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飛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13)
2021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7月24日,新華社全文播發(fā)了以中辦國辦名義出臺的《意見》[1]。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是教育戰(zhàn)線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fā)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大舉措?!半p減”的落地,將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切實轉變基礎教育的生態(tài),從而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雙減”政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為了促進“雙減”的落地,教育部會同發(fā)改委等多部門協(xié)同出臺了若干配套政策,如關于校外培訓機構的辦學性質、從業(yè)人員管理、培訓材料管理、培訓收費管理以及學科培訓的監(jiān)管等多項配套文件,從源頭上掐斷了集群式的“供給”以促進“減負”;同時還出臺了作業(yè)管理、考試管理、延時服務等有關規(guī)定[2],希冀通過學校辦學主體的提質增效,提升學?!肮┙o”的質量,以減少家長的“增負”意愿。總體而言,這套組合拳有效地壓縮了“供給”,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家長的“增負”意愿。但各地調查表明,家長乃至學校、主管部門“增負”的沖動猶存[3],需要更加完善的機制進一步化解家長的焦慮,減輕學校的“增負”沖動,從而更好地落實“減負”。
行業(yè)收入差距過大是家長無奈“增負”的內在動因。適度的行業(yè)收入差距,符合共同富裕的社會愿景,可以使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都有很好的獲得感,從而促使人們進行行業(yè)選擇時更多基于自身的愛好、興趣,而非功利性的“收入”。而當行業(yè)收入差距過大時,家長均期待孩子可因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躍升到收入更高的行業(yè),這無形中增加了家長對于孩子學業(yè)成績的焦慮,家長無奈地走上了自我“增負”的不歸路。因此,適度的行業(yè)收入差距,是教育生態(tài)良性發(fā)展的基石,也將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不合理學習負擔問題,促進學生的自由發(fā)展。而統(tǒng)計數據表明,2020年,城鎮(zhèn)非私營單位就業(yè)人員的年平均工資為97 379元,19個行業(yè)中,信息傳輸、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yè)最高,達177 544元,農、林、牧、漁業(yè)最低的僅48 540元,行業(yè)差距近4倍,私營單位收入總體偏低,但行業(yè)差距同樣明顯[4]。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收入的行業(yè)差距偏大[5],因此,建議:漸次遞進地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適度減少行業(yè)差距。
家長的焦慮,一定程度上源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的不足。因此,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可適度化解家長的焦慮,減輕家長增負的沖動。例如,適度擴大高中招生數量。相對于中職而言,高中教學質量高,上升通道多,就業(yè)前景好,因此,在家長心目中,高中是優(yōu)質資源。江蘇省2018年以前高中與中職比為5∶5,2018年以后逐步增加了高中招生數量,現在高中與中職比大致為6∶4,但仍不能滿足家長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中職培養(yǎng)了大量技能工人,為我國制造業(yè)的騰飛做出了貢獻。但高中、中職分流,現階段存在幾點不足:一是,初中畢業(yè)生尚有很大的可塑性,強制分流不利于學生成長;二是,將升學的壓力前移,引起家長過早的焦慮;三是,降低了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格,不利于實現制造強國的國家戰(zhàn)略。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我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國家將逐步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戰(zhàn)略轉型,因而,更需大力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養(yǎng)和學歷層次,加大本科起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大力發(fā)展應用型本科。為此,建議:穩(wěn)步擴大高中招生比例,江蘇高中招生比例逐步達到70%左右;開展省際合作,江蘇優(yōu)質中等職業(yè)學校面向中西部地區(qū)招生。
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失衡,是學生不合理負擔的助推劑。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學校教育質量、資源配備的差異,助推了學區(qū)房的畸形發(fā)展,加大了城市生活成本,同時也加劇了教育不公平。筆者2021年對全國十多個省市6822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在“你認為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減少你對小孩學習的焦慮”的各選項中,最多比例(51.85%)的家長選擇了“義務教育階段實現不同學校教育資源(包括教師)的均衡”,37.23% 的家長選擇了“高中實現不同學校教育資源(包括教師)的均衡”。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均衡,既是落實“雙減”的需要,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各級政府已經進行了教育均衡的有益嘗試,但與社會期待還有不少差距,尚需大力推進。建議: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的標準化,實現辦學硬條件的均衡;切實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和校長在學區(qū)(縣、區(qū))的定期流動制度,甚至是結合教師志愿基礎上的學區(qū)(縣、區(qū))內教師全新統(tǒng)配,達成辦學軟實力的均衡;擴大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力度,加強對教育集團以及教育幫扶學校的聯(lián)動考核,通過聯(lián)動考核促進教育集團或聯(lián)盟內所有學校辦學質量的同步提升;在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中加大教育均衡考核的權重,提供教育均衡的行政推力;教育均衡擴展到高中教育階段,惠及更多家庭。
