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植物志

    2022-03-17 11:06:02周書華
    火花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老房子村子

    周書華

    每日穿行在都市的高樓大廈之間,眼睛很疲憊。但凡見著植物,我都有一種別樣的親切,乃一活脫脫的“植物控”。若是有郁郁蔥蔥的一大叢,我便會抵近觀看,就連那些長在人行道旁稀稀拉拉的雜木或者普普通通的雜草,也會讓我想起遠(yuǎn)在千里之外紅土地上生長著的村子。

    年少時,我常常坐在屋后的山石上思考:為什么我出生的這個地方叫銀礦?從鄉(xiāng)親們渴望致富、渴望過上好日子的眼神中,我明白了他們對這個地名寄予的厚望。然而,他們的愿望一次一次落空。隨處可見的只有高高的山崗上如禿子頭一樣?xùn)|一塊西一塊的植被和成片成片的紅土地。村子屬于典型的山區(qū)坡地,貧瘠,過日子不易。發(fā)財夢破滅,日子還得繼續(xù)。冷靜的鄉(xiāng)人終于明白,要生存,靠的還是植物。為了果腹,鄉(xiāng)人便不假思索地爭奪土地,把雜草樹木鏟除,開墾成能種糧食的地塊,幾番整治,繼而把這些土地改造成能夠種植稻谷的水田。

    實(shí)際上,土地的性質(zhì)沒有變,種植的還是植物,只不過由雜草樹木變成了稻谷而已。于是,村里的那些被冷落的雜草樹木就自動讓位,悄無聲息地站立在村道旁、溝渠邊、屋前屋后,樣子尤顯拘謹(jǐn)、委屈且謙卑。盡管如此,鄉(xiāng)人仍然把土地作為立錐之本,把所限的地塊最大限度地種植香椿樹和泡桐樹。甚至,栽種的時候,沒有預(yù)留任何合適的間距。這種樹易活,長得快,枝葉可以為鄉(xiāng)人遮陰蔽日,成材后做家具、修建房屋都是可用之材。春天一到,房前屋后香椿樹上吐出的紫紅色的椿芽,惹人憐愛。它們在亮麗的陽光下,散發(fā)出濃郁的馨氣,在柔和的春風(fēng)中搖來晃去。母親從地里勞作回家做飯時,順路采摘一些回家洗凈切成小段,或炒嫩胡豆,或煎炒雞蛋,便成了家鄉(xiāng)的味道。

    堰塘坎上、小河邊,最多的還是白楊樹、柳樹,它們喜水,總是隨風(fēng)搖曳著腰身,對著水面打扮。還有苦楝樹、棗樹等,有一些是野生的,有一些是不經(jīng)意種下的,它們是村里樹中的“少數(shù)民族”。它們就這樣在促狹的范圍里和諧共生,在某一個日子里,自會成為鄉(xiāng)人心儀的對象。

    村里的樹是孩子們的樹。每到春來的時候,我和哥哥喜歡在房前屋后栽上香椿樹、泡桐樹及李子樹等,一般待樹坑挖好后,擔(dān)來一些農(nóng)家肥墊在下面,這樣樹苗成活率高也長得快。有時候,我心里還不踏實(shí),生怕栽不活,一連幾天跑去撒尿或者澆水。過不了多久,樹上時常會傳出一些快樂的聲音,那是蟲兒鳥兒們的鳴叫,標(biāo)志著栽種的樹木成活了。

    兒時,我最喜歡長在奶奶家門前水田邊那棵身姿婀娜的柳樹。開春時,用彎刀砍下一截柳枝,在手上揉搓一番,樹皮和所包裹的木稈就會脫落分離,輕輕把木稈抽出來,剩下圓珠筆似的樹皮,我們稱之為“吹吹”,然后把“吹吹”用手包裹起來成喇叭狀,像戰(zhàn)爭片里吹沖鋒號的司號兵一樣,挺拔地站在村子里的最高地,吹響《東方紅》之類的歌,常惹得正在地里忙活的鄉(xiāng)人停下手中的活計,杵著鋤把跟著旋律哼唱,聽罷意猶未盡,吆喝再吹幾個,受了鼓舞,小孩子們便鉚足了勁兒吹得更加此起彼伏。

