,也沒有任何的規(guī)定性,人們所有感官、推理在這個層面失去一定的意義[7]。要認識“道”,只能使用“損”的方法,也就是要破除己見、打破一定的思維限制,超乎全部的規(guī)定性,進一步達到“無招勝有招”的目標,以此才能“悟道”。而且“悟道”是幫助“為學”,因為窺探其中的知識來源,就能達到“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高超境界。
2.2.1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在《道德經》之中,老子認為應該遵循天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應該“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芻”,意思喂牲畜的草,“芻狗”也就是指草狗的意思,在古代社會,指的是一種祭祀用品。草狗是當時祭祀的時候,人們給被獻祭一方的貢品,足以表達自身的虔誠之心。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在祭祀天地的過程中,供奉物品一定要有精簡之分,但是天地不會和百姓去計較祭祀品,不會因為百姓供奉的東西比較昂貴而對此進行親近、因為價格低廉的物品就對百姓棄之以履。老子奉勸君主也是對待百姓要一視同仁做到心無遠近親疏,也沒有尊卑貴賤。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基本任務是幫助教育對象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不是按照某一個基本標準去劃分三六九等,老師要對大學生們一視同仁,對每一個同學給予一定的關懷。
2.2.2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圣人沒有自己的一成不變的基本意志,它應該以天下百姓的意志作為自己的意志。在老子的論述過程中,“道”應該具備“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衣養(yǎng)萬物而不主”的思想?!笆ト恕痹诶献拥男哪恐惺且粋€嚴格遵循天道的理想化角色,他認為圣人具有“道”的品質,無私無欲,才能容納天下百姓的私和欲。換一句話說,圣明的王者一定要放空自己的利益和自身的基本需求,才能容納天下百姓的私有欲,圣人應該以滿足百姓的利益和基本需求為己任,不居功自傲[8]。
除此之外老子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边@一句話指的是老百姓所推崇的那些事物,認為是好的就認可;認為是不好的,也認可。在這句話之中涉及的中心理念是“善”,關于“善”的基本評價標準分別是:圣人的標準和百姓的標準。這句話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善惡不分,而是當自己的評價標準和百姓的評價標準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以百姓的評價為轉移,以百姓的意志為準。
對于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老師需要聯(lián)系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去實施相應的教育,教導大學生們盡可能的按“道”的要求做到“不爭”與“知足”,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政治修養(yǎng),在對待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要有明辨是非、判斷美丑的能力,日行一善,不忘初心。
2.2.3 生成性思維
生成性思維指的是“認為事物沒有一個固定的本質,一切都是沒有完成的,都是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生成性思維并不是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專利,在老子的哲學智慧中,事物本質的形成一直處于一種沒有完成的形態(tài)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是事物的本質多樣性,也非一元化的。
老子拒絕給“道”進行定義,結合不同的語境,提出“天道、谷神、一、大、樸、夷、微、?!钡然痉Q呼,其中描述了“道”在不同語境下所形成的“淵、奧、沖虛、晝行而不殆”等基本性質。這就是在不停發(fā)展變化過程中,表現(xiàn)出無數(shù)變化的基本性質,以其中的一種或者幾種以偏概全[9]。正是這樣,人們認識到思政教育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停留在某一個確定的認識層面之上,而是隨著客觀存在的對象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的變化,重視事物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某一個特別突出的方面。每一個人都有其自身的閃光點,也有其存在的意義,不會將每一個人塑造成他認為的“人的本質”那樣,而是結合每一個人的差異去發(fā)展各自的特點。
2.3.1 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德經》的核心內容,重點表現(xiàn)在政治觀念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霸、七雄爭斗,戰(zhàn)爭連連不斷,社會動蕩不安,面對動蕩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儒家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作為獻給統(tǒng)治階級的南面術,無為而治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盁o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順其自然,遵循客觀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萬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做到自我實現(xiàn)。基于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政老師要結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秉持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遵循教育的自然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由“無為”到“無不為”的轉變及實現(xiàn)。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在走上正軌道路之后,國家事業(yè)的興旺是由各行各業(yè)的人們一點一滴地做出貢獻,如果不尊重不同行業(yè)的內在規(guī)律而橫加干涉,勢必擾亂正常的發(fā)展秩序,造成一定的損壞。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要善于遵循天道,萬物都應該時刻遵循各自的發(fā)展軌道,有秩序的運行,如果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就可以用“道”來對此進行約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在教育過程中,思政教育者可以結合教育對象的自身的發(fā)展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育對象的主導地位,推動教學實踐的高效發(fā)展。
2.3.2 謙下不爭
老子說:“既已為人已愈有,既以愈人已愈多?!币话闱闆r之下,世界都是有限的,競爭的雙方,就像一桿天平稱一樣,一面多、另一面就會少,這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老子認為世界是無限的,競爭的雙方并不只會形成此消彼長的關系,還會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也就是競爭雙方應該互相合作,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從而實現(xiàn)雙贏的目標。在現(xiàn)階段,中國推行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更能印證這一思維發(fā)展的可行性[10]。
在當今市場經濟時代,競爭不可避免,但如何看待競爭及參與良性競爭,是每一位即將進入市場的青年學生們日后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老子“謙下不爭”的思想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持續(xù)修正自身行為,提升思想道德層次,是當代社會非常稀缺的道德教育資源。
