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萬豪
(河南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思政課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fā)展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然而,國家對于思政課的大力投入并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媒體技術資源,而且使國家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面臨思政危機。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媒體技術有效融合這一創(chuàng)舉為高校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新路徑,既有效利用了媒體技術這一高效率資源,又使國家思想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邁上新的發(fā)展階段。[1]
思政課,即思想政治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群體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思政課把握時代特征與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旨在密切聯(lián)系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實際情況,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目前,思政課存在著不少問題,情況并不樂觀,思政課雖然大受黨中央重視,國家也對于高校思政的授課制定相關的政策,但是事實上,由于一系列的現(xiàn)實因素,許多高校對于思政課的安排并不科學合理,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理解和消化并不平衡,呈現(xiàn)出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加之思政課本身的局限性,其課程知識乏味,課堂環(huán)境枯燥,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長此以往,教師無法從學生身上得到相應的回應,學生無法從課堂上獲得真實有效的知識,導致高校思政課程無法順利開展。因此,該校思政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2]
媒體技術由“媒體”與“技術”兩方面組成,媒體指傳播信息的媒介,是一種傳遞與獲取信息的渠道與載體;而技術則是科技的一部分,指人類在社會中積累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進而習得的技巧。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窘境的情況下,加之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媒體技術的融合有其必然性與重要性。高校思政課教學在媒體技術的加持下,可提高其科學性,加強學生對于思想教育知識的理解與教師的思政教學水平;同時媒體技術在思政課上的創(chuàng)新使用為學生學習思政知識帶來了一定的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使教師提高課堂積極性,這大大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3]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了的主要環(huán)境與場所,好的教學空間為學生的教學提供舒適的教學氛圍與教學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教學空間無非就是一張講臺,一塊黑板與數(shù)方課桌,師生的教學空間都是有限的,僅限于簡單的面對面交流。然而,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媒體技術的融合為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教學平臺,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交織,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與接受者有著多樣化與多元化的特點,可見,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都廣受其益。這一空間的延伸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僅方便了學生查詢知識與教師的授課環(huán)節(jié),而且為師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流空間,使師生雙方各取所需,互助成長??梢?,高校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改革延伸了教學空間。
在信息時代,信息發(fā)達是必然,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也是趨勢所向,媒體技術為大眾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空間,那個空間中充斥著大量的信息,且各種信息應有盡有,若說媒體技術是海洋,那必然承載了其深不見底與廣闊無垠的特征,同時,也盡顯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特點。就是這個具有廣延性、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空間為思政課提供了大量數(shù)據(jù)與知識支撐,師生在課堂上,可快捷搜索思政消息,速度之快、便捷之度都為思政課打破信息壟斷提供了條件。這一融合幫助學生了解最新的政治消息與思想內(nèi)容,也幫助教師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思政教學活動,亦促進了高校思政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梢?,高校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改革使信息時代的多元化因素發(fā)生了碰撞,以其巨大優(yōu)勢打破了信息壟斷。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雖為人所熟知,受眾卻不廣泛;國家與高校雖極其重視,進程卻始終緩慢。思想政治可謂一國之明燈,是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指引;也可謂民眾之營養(yǎng),是大眾生存源源不斷的來源;亦可謂國民之精神食糧,是民族得以延續(xù)的前提。因此如何有效推動思政課的教授,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受眾,一直都在不斷探索中。媒體技術這一新舉措為此條道路的開辟提供了新思路。媒體技術以其超強的力量打入大眾內(nèi)部,其操作簡便,大眾通過這一特殊技術可最大程度上學習思政知識,以此擴充自身知識面。因此媒體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的舉措使大眾可以通過科技這一媒介學習思政知識,使更多的學生學會應用媒體科技,成功提升自身思想教育,進而為國家思政事業(yè)貢獻自身的力量??梢?,高校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改革切合個性獨立教育的要求,也鼓勵了受眾參與。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國家對自身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對于自身的進步也提出了新的方向,因此,高校理應對于自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新的構建,思想政治不論對于國家與社會,還是個體發(fā)展都意義非凡??平膛d國,人才強國,高校在將自身融入這個媒體科技時代的同時要感受這個時代的訴求,即對于人才更多方面的要求,協(xié)同育人的教學理念適應當下的融合需求,更是對國家更好的交代。然而,當代學生在社會中的誘惑巨大且繁雜,很難專心致志提高其自身素質(zhì)。因此,高校應該在發(fā)展學生品德、智力、體育等方面的同時,也加強對學生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知識系統(tǒng),進而構建“全媒體”教育的格局??梢?,堅持協(xié)同育人教學理念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的改革提高了高深見解。
教師一直以來都是崇高的職業(yè),是終身學習的代名詞,當今時代也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其水平與標準進行了新的審視。然而,教師隊伍并非都是擁有高水準、高素質(zhì)的、高專業(yè)的團體,尤其在國家新形態(tài)下的思政教師更是舉步維艱。思政教師要深刻領會和掌握課堂所講課程的真實體系與實質(zhì)要求,并且認真學習黨在新時期的新觀點和新思想,進行深入學習與理解,進而提升其自身的思政敏銳度與系統(tǒng)性,這樣才能在之后的教學中將科學性的思政課程講授給學生。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自身媒介素養(yǎng),與時代相銜接,與社會相適應,充分運用媒介進行授課,提升自身隊伍的媒介素養(yǎng),以自身思政素質(zhì)帶領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梢姡咝K颊n教學媒體技術融合的改革必須提高教師隊伍的媒介素養(yǎng)。
媒體技術在當今社會各個方面的應用都極其廣泛,高校教育事業(yè)與媒體技術的結合是必然趨勢,然而,如何將媒體技術與思政教學有機結合是一大難題。媒體技術有其自身極大的優(yōu)勢,且發(fā)展?jié)摿薮?,然而其在教學領域的應用仍受局限。因此高校應在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改革過程中創(chuàng)新媒體技術的渠道,首先,在思政教學中,要優(yōu)先保證媒體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特點,注意加強對有較高公信力與權威性的媒體技術平臺的應用;其次,召開講座開講媒介技術的正確規(guī)范使用,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查詢習慣,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抱著不斷創(chuàng)新媒體技術渠道的心態(tài),時刻注意教學渠道的新動態(tài)。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改革必須持續(xù)創(chuàng)新媒體技術教學渠道,不斷為思政教學增添新的力量。
由以上分析可得,在多元化與多樣性不斷演變的信息時代,媒體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是必然之路,加之思政教育對于國家、社會與個人重要性的凸顯,媒體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是大勢所趨。然而這一改革帶來了不少現(xiàn)實性問題,對于學生與教師課堂開展的積極性與媒介的有效使用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這一改革在開展的過程,應當堅持協(xié)同育人教學理念,注重提升教師隊伍媒介素養(yǎng),不斷創(chuàng)新媒體技術教學渠道。只有堅定的理念與媒體渠道的支撐,高校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改革才能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