    多少年過去了,村里的樹還是那些樹,花花草草還是那些花花草草,似乎還是昨天的模樣,讓人驚訝于它們的執(zhí)著。我原以為它們只是村子的配角,我常把村子當(dāng)作驛站,來來往往好多趟了,它們依然在那里一動不動,原來它們才是村子的靈魂。事實(shí)上我們今天看到的花草樹木,換了一茬又一茬,不過它們穿的還是先輩的衣裳,長相還是先輩的樣子。村子的花草樹木沒有腐朽的恐懼,煥發(fā)新顏的村子等待著它們周而復(fù)始的支撐,等待著桃紅柳綠的裝點(diǎn)。這些雜木花草離路很近,說走就走了,比不上山里的木材,它們沒什么大用,但是在鄉(xiāng)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做桌椅、板凳、扁擔(dān)、鋤頭把、磨把手、菜刀把、犁鏵、編織筐等等,每一樣家私,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行走不了多遠(yuǎn),從村子出發(fā)的雜樹,從鄉(xiāng)野到家里,如同戀巢的鳥兒,永遠(yuǎn)在村子里轉(zhuǎn)悠。

    那時候我有些疑問,覺得見到的樹都是些稀松平常的樹種,其貌不揚(yáng),難擔(dān)大用。后來村子遭遇過幾次滑坡,原本以為村子的樹,木質(zhì)疏松,看起來并不硬朗,但它們卻柔軟有力,不怕風(fēng)浪,柔中有剛,和村里的男男女女筑起一道堅強(qiáng)的防線。我終于明白,村里的人們,正是有了堅韌的性格,才能忍辱負(fù)重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才能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我時常夢回村里,尋找奶奶家門前的那棵老杏子樹,坐在那根曾經(jīng)很粗壯的樹干上,自己慢慢化成它的枝椏,成為杏子樹身體的一部分。

    遠(yuǎn)望,九臺山空靈高遠(yuǎn);俯瞰,紅葉谷幽深碧綠。一道山梁從奶奶家旁邊蜿蜒而下,在其山灣所處,便是父母的老房子。一條縣級公路從房子前面經(jīng)過。

    山里有“無樹不起房,有樹才為家”的說法,因此,在新修房屋的時候,一定是首選有花草樹木的地方。父母親先后五次修建房屋,家居也在不斷變遷。但遷建地點(diǎn)都在村子里,存儲在記憶里最多的還是父母初建的老房子。老房子明面是五間房,后面接著一排有十來間房,一樓一底,一字排開,很是氣派。在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初,這在當(dāng)?shù)厥亲钛髿獾姆孔?,很為鄉(xiāng)鄰稱道??坑疫吺窃罘?,挨著的偏屋用于喂養(yǎng)牲畜。

    屋前的公路邊栽滿了洋槐樹,屋后的小路邊栽種的是香椿,味道好聞。院壩前兩邊有石榴樹、白蠟樹,枝椏橫斜,正好拉繩子,放竹竿,掛上生活的滋潤。

    樹大分丫,兒大分家。子女先后成家立業(yè),離開老房子,打拼自己的事業(yè)。墻壁、院子的地上、紅磚圍墻的縫里生長的綠苔,那沁涼、蒼翠的記憶,如水一般漫在我心間。四周都是時光留下的印痕,守著母親和父親。只有在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我們才回到老房子和父母團(tuán)聚。

    修建房屋的時候,為了解決飲水問題,母親在屋前水田端頭找到一眼泉水。在母親的指揮下,我和哥哥先將泉眼四周的淤泥、雜物清理干凈,然后找來青石將水井的四周砌起來,并用水泥勾縫,在井旁栽上一棵櫻桃樹,既是標(biāo)志,又可以映照井水,再用石板搭在半邊井口上,遮擋樹上落下的葉片。于是一方深約1.6米的水井便修造完工。

    依稀記得,當(dāng)父親把從井里挑回來的水倒在水缸里、扁擔(dān)放在墻邊時,母親的炊煙便開始裊裊升騰,在山野飄蕩,晃晃悠悠直上九臺山巔。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日子就這樣不緊不慢地過著,清晨的雞鳴鳥啼,空氣里閃亮的灰塵,鍋灶底通紅的柴火,一切都從水井開始了。