大學生是日后偉大中國復興夢的實踐者,對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高效發(fā)展。從整體上來進行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也一直呈現(xiàn)出持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隨著90后、0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流群體,在大學生群體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特征分析,在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太理想,而《道德經》正好可以很好地彌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處。在《道德經》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維,提倡使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鼓勵大學生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它其中蘊含的自然人文主義的精神,有利于教育恢復其自身本來的面貌,通過教育造就完整意義上的人,使人過上有尊嚴而富有意義的生活。所以,《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是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益的補充。
黨一直都是我們國家先進文化的重要引路人,正是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人民群眾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黨中央指出要堅持“文化育人”,要“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痹谌谌氲膶嵺`過程中,還需要謹遵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對于不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傳統(tǒng)文化糟粕,要加以剔除;對于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要大力弘揚,使其發(fā)揚光大。大學生們正是因為具備相應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辯證能力,能夠深入的了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精髓[11]。在以“儒釋道”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設過程中,《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起源之作,肯定會成為大學生們深入了解學習祖國傳統(tǒng)文化必定涉及的內容。其中大量的哲學思想及理論,有著極高的思想教育價值。
大學生應該懂得“無為而治”思想中的自然理念,謹遵自然無為的基本準則,一切的一切都應該回歸到自然之中。自然的表現(xiàn)是無為。大自然孕育了世間萬物,但是不會將其占為己有;自然養(yǎng)育萬物的時候,也不會因此桀驁不馴、沾沾自喜。道家的“無為”并不是讓大學生們整日無所事事,而是不刻意的強求,不肆意妄為,在行事過程中要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谝陨?,“無為”就是在做任何事的時候,一定要順其自然,按照事物的自然屬性去做,不應該執(zhí)拗于蔑視事物的本性,違背于自然規(guī)律,肆意妄為。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歸根結底是自然人文主義的理論。大學生們做人、做事也應謙恭禮貌,順其自然,順應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怡然天成。
將《道德經》哲學思想有效應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涉及到其中眾多的哲學思想、傳統(tǒng)文化,結合實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對此進行簡單的分析:
4.2.1 人生智慧
(1)珍愛生命。道家對生命的看法,不少人會想到“長生不老藥”,甚至是明哲保身、貪生怕死,但是實際上,作為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他認為,有生命,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進而改造世界的基本前提,生命是寶貴的,應當珍愛。這一點很多人都會贊同,但是如何珍愛生命,不同的專家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老子給出的答案是順應自然,回歸到簡樸的生活之中。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貸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边@句話的意思就是,名利和生命相比,不值一提,如果整日為名利奔波甚至為其犧牲生命,都是舍本逐末,不值得。由此可見,老子提醒人們不應重視外物,被外物所縛,而忽視人生本義。
(2)虛懷若谷不自滿。老子說:“道沖,而用之久不贏。淵兮似萬物之宗?!敝傅木褪堑荔w沖虛,淵深不見底,它的用處永遠都不會到上限。因此,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意思就是說體道的人能夠做到像山谷一樣空虛淵深,不顯山、不漏水、不自滿自夸、不自以為是。虛懷若谷,要求人們要善于破除一己之見,才能做到“大人有大量”,善于聆聽并接納他人的意見,才能生出新內容。在《道德經》之中說的“大圍不贏,故能避而新城”就是這一道理。
4.2.2 政治治理智慧
(1)圣人理論。治理國家一定要謹遵天道,體天道而循之,便是圣人要做的工作。在老子的心目中的圣人,要學會想民之所想、全心全意為民?!笆ト藷o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沒有自己的一己私心,他將天下老百姓的意志作為自己的意志,真正做到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次,還要具備德善博愛。老子所推崇的愛民,是一種高層次、無分別心的博愛,通常情況之下,人應該憎惡分明,對善良的人喜愛,對惡的人要施加必要的懲罰,但是老子認為這是狹隘的愛,圣人應該超越這種狹隘,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边@是因為老子認為“美之與善,相去何若?”也就是說,評價是主觀之于客觀的審視,事物用于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對同樣的事物的評價可能會因為主觀評價標準或者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而變化,沒有什么絕對不變。老子要求大學生們要超越普通人的分別心,愛一切人。
(2)與鄰交好,反對戰(zhàn)爭。老子是一個立場十分鮮明的人,他反對戰(zhàn)爭,崇尚與人交好,他提出:“夫兵者,不祥之器?!庇捎趹?zhàn)爭必然帶來“兇年”,百姓流離失所,老子勸誡作為統(tǒng)治者,一定要珍物愛民,不應該為了一己貪念而發(fā)動自己的戰(zhàn)爭。如果敵人來侵襲,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應戰(zhàn),不能一直沉浸在戰(zhàn)爭之中,就算對敵人,也應該對他們有一顆感恩之心。大學生們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共產主義的建設者,在未來,大學生們有一部分可能會成長為國家的管理人員,作為一個合格的國家管理者,應該具備怎樣的自我修養(yǎng),該有怎樣的治國理念,這些內容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視的。
綜上所述,《道德經》作為一本重要的哲學著作,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輸出的文化價值,非同一般。它自身蘊含的無限思想教育智慧對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明顯的啟發(fā)和高屋建瓴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不小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要想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專業(yè)老師要深度挖掘《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及理論,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況,最終為現(xiàn)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提升找尋最合適的教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