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燁,陸 娟,方 云,朱勇杰,韓天龍,李澤延
(東北林業(yè)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黑龍 江哈爾濱 150040)
套筒扳手由于套在各類扳手之上的扳手頭形如筒狀,故被大家俗稱為套筒,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生產維修。套筒扳手往往有多個帶六角孔或十二角孔的套筒,并配有手柄、接桿等多種附件,一般使用在螺母端或螺栓端完全低于被連接面,且由于外表低凹導致開口扳手或活動扳手不能作業(yè)的地方,特別適用于擰轉十分狹小或凹陷深處的螺栓或螺母,被廣泛應用于船舶、航空和汽車等領域。
如今市面上出現(xiàn)了許多新型的套筒扳手。但這些新形扳手的操作往往復雜且不穩(wěn)定,如多功能套筒扳手[1],因為形狀奇怪不易存放未被接受。導致工人在工廠里攜帶的依舊是老式的整箱套筒工具。而工人采用老式的套筒扳手,是看重原始工具的簡單方便,上手快。這些傳統(tǒng)扳手也存在一些明顯缺點,手柄不能折疊,占用面積大,十分不方便攜帶。現(xiàn)有的套筒扳手的套筒大多為固定安裝,無法更換,當需要使用其他型號的套筒時需要更換整個套筒扳手,工人攜帶壓力大,且會產生巨大的作業(yè)疲勞。
多頭一體式套筒扳手是針對工人作業(yè)時攜帶工具多,負擔重的問題所設計的??梢詫崿F(xiàn)一把扳手同時攜帶多個套筒頭,簡單更換,輕松作業(yè)。同時,一把扳手可以變?yōu)槎喾N柄體形狀,可形成T 形扳手和L 形扳手2 種效果。
套筒扳手總體結構如圖1 所示,此扳手主要依靠可折疊桿以及旋轉卡槽實現(xiàn)多套筒多形制套筒扳手的更換。它主要由可折疊手桿1,套筒扳手容器2,柄體3,套筒4 以及磁鐵組成。其中套筒扳手容器為直徑80 mm的圓柱體,在中下部位有一條高度為16 mm 的滑道5,保證套筒在滑道內順利滑動。圓柱體側面有一條豎槽,上安置一個旋鈕6,保證套筒不會滑落[2]。
圖1 多頭一體式套筒扳手整體結構圖
基于油嘴套筒扳手[3]以及吸鐵套筒扳手[4]的研究設計,考慮在套筒與柄體之間用磁鐵加固。套筒4 底部為矩形凹槽,如圖2 所示,用于安置磁鐵。而柄體3 的頂部同樣為等大的矩形凹槽,安置同樣的鐵磁體物質,保證套筒能夠吸在柄體3 上。
圖2 套筒結構圖示意圖
當使用套筒時,旋開旋鈕6,將所使用的套筒4 旋轉至豎槽處,并劃出,放在柄體3 上部,通過磁鐵與鐵素體之間的吸引力將套筒吸附在柄體3 上。使用完畢后拔出套筒4 重新放回豎槽內,旋緊旋鈕防止其他套筒滑出。
可折疊桿如圖3 所示,由連接體2,折疊桿3 通過鉸接頭1 鉸接連接而成。在擰常規(guī)螺母時,往往采用普通直形扳手或L 型扳手即可完成工作,在針對機床等較牢固的螺母時,常用T 形扳手,通過改變臂長起到省力的效果[5]。
圖3 折疊桿細節(jié)放大圖
該多頭一體式套筒扳手總長350 mm,寬27.5 mm,手柄握處符合手握舒適度,直角能增大工人手部摩擦,防止因為出汗而造成擦滑。
該套筒扳手設計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占用面積小,可根據(jù)不同的螺母要求選擇不同型號的套筒自由組合,便于模塊化批量生產。
有限元分析是指利用數(shù)學近似的方法對真實物理系統(tǒng)進行模擬。利用相互作用單元,通過有限的未知量去逼近無限未知量的真實系統(tǒng)。
該產品的主要受力點在于折疊桿和套筒連接處,對折疊桿進行有限元分析,用來校核可折疊桿連接處的變形問題以及應力大小。
2.1.1 前塊處理部分
(1)實體建模階段