    井水離井沿很近,連小孩也觸手可及,水質(zhì)甘冽,清澈透明,冬暖夏涼。夏天豐水期井水會時常溢出井沿,流到不遠(yuǎn)處的稻田里。記得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末,老家經(jīng)歷了多年不遇的干旱,地里的莊稼幾乎顆粒無收,方圓十里的井水基本枯竭,到處是挑著水桶找水的人。唯有我家的井水一直豐盈潺潺,井邊,父母一直放著一個有缺口的土碗,以備過路人解渴取水之用。干旱季節(jié),前來取水的人們從早到晚絡(luò)繹不絕。直到今天,老家的人都還在眉飛色舞地講述著這口井在特殊時期的功勞……

    人的一生,會有很多種思念,最普通但也最堅韌的思念就是日常的生活,它無孔不入,潛藏在生命的每一個細(xì)微處,不知何時,它的尖刺會刺痛你的靈魂,讓你憂傷,使你回味。只要是從傳統(tǒng)的年代走過,只要是鄉(xiāng)村土地上生長的“野”孩子,誰不懷念水井呢?思念的半徑有多長,井繩就會延多遠(yuǎn),或許,只能用“背井離鄉(xiāng)”來形容這樣的思念。

    而今,母親走了,但她指揮我們打造的那眼井泉依然清水盈盈,默默長流,既澆灌莊稼、花草樹木,也給過路人小憩、解渴……

    那時幺爸、哥哥和我年齡相仿,喜歡倚在門邊,看行人來往,不知奔向何方,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何模樣;而今世界在我腦后,儲存在電腦里的老房子模樣是通向懷舊的殿堂,輕輕地一踏腳,滿心的鄉(xiāng)愁便悠悠而生。

    老房子是首老歌,有著唱不完的情結(jié);老房子是洗滌靈魂的底片,安放著我年少時的笑語和哭聲、無知和夢想。在我的房子里,盡管簡陋,但收拾得整潔干凈,這里容納著我青春朦朧的全部。我在那里寫字、歌唱,偷著看小說。望著天空的鳥兒,幻想著有朝一日像它們一樣,能夠飛出大山。

    老房子的山墻邊有一片吳姓鄰居家的竹林。離開老家時,幾根金竹苗條纖細(xì),還沒成氣候,還常常被我們砍去做這做那,年復(fù)一年,它們各自生長著自己的個性,如今幾代同堂了,翠綠欲滴,挺拔多姿,擺著大家族的做派,入夜發(fā)出婆娑的聲音,起初讓人不安,仔細(xì)聆聽如催眠曲那般的舒適。老房子公路下方有一條村道,青草萋萋,沿路行走十多分鐘,便到了一片墳地,陸陸續(xù)續(xù)去世的親人們和先人們都葬在那里。他們在綠樹成蔭的山崗安睡著,常年只有微風(fēng)和鳥兒作伴。老家的風(fēng)俗是過春節(jié)時要給先人送紙錢、點(diǎn)鞭炮,清明節(jié)掛青、燒紙。自離開老家在外面工作后,時間無法確定,因此只要回到老家我就會去祭奠。母親的墳頭有草了、有樹了,且枝繁葉茂。

    現(xiàn)在的老房子,是母親和父親在他們都已年過花甲的時候修建的。自母親走了以后,父親常常要從城里回到老屋去看看,從不嫌乘車的繁瑣。父親說老房子還有母親的魂,所以自有它的生機(jī),每次回到這里,父親一臉祥和。

    父親回村里偶住,不方便喂養(yǎng)什么,鄰家的狗和雞什么的,常在老房子前后溜達(dá)。國慶期間太陽很好,我和父親侄兒一同返鄉(xiāng),在老房子里小住,有鄰家的鄉(xiāng)人把剛收獲的稻谷曬在老房子前面的曬壩上,看到幾只雞來了,便想輕聲吆喝其離開,卻不曾想它們?nèi)缑@子般,只顧啄食地上的谷粒。父親說而今糧食多了,雞啄幾粒糧食,大家也懶得趕,它們膽子就壯了。我有點(diǎn)不信,再想大聲呵斥,卻見雞們不再吃谷,許是飽了,大腹便便地邁向老房子旁邊的菜地,找菜葉和雜草吃,以便消食,或者蹲在那里假寐。

