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弢(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隆德縣第一小學)
小學數學課程不僅是為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提升測試成績,還應為學生以后的綜合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奠定基礎。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數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實施路徑。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很多數學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是照搬課標考綱,采用灌輸式、題海戰(zhàn)術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將課本知識無一遺漏地傳授給學生,但是課堂教學變得無聊、乏味,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轉化小學生的思維模式。而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緩解了這種教學現狀,比如借助ppt展示課件、借助微課播放教學視頻、借助釘釘向學生傳送文件。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動畫、圖片音頻來使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來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延伸數學教學范圍,建立高效的教學模式。比如,教師可以講解課本上原有的理論知識和課后習題,依托信息技術選取優(yōu)質的學習素材,并進行歸納和整理傳送給學生,借助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數學課堂的新穎度。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現狀來采取相應的融合方式,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功能性,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禁錮,不局限于教室內,不局限于教材課本,積極接納先進的信息技術,更好更高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數學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在整體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教學活動中,還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進而有目標的學習數學知識,為后續(xù)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以人教版三年級《小數的初步認識》為例,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播放視頻。視頻內容是學生在測量教師講桌,其中一位同學拿米尺測量還不夠,另外一位同學用直尺測量余下的部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講桌的總長度是多少?如果以米為單位應該怎樣表示?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自己的課桌,看看是否遇到類似的問題,然后,以小組形式對此進行討論。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的概念,并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使用小數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對小數概念有了初步認識。
課前視頻導入,使學生有了視覺和聽覺的真實情景體驗,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直觀展示本節(jié)課中小數的由來及與分數的轉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難點問題,并順其自然地將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建立起自己的數學知識框架,合理地進行了數學思想與數學思維意識的滲透。
小學數學除了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有規(guī)律地歸納到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中,將新知識和舊知識聯系起來,將課上所學數學規(guī)律和公式熟練地運用到解題當中。應用信息技術就可以輕松解決這些問題。
以《有余數的除法》為例,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初步了解余數除法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運用余數除法,然后播放教師精剪后的除法教學視頻,引導學生回顧整數除法的相關概念和運算法則。借助微課視頻,可進行分層次教學:學生先熟練地進行整數除法,并以6顆草莓分3個盤來展示;整數除法展示后從中抽取1顆草莓和1個盤子,讓學生思考5顆草莓分2個盤會怎樣?而結果便是每個盤子有3顆草莓,桌上還剩余1顆草莓,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引導,歸納總結余數除法知識。在習題練習階段向學生播放總結性短視頻,幫助學生強化運用課上知識。
多媒體課件等信息技術的介入,使課堂輕松愉快、立體直觀,恰到好處地回顧整數除法,完成了新舊知識的銜接,為進行下一步余數的除法做好鋪墊。
數學課程有著實踐性的學科特點,教師在講解完新內容后應及時帶領學生進行回顧復習,積極組織課堂小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反饋課程教學效果。
以五年級《統(tǒng)計與可能性》鞏固環(huán)節(jié)為例,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或云端教學平臺將習題設置成游戲模式,利用動畫程序來呈現“抽獎”的過程,抽獎盒子內混有黑白兩種顏色的棋子,黑白棋子各20,總數為40,學生分別從盒子中抽取棋子,隨著學生的抽取程序自動生成黑棋子、白棋子被抽取出的數量和在第幾次被抽取出,形成統(tǒng)計表格。教師可組織學生在停止抽取后回答問題:“抽取黑子的概率為多少?那抽取白子的概率為多少?”隨后對游戲模式進行假設,“如果盒子中總棋子數為400,黑白各200,抽取棋子的概率會發(fā)生改變嗎?改變后的概率是多少?如果盒子中總棋子數為40不變,黑色棋子30、白色棋子10,抽取棋子的概率會發(fā)生改變嗎?改變后的概率是多少?若整盒均為黑子,則抽取白棋的概率為多少?”如果學生有不同意見且相互無法說服,教師可設置游戲程序進行實際演示。
信息技術融入鞏固環(huán)節(jié),應考慮教師實踐教學經驗、學生興趣愛好、學習現狀等因素在內。信息技術的融入,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
教學中疑難點的講解是每一位老師關注的重點。教師都會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開展有效教學,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課堂教學則是最簡便的方式。比如,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知》時,考慮到學生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在網絡渠道選取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的優(yōu)質教學素材,進行整合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動態(tài)模型,再聯系生活中的實例照片進行展示、判斷,學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
將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轉換為視頻和圖片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圖形的變換和公式的推導,是信息技術的功能性融合到課堂教學上的最大優(yōu)點體現,不僅幫助學生和老師突破疑難點問題,還完成學生由具象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轉變。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順應發(fā)展潮流,接納先進的教育技術,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運用到鞏固環(huán)節(jié)中,破解教學疑難點問題中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思維,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