現在,日??荚囍?,采用原始分;升學考試,多采用原始分或部分采用原始分,然后進行分數合計。如,江蘇省新高考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等科采用原始分,其他科目以等級分計入總分,具體等級分計算規(guī)則是:按照考生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定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2%;將A、B、C、D、E這5個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依據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對應100—86、85—71、70—56、55—41和40—30共5個分數段,得到考生的轉換分?,F有合分方式,存在如下弊端:
(1)合分方式不合理
基于原始分的分數合計,雖然實施多年,已為社會公眾所接受,但其本身缺乏學理依據,并不合理。不同學科試卷的難度不一,分數區(qū)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直接進行不同學科分數原始分的相加,沒有道理。試想,“數學80+語文60”與“數學60+語文80”能相等嗎?考得這兩個分數的學生水平一定相同嗎?當然,日常教學中,要求一線教師進行技術處理,存在操作困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為了了解學生總體狀況采用各科的原始分相加,也未嘗不可,但在技術處理相對簡單的當下,在大規(guī)模的升學考試中仍然采用原始分相加就不甚合理了。較為合理的合分基礎是學生成績在各學科中的位次。依據學生各科成績在學生群體中的百分位數對具體學科成績進行賦分,既可以消除命題難度差異造成的影響,確保各學科分值區(qū)間的一致;又可以進行不同學科分值的疊加,因為其分值疊加相對于各科排名位次的疊加,當然,考慮到不同學科的重要性,還可以對不同學科賦予不同的權重,如加大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權重。江蘇新高考方案中,語、數、外、物理、歷史五科之外的科目即采取此種方式。但江蘇新高考方案中,部分科目使用原始分、部分科目使用等級分,合分的基礎不統(tǒng)一,同樣是不合理的;語、數、外、物理、歷史五科之外科目的分值區(qū)間控制在30—100分之間,與語數外等原始分計入成績的科目的分值區(qū)間差異大,無形中再次降低了采用等級分的學科的權重。
(2)“分分必較”,加劇學業(yè)負擔
現有合分方式仍是“分分計較”的。原始分,自然是分分計較的,即使采用了等級分,但現在的等級分也轉化為30—100之間的連續(xù)的整數,因此也是分分計較的。分分計較,本無必要,因為,在同一學科內,較小的分數差異并不能說明學生水平具有明顯差異;其次,分分計較,強化了分數的微小差異,導致師生對分數的無謂追求,加劇了無效的“刷題增負”,增加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據筆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43.24%的家長認為,“高中、大學招生時,不要過于‘分分計較’,對同一個分數段的學生的成績不做區(qū)分”可以減少自己對小孩學習的焦慮。
國際上,避免分分計較的通用方式是等級制(基于固定的常模標準或者相對于全體的百分位數將學生成績劃分為若干個等級)?,F在一些西方國家大學錄取時仍采用五級的等級制,但基于我國實際而言,五級的等級制相對粗略了一些。另外,等級制存在無法進行不同學科的合分問題?;谝陨戏治?,建議:對每個學科設立A+、A、A-、B+、B、B-等約10個左右的等級;對同一個等級賦予相同的百分制分值;最后根據各門學科的權重加權合分。
近年來,高校排名、評比常態(tài)化,使得高校層級清晰,除了常規(guī)的“985”“211”“雙一流”高校之外,甚至在“985”高校之內又分化出“清北”、C9、非C9的“985”分層,層級過多。而就業(yè)中一些不恰當的引導強化了學校的層級差異,如,2021年某地赴京選調優(yōu)秀學生充實干部隊伍,直接有所謂“清北”選調名額,一些單位招聘博士明文或不成文地要求起始學歷為“985”本科,這樣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家長、學生對“名?!钡淖分穑欢ǔ潭壬弦餐苿恿思议L、學生的自我“增負”。實際上,學校層級的細分還存在下列缺點:其一,誤導學生根據學校名氣選擇學校,而不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學校,這樣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其二,不利于同級別學校的差異化發(fā)展和競爭性發(fā)展,也不利于全國范圍內教育資源的均衡,對地區(qū)和學校發(fā)展均有失公平。因此,務必通過適當的輿論引導和制度約束,引導社會公眾弱化同級學校之間的差異,避免學校歧視。建議:倡導等級制的學科排名而非單一學校排名;即使基于學科排名進行學校排名,也弱化具體名次,而僅公布排名的等級;非私營單位招聘中嚴格避免學校歧視;此外,高中也要避免層級過細的現象,注重同一級別學校的均衡發(fā)展,嚴格禁止跨區(qū)(縣)招錄。
“雙減”之后,嚴格控制了學科類培訓,但也應注意避免優(yōu)秀人才成長空間的缺失。未來的國力競爭關鍵是科技競爭、人才競爭。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國家戰(zhàn)略,亟須培養(yǎng)各具風格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而創(chuàng)新性人才需要從小培養(yǎng)?!半p減”,減少的是以升學為目的的學科培訓,而不應減少與升學不掛鉤的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建議:小學階段,充分開設多樣的興趣課程,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分得到充分展現,為學生未來個性化發(fā)展奠定基礎;從初中階段開始,在縣(區(qū))范圍內逐步探索不同類型的優(yōu)秀人才的識別和培養(yǎng)機制;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如家長資源、社會資源等),以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從而切實加強不同類型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
“雙減”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上面僅從抑制家長“增負”需求的角度提出一些對策。實際上,主管部門、學校也有“增負”沖動,在筆者對教育局局長、校長以及一線教師的調查中發(fā)現,有一半以上地區(qū)存在下列現象:“區(qū)(縣)對教育局的考核中有涉及高考(中考)升學率的指標”“教育局對學校的考核中有涉及高考(中考)升學率的指標”等。在這些考核指標高懸之下,教育局以及學校難能沒有“增負”沖動,因此,還需要完善對地方政府和學校辦學質量的綜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