    離開老家的時候,鄉(xiāng)人給我送了一只肥雞,“呱呱呱呱”的,從鄉(xiāng)下一直叫到城里。那聲音我愛聽,那是老房子的聲音,聲音里,有雜草和菜葉的味道。

    在山區(qū),曬糧食的地方統(tǒng)稱為地壩,平整、空曠、采光好。奶奶家旁的大小地壩就是這樣的所在。

    奶奶家旁的小地壩邊,有一塊菜園子,奶奶在里面種滿了四季豆、海椒、豇豆、絲瓜之類的時令蔬菜。奶奶找來木條或竹枝等在菜地周圍編好籬笆,為瓜果搭好架子,這里便成了瓜果的世界,于是瓜果的藤蔓便隨著時光的推移一直攀援到搭架的最上方,把農(nóng)家菜園的韻味推舉到極致。

    無處不在的花草樹木,在地壩上卻不被待見。地壩除了收獲的季節(jié)使用,其余時間都是閑置起的,成為孩子們玩耍的地方。幾場雨水后,地壩上面會長出一些野草小雜木,甚至苔蘚地木耳,隨之蔓延開來,就成了地壩的疤痕。勤快的鄉(xiāng)人每天都要清掃地壩,上面光溜溜的,一般不會讓它長草的。地壩的外沿,會栽上一兩棵葉片不是很寬大的樹木,最常見的是杏子樹、李子樹等,這些樹木不會遮擋照耀地壩的陽光?;蛘咴谄渫庋貎蓚?cè)各栽上一根清瘦卻硬朗的木杈,放上平直的竹竿,以便晾曬洗凈的衣物等。洗過的碎花衣服、被套在山風(fēng)中靜靜地享受著陽光,悠閑地飄著,農(nóng)家的日子便簡簡單單掛上來了。

    地壩,是成熟農(nóng)作物們的驛站。一年四季,麥子、苞谷、稻谷、黃豆常在這里翻曬。各種各樣的農(nóng)活:撕的、扳的、打的、剝的也隨之演繹,所有的勤勞和懶惰又都在這演繹中被傳播。夏秋時節(jié),其利用率最高。地壩,作為農(nóng)人們生活的舞臺,更是高潮迭起。白天,農(nóng)作物被年輕力壯的鄉(xiāng)人一擔(dān)一擔(dān)從地里挑回來,攤鋪在地壩上晾曬。稻谷是鄉(xiāng)人最珍視的農(nóng)作物,屬于細(xì)糧。每到稻子快成熟的時候,大人們用了各種方法驅(qū)趕麻雀。在田間扎稻草人,稻草人還戴著沙罐、草帽;放鞭炮;在四周插些竹竿,竹竿上有各色的布條,風(fēng)一吹發(fā)出吼聲。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派出家里的小孩手拿一個銻盆,用木棍敲擊發(fā)出“咚咚咚”的聲響以達(dá)到驅(qū)趕的目的。那是最搶手的活兒,拿著銻盆,在田間來回走動,把麻雀趕得老遠(yuǎn)。麻雀飛走的時候,我時常心懷歉意。這種植物的顆粒,脫胎換骨就成了大米,是植物代表的最好饋贈。于是乎,曬谷這道工序,就顯得尤為重要,大都是老人們的活兒,他們心細(xì)如發(fā),一般待太陽將地面的潮氣曬干后,便將谷子在地壩攤開,先用木耙分開,用竹耙耙勻,反反復(fù)復(fù),生怕沒有曬干。等到差不多了,拿幾粒試著去咬,再曬,過了一會兒,又咬,直到谷粒咬上去脆嘣嘣,輕咬即成兩截,就算真的曬好了。那時候太陽也差不多落下去了,屋里的壯勞力也從地里收工回來了,一家老少齊上陣,攏谷子的、裝谷子的、挑谷子的,分工明確,動作麻利。地壩里一片繁忙,沒多久谷子便回家了。