在進行模擬仿真時,需要得到該實物的具體數(shù)據(jù)。首先用Unigraphics NX 對套筒扳手進行三維建模,將已繪制的CAD 套筒扳手二維平面圖,導入Unigraphics NX 軟件進行輪廓繪制,創(chuàng)建點線面關系圖。而后對已有的尺寸進行尺寸約束,調整輪廓大小。由于該套筒扳手主要由回轉體組成,通過回轉拉伸調整曲線等一系列操作得到三維模型,并以代碼的形式導出。
(2)網格分割階段
在不發(fā)生形變的前提下對整個結構進行小單元的分割。套筒扳手主要由回轉體以及六面體結構組成,細節(jié)部分形狀較復雜。通過ANSYS 程序的自由網格劃分器,可對復雜模型直接分割網格,避免了人為組裝時各部分網格分割不匹配帶來的麻煩[6]。將分割后的模型轉化為step格式后導入ANSYS 有限元分析軟件。
2.1.2 后塊處理部分
(1)材料數(shù)據(jù)代入
該扳手采用常用的鉻釩鋼材料(CR-V),在鋼的基礎上添加鉻、釩等合金元素,鉻釩均能增大索氏體化率、細化奧氏體和馬氏體晶粒,減小片層間距,耐高溫,加工性好,可淬火使用。彈性模量為202 500 MPa,泊松比為0.3,密度為7.86 g/cm3[7]。代入數(shù)據(jù)后得到具體應力值。
(2)結果呈現(xiàn)模式
分析結果以圖形形式顯示和輸出,結果直接體現(xiàn)在模型上,用不同的顏色代表模型上不同位置的應力值,濃淡圖則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部位的應力[6]范圍,清晰地反映了計算結果的區(qū)域分布情況。
該套筒扳手受力點成均勻對稱分布。經ANSYS 分析,如圖4 有限元分析圖所示,折疊桿處最大受力載荷為790 N,最大承受應力為296 MPa,該過程變形0.4 mm,應變變形為1.38,小于國家標準1.5,符合變形標準。
圖4 折疊桿有限元分析圖
套筒連接處通過2 個六面體以及磁鐵的磁吸力固定而成,該處可承受的最大應力為234 MPa,如圖5 所示。
圖5 套筒有限元分析圖
經有限元分析可知,較大受力點處可承受較大程度的扭力,符合日常生產需要,不會對結構造成破壞。
通過與普通套筒扳手進行對比,利用MOD 法對工人扳手使用過程進行計算,并分析效率的提高程度。
由于該套筒扳手是基于更換套筒的過程而設計的新型扳手,以扳手的一個使用過程為一個單元,即套筒扳手的安裝套筒,拆卸套筒,安裝新套筒為一個使用循環(huán)過程進行MOD 分析。
現(xiàn)進行如下假設。
(1)對于普通的多頭更換的套筒扳手,所有的套筒均已被合理地按照順序放置,在替換套筒時不會花費時間尋找。
(2)套筒的擺放在身體腰部處,不需要彎腰拾取套筒,減少彎腰等浪費的時間。
普通多頭更換的套筒扳手的MOD 分析過程,見表1。
表1 普通多頭更換的套筒扳手的MOD 分析
多頭一體式套筒扳手的MOD 分析過程,見表2。
表2 多頭一體式套筒扳手的MOD 分析
由于MOD 法具有簡單實用的特點,運用此方法對工具的使用過程進行分析,其成本較低,同時可以體現(xiàn)新產品效率的提高程度。經MOD 分析可知,多頭一體式套筒扳手比普通扳手的效率提高25%,工人操作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該套筒扳手立足于工業(yè)生產,針對工人作業(yè)時攜帶多把套筒扳手的問題展開研究,為減輕工人的攜帶負擔,提高工作效率而設計。該套筒扳手實現(xiàn)了手柄的轉換和套筒頭的承載,減少了工人替換工具的時間,減輕其身體負荷,調動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同時,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也在促進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