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凡
(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藝術傳媒與計算機學院 江西·南昌 330100)
樹立正確價值觀是正確做人、正確做事的重要前提,而想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僅是表面層次的告知是不夠的,必須尋找深入內心的途徑。紅色文化亦是如此。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紅色文化有所了解,但深解其內涵的卻寥寥無幾。塑造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可以讓紅色文化隨時隨地、無時無刻對學生形成熏染,讓學生逐步認知紅色文化,尤其是能在潛移默化中立足于紅色文化思忖自身行為處事以及思考所遇到的諸多問題[1]。這與紅色文化強調“實踐出真知”是契合的,有利于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某種價值觀念,進而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踐行。
紅色文化是無數(shù)革命先輩用鮮血鑄就,也正是在這一精神指導下,中華兒女百折不撓,遇山開山、遇水架橋,一步步建立了新中國,并推動其走上強國之路,成為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敢小覷的國度。紅色文化彰顯了我中華民族強有力的精神氣魄,即使深處逆境依然雄姿勃發(fā),勇往直前,今天的學生擔負著延續(xù)強國之路、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也要在紅色文化的熏染下激發(fā)內在強大精神動力,繼往開來、永不退縮。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塑造既能讓學生汲取精神營養(yǎng),也猶如“懸頂之劍”時刻警醒學生不要忘記使命,保持活力與動力,為獲得更好的自身發(fā)展和國家建設效果助力。
國家發(fā)展、民族騰飛需要建設者持續(xù)奮斗與付出心血,紅色文化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激勵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這樣的國度才能更得人心,才能“得道多助”。在國家內部,各個階層秉持良好道德品質有利于營造和諧社會環(huán)境,進而使社會秩序一片井然,讓廣大人民群眾從中受益。
在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塑造中,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發(fā)揮重要作用,只有資源充分到位才能讓學生深入認識與理解紅色文化內涵。從實際情況看,職業(yè)院校在紅色文化教育資源開發(fā)方面投入不足,很多學校只是一味模仿或者直接將紅色文化資源全盤照搬,這就造成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塑造缺乏新意,難以引起學生關注,而且全盤照搬方式會弱化資源針對性,使得紅色文化傳播與教育效率大打折扣[2]。綜合而言,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匱乏的原因在于“不作為”,不能積極開發(fā)挖掘,造成紅色文化在學生眼中留下千篇一律印象,對其教育效果帶來極大不良影響。
在很多職業(yè)院校中,紅色文化往往只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得到系統(tǒng)呈現(xiàn),其它課程很少提及,而在課堂之外也難覓紅色文化蹤影,久而久之紅色文化便成了一只鎖在鳥籠中的“金絲雀”,雖然美麗多姿、內涵豐富,可是影響力卻十分有限。這必然會對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塑造形成阻礙。品牌形象塑造的關鍵在于擴大影響力,眾人知之才能信之,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其熏染與引導。職業(yè)院校只有打破目前桎梏,將紅色文化廣而告之,讓其切實融入各項課程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才能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才能為品牌形象塑造創(chuàng)造條件。
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這樣的理論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理論意義與價值想要充分彰顯與發(fā)揮,必須有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進行支撐。在實際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職業(yè)院校主要通過理論闡述來解析紅色文化,即使開展實踐活動,往往只是走個形式,如喊紅色口號、參觀紅色遺址等,等到活動結束,這些內容便束之高閣,很難得到進一步深化應用。如此一來,學生對紅色文化理論教學、實踐活動等產生了敷衍態(tài)度,難以從中獲得深入體會與心得。
紅色文化縱然是寶貴的、需要大力弘揚與傳承的,但是也要建立在與實際情況密切貼合的基礎上,如果脫離實際,其價值與功能便會受到局限,進而對其發(fā)展空間造成壓縮?;趯嶋H調查,這一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忽視學生特征。當代學生注重個性追求,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如果對此忽視,不僅難以取得理想教育效果,還會激起學生逆反心理,對后續(xù)教育更加不利;二是忽視辦學特征[3]。不同高校在教育管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方面各具特征,如職業(yè)院校與普通高校便有諸多差異,如果紅色文化教育不能與之契合,必然會對教育效果造成不良影響。
職業(yè)院校要將發(fā)掘紅色文化教育資源作為重要工作來對待,首先要成立專業(yè)團隊,全盤負責發(fā)掘工作,其次要加大投入,確保發(fā)掘工作可以有效開展。發(fā)掘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并且隨著時代發(fā)展、形勢更迭,紅色文化教育資源也要得到革新與調整,這樣才能為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職業(yè)人才提供支撐。課堂是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與途徑,也是檢驗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質量的重要平臺。將紅色文化引入課堂,既要做到基于學生需求篩選教育資源,也要對課堂效果實時監(jiān)測,及時對教育資源做出調整。打造紅色文化教育課堂工程應提上日程,紅色文化教育模式、主題實踐、輔修課程等均要依托發(fā)掘工作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進而為職業(yè)院校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塑造打下堅實基礎。
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舉措。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紅色文化活動則能為此提供契機,比如職業(yè)院??梢栽谔厥夤?jié)日如“五一勞動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等舉辦紅歌合唱、紅色文化答題競賽、紅色作品展覽等活動,讓師生參與其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與理解[4]。除此之外,職業(yè)院校還要將紅色文化宣傳工作落到實處,如在校園招貼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宣傳標語、修建彰顯紅色精神的人文建筑等,使得紅色文化處處可見、處處可感,進而讓廣大師生隨時隨地接受熏染。
從目前情況看,很多職業(yè)院校紅色文化教育主要集中于理論層面,雖有些許實踐但作用甚微。針對這一現(xiàn)象,構建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機制勢在必行,目的是保障實踐活動能夠切實開展以及應有作用。首先要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學習檔案,通過入檔方式將學生實踐表現(xiàn)保留下來,這既能作為評價依據(jù)了解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接受程度,也能發(fā)揮激勵效果,讓學生慎重對待,改變以往的敷衍態(tài)度。其次要構筑切實可行的實踐渠道。僅僅認識與了解紅色文化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具體實踐過程進一步夯實,想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職業(yè)院校應該與企業(yè)、社區(qū)等密切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與工作場景中得到磨煉。
職業(yè)院校塑造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原則,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學校,如此才能使紅色文化教育真正發(fā)揮作用,真正為本校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人才、彰顯本校辦學特色做出貢獻。革新評估機制主要是為以下幾個方面服務:一是對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做出評估,確保引入內容貼合本校實際以及滿足學生需求。動態(tài)評估是革新重點,有利于推動教育資源挖掘工作動態(tài)開展,避免陷入機械照搬的誤區(qū)[5]。二是對學校管理機制做出評估,確保紅色文化教育得到高效開展。比如教師培訓機制是提升師資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師對紅色文化理解程度、教育方式等均會影響紅色文化教育效果以及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形象塑造,因此對此評估是極為必要的。三是對師生表現(xiàn)做出評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要結合使用,目的是充分了解師生對于紅色文化的接受程度,進而為紅色文化教育做出調整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