    孩子們早早地在旁邊等了很久,看到地壩一空出來,他們立刻蜂擁而入。有的打陀螺,有的跳繩,有的滾鐵環(huán),還有的追逐嬉戲,場面好不熱鬧!經(jīng)孩子們一玩,原本緊實(shí)的地面上有了松動,有了灰塵。坐在地壩邊抽旱煙、閑聊休憩的大人發(fā)話了,去家里的水缸里舀點(diǎn)水出來,一處處灑點(diǎn)。漫天飛舞的塵土被吸走了,空氣一下子變得清新了許多。

    等到天色暗下來后,吳家的女人會在地壩的一角點(diǎn)燃一捆稻草,不讓其產(chǎn)生明火,只冒出滾滾濃煙,用來熏趕那些在黑夜里橫沖直撞的蚊蟲。夏天,大部分的農(nóng)家晚飯都是在地壩里吃的,盡管有風(fēng)吹著,汗水還是止不住往下淌。往往飯還沒有吃完,隔壁串門的就來了。一個大屋場,住著好幾大家子人。一人到,不用吆喝,跟著就來了一群,小孩子們睡在并排著的長板凳上,大人們坐椅子,一邊閑聊,一邊給孩子們打蚊子。打蚊子用的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的棕葉扇。紙扇在當(dāng)時可是稀罕物,孩子們圖新鮮,搶過去后東躲西藏,把玩一會兒,借著月色把上面寫的詩句念給大家聽:六月天氣熱,你熱我也熱,扇兒借不得。于是紙扇便回到了主人手中,嘻嘻哈哈中大家的話題又轉(zhuǎn)移到哪家男人在外面賺了好多錢、哪家女娃娃在廣東傍上大老板的話題上去了。

    在暑天最熱的那段時間,鄉(xiāng)里很多人家都是夜晚睡在地壩上度夏的。有睡竹涼板的,有睡門板的,也有把幾條長板凳并著睡的。不管睡的什么,都是睡在植物上。一般過了半夜,暑熱散去,山風(fēng)吹過特別涼快。在這樣的夜晚,時常會做些好夢,夢見月光是銀色的絲線,夢見散落在山野的房子是繡在地壩邊上的口袋,里面應(yīng)有盡有,使勁伸手去拿,一不小心戳到地上,留下甜蜜的疼,留下植物和人不可分割的情,留下農(nóng)人與土地合一的印痕。

    春來時,村里的田野上綠油油、嫩生生的野菜便蔓延開去。我們小孩子的食欲便在春天出發(fā)了。

    春天是個萬物向上的季節(jié),我渴望長大的身體里也奔騰著萬物的思想。田間地頭、溝壑山崖,野蒿子草處處有之,長得很快,來勢兇猛,它們的步子邁得很早,是春天里的春天。

    《本草圖經(jīng)》注:青蒿,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至夏高三五尺,秋后開細(xì)淡黃花,花下便結(jié)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間采子,陰干。根、莖、子、葉并入藥用,干者炙作飲香尤佳。其圓柱形的枝干、如花形的葉子在時節(jié)中招搖,“正月蕾,二月蒿,三月四月當(dāng)柴燒”。季節(jié)義無反顧地向前走著,除了關(guān)心草,我們還得關(guān)心其它的,比如桑泡兒、地瓜兒、刺泡兒等,這些原生態(tài)的美食,讓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充滿激情。

    其實(shí),農(nóng)村里再好的食物,都得靠植物來升華。平生第一次吃粽子,是在村里本族的華大伯家。大奶奶出生大家閨秀,能干聰慧。華大伯家旁邊,有小片竹林,風(fēng)一吹,沙沙作響,淡淡清香??拷锏牡胤竭€栽著一棵棕樹,大奶奶一手茶飯在當(dāng)?shù)睾苡忻麣?,包的粽子到現(xiàn)在想來,還余味繞舌。

    粽子,古時又稱角黍,最早的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的,到了宋朝,粽子里有餡,中間夾棗、豆之類。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呢?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鈞在《續(xù)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彼?,吃粽子是為了紀(jì)念屈原而形成的習(xí)俗。

