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祥
早晨,起了個早,小區(qū)門口的農(nóng)貿(mào)市場車來人往,年長的守著眼前的蘿卜、白菜、大蔥,水果攤、肉攤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伴隨著車輛的鳴笛聲,傳來賣豆腐的梆子聲,清脆回味,讓人回想起兒時村巷的梆子聲,“梆—梆—”
工作需要,居住在縣城,回老家的時間少了,村里的豆腐坊現(xiàn)在什么不知道,賣豆腐的吆喝聲和敲打梆子發(fā)出的梆子聲也很少聽見了。兒時,每當(dāng)賣豆腐的梆子聲在村落里響起,母親便會用葫蘆瓢盛著豆子、小麥,或用簸箕盛著地瓜干換豆腐吃,豆腐切塊放在鍋里煎得金燦燦的,我和姐姐吃得香甜。家里來客人,煎好的豆腐放上辣椒、白菜,有時放粉皮,添上水燉半個小時,用錫壺溫好的地瓜燒,家人和客人圍坐桌前吃得舒心。
豆腐,現(xiàn)在是百姓美食。居家小蔥拌豆腐,飯店的吃法則多樣,菜名有麻辣豆腐、鐵板豆腐、千頁豆腐、脆皮豆腐等,有的商家開起了特色豆腐坊,專做豆腐菜系,成了特色美食,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兒時,在農(nóng)村豆腐是餐桌的奢侈品。父母省吃儉用,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用收成的糧食換豆腐吃,兌換的比例根據(jù)市場的價格行情,可能兩三斤地瓜干換取一斤豆腐,可能一斤豆子換取一斤豆腐。那時的農(nóng)村,沒有大魚大肉,沒有過季蔬菜,有的是白菜、蘿卜,有的是地瓜粉皮、粉條,有的是純手工制作的豆腐。過年灶頭的亂燉,是憶苦思甜,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梆—梆—”聽著遠(yuǎn)去的聲音,看著熟悉的豆腐筐子和梆子,我的淚溢出眼眶,因為我對故土愛得深沉……
230550118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