    因此,到了端午時節(jié),包粽子是華大伯家很重要的習(xí)俗。大奶奶一般會吩咐華大伯提前將糯米泡好,待到要包粽子的時候,只見大奶奶用兩片新竹的葉子錯開相疊,卷成漏斗形狀,里面放一根筷子,用勺子把淘好的糯米舀入其中后,用筷子扎緊,再封口成三角的形狀,用棕葉條系緊即可,動作嫻熟,我們跟著學(xué)半天都包不嚴(yán)實(shí)。聽老一輩給我說先賢投江后,楚民擲粽于水,以確保先賢不受魚們的欺凌。

    節(jié)日對于大人們也許代表著紀(jì)念、喜慶或者其它什么意義,對于我們這些孩子而言,代表的更多的是可以吃到很多平時吃不到的美味。到七月半的時候,村里人會忙著推糯米、烙粑粑、準(zhǔn)備酒食,用以祭奠先人。待祭奠結(jié)束,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坐上桌子,享用美食,如此這般便與先人和古老文化對上話了。

    村子的天地絕大部分是屬于莊稼的,莊稼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世界。稻谷剛剛抽的穗、黃豆剛剛長出的豆、苞谷那嫩嫩的稈,都很鮮很甜。我們走過的地方,莊稼就矮了,等到大人們發(fā)現(xiàn)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長大。在那些田地里,我的小伙伴譚四,也不知是村子欠他的最多,還是他欠村子的最多,我們都走向了城市,他卻留在村子了?,F(xiàn)在回到村里,我常常凝望著紅土地出神,使勁呼吸著花草樹木的味道,只有這樣,自己才感到慰藉。

    霧寒沉山澗,霜染千層,冬天的第一場雪下來的時候,小孩們紛紛走出屋子,在花草樹木上,輕輕地用舌頭舔著雪花,總能體會到一絲清涼透著向往已久的念想。

    盡管那時我們的食欲在瘋長,可我們總是很滿足,因?yàn)槲覀兊囊磺卸挤N植在土地上,一切都以植物為伴。日子的好壞,表現(xiàn)在一日三餐的陶瓷碗里。大人們總是告誡我們要珍惜每一粒苞米、土豆、稻谷、花生……只有珍惜,才不枉植物的一生。

    在異地生活久了,很多時候,我想回村子去,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每一株熟悉或者陌生的植物,信馬由韁地到落滿紅葉的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最近一次回村里,我看見振興鄉(xiāng)村的政策落實(shí)落地,人口少了,植物又成了鄉(xiāng)村的主人。鄉(xiāng)人集中安置后,村里的土地流轉(zhuǎn),種上了脆李、柑橘、板栗等經(jīng)濟(jì)林木,田園變成了“花果山”,田間地頭掛滿了“金果果”。為村子補(bǔ)齊了發(fā)展短板,農(nóng)業(yè)的“造血”功能更強(qiáng),村子的顏值也更高,不但滿目蔥蘢,更喜的是鄉(xiāng)人不光富了“腦袋”,也鼓了“口袋”……

    或許,村子,除了親人一直在等待,還有那些花草樹木在張望。期待著少小離家的孩子,在某一個清晨抑或黃昏,攜家?guī)Э诘刈咴诨丶业穆飞稀?/p>

    猜你喜歡
    老房子村子
    一間老房子
    這個村子不簡單 人均收入十萬元
    CLOSE TO HOME
    漢語世界(2020年3期)2020-06-19 08:55:28
    《老房子》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如果一頭牛回到村子——《走進(jìn)畫里的?!穭?chuàng)作談
    劉老漢的煩惱
    寧夏畫報(2019年9期)2019-09-10 17:07:01
    老房子
    望娘灘
    老房子
    老房子
    嶺南音樂(2017年2期)2017-05-17 11:42:06
    沾化县| 乌鲁木齐市| 安化县| 乐昌市| 交口县| 修水县| 德昌县| 洛阳市| 富蕴县| 青川县| 长武县| 东方市| 大石桥市| 龙江县| 海口市| 丁青县| 巴塘县| 灵山县| 宁远县| 和政县| 灯塔市| 油尖旺区| 读书| 宁化县| 新邵县| 木里| 商城县| 泗水县| 宽城| 天祝| 阿巴嘎旗| 波密县| 原阳县| 平利县| 河西区| 昌都县| 闽侯县| 平原县| 聂荣县| 丰原市|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