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慧
陳曦駿說:“詩詞帶給人生命的力量,它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代人的事,當(dāng)我們誦讀每一首詩時,它都是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詩韻伏脈千里的草蛇灰線?!?/p>
數(shù)千年的歲月,這些詩詞就這樣帶著厚重的底蘊敲開我們的心門。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泡在詩中長大,對詩意的熱愛已經(jīng)深入骨髓。
【范文引路一】
唐詩里的中國
◎吳克己
也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藏著一個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裝才重回我們的衣柜,中國結(jié)又重系我們的裙衫,唐時的歌曲包上了搖滾的外殼,又一遍遍回響在我們耳畔……愛中國,可以有一千一萬種理由,選一個最浪漫的理由來愛她吧——唐詩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國,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唐詩!愛唐詩,更愛中國。
站在世紀(jì)的長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終不渝地遙指著一個永恒的詩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詩書,精魂萬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詩句,字字珠璣,筆筆生花。無論是沙場壯士征夫一去不還的悲壯,還是深閨佳人思婦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詩之美,或痛徹心扉,或曾經(jīng)滄海,或振奮人心,或凄涼滄桑,都是絕倫美奐,久而彌篤。
翻開《唐詩三百首》,讀一首唐詩,便如拔出了一支銹跡斑駁的古劍。精光黯黯中,閃爍著一尊尊成敗英雄不滅的精魂:死生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夢一場,仰天長嘯歸去來……都在滾滾大浪中灰飛煙滅。多么豪邁的唐詩呵!讀一首唐詩,宛如打開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氳香氣中,升騰起一個個薄命佳人哀婉的嘆息。思君君不知,一簾幽怨寒。美人卷簾,淚眼觀花,多少個寂寞的春夜襟染紅粉淚!多么凄美的唐詩呵!淺斟低吟,拭淚掩卷。
寒山寺的鐘聲余音裊裊,舒展雙翼穿越時空,飛越紅塵,似雁鳴如笛音,聲聲譜回腸。世事更迭,歲月無常,更換了多少個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嘆嗟。富貴名祿過眼云煙,君王霸業(yè)恒河沙數(shù)。唯有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依然重復(fù)著永不改變的晨昏。唐朝的江楓漁火,就這樣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詩句里,敲打世人淺愁的無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誰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個望見了月亮,從此月的千里嬋娟,夜夜照亮無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鄉(xiāng),床前的明月光永遠(yuǎn)是思鄉(xiāng)的霜露;月是思婦的牽掛,在搗衣聲聲中,夜夜減清輝。月是孤獨人的酒友,徘徊著與舉杯者對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詩人紛紛舉杯消愁,千金換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間醉幾回?臨風(fēng)把酒酹江,醉里挑燈看劍。醉臥中人間榮辱皆忘,世態(tài)炎涼盡空。今朝的酒正濃,且來烈酒一壺,放浪我豪情萬丈。
唐朝的離別苦。灞橋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斷歷歷柳的影子。木蘭輕舟,已理棹催發(fā),離愁做成昨夜的一場秋雨,添得江水流不盡。折盡柳條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腳步;挽斷羅衣留不住的,還有歲月的裙袂。一曲離歌,兩行淚水,君向瀟湘我向秦。都說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何地再逢君?
唐朝的詩人清高。一壺酒,一把劍,一輪殘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飲。舞出一顆盛唐的劍膽,飲出一位詩壇的謫仙。醉臥長安,天子難尋,不是粉飾,不為虛名。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滄海一聲笑,散發(fā)弄扁舟,踏遍故國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萬卷古今消永晝,一窗昏曉送流年。三百篇詩句在千年的落花風(fēng)里塵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詩三百首》,聽一聽巴山夜雨的傾訴、子夜琵琶的宮商角羽,窗外有風(fēng)透過湘簾,驀然間忘了今夕何夕。
唐裝在身,祖國在心中。
【方法點撥一】
引“詩句”,增加文化味
詩句的引用分為直接引用和化用。直接引用便是直接將古詩原文放在文中,讓讀者直面古典文化的魅力,得以從中反復(fù)咂摸出文化味;而化用則是對古詩文進一步加工,以古詩為基礎(chǔ),加入自己的理解,為讀者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
例如范文中,直接引用“醉里挑燈看劍”等名句,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們醉酒后的愁緒與灑脫。又如化用各類月亮的詩詞,營造出不同人物視角的月明,營造出月下詩人不同的境遇和相同的孤獨,這種頗具個性想法的化用更能在無形中增加文章的文化味道。
【小試牛刀一】
說到月,詩人總是寄予它思念,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又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說到酒,酒是一樣好東西:與人分別時須得飲上一壺方才盡興;獨在異鄉(xiāng)時,酒是消愁的利器,一杯杯酒下肚,思鄉(xiāng)的情感被沖淡了,自己仿佛已身在家鄉(xiāng),忽然涼風(fēng)一吹,只發(fā)覺方才的都是假象,這才有了“借酒消愁愁更愁”。
說到花,鮮妍、含蓄、明亮、淡雅,各式各樣的花受人欣賞,無數(shù)愛花的詩人為花奉獻自己的才情:“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這是淡雅的不慕名利的水仙;“只到花無十月紅,此花無日不春風(fēng)”,這是平靜安寧的月季;“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這是清新脫俗、不戀過往的梨花……我在這些詩句當(dāng)中徜徉,與花同在,與詩人同在。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1801班?劉安琪《詩歌與我同在》片段
“微風(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扁舟輕駛,水過無痕,獨自一人蕩漾在清波之上。絲絲細(xì)雨輕撫臉上?!暗瓱熈魉嬈劣摹!币龟@人靜,大地萬物都進入了夢鄉(xiāng),也只有這潺潺流水托著我與漁船緩緩前行。水是愁情,古人的縷縷愁情匯聚于此,便集所成河,擁簇成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蔽艺驹诖^,與盈盈水光的倒影含情相視,水波撕破殘影,不再復(fù)原。
夜幕低垂,明月又與我相逢,這次當(dāng)空的月亮可不像昨天那般深藏不露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我追趕著明月,它卻瀉下幾縷柔和的月光,與我前行。拖著月的尾巴,它翹起彎尖,卻勾起了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奥稄慕褚拱祝率枪枢l(xiāng)明”,一層彌漫在天空的紗霧,也許就是月兒落下的幾行清淚吧!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1801班?張景雯《意游山水,詩詞定當(dāng)永垂不朽》片段
【方法點撥二】
悟詩人,增加人情味
我們常說“知人論世”,一個作者自己的觀點、閱歷、性格等等都會不經(jīng)意地從他的詩詞作品之中流露出來。我們在文中可以借助作者的詩詞,結(jié)合我們對他的了解,對詩人進行進一步的感悟,對詩人生成特別的剖析角度,讓文章更有人情味。
范文中作者讓李白的人生通過他的詩歌展開,讓詩人的驕傲躍然紙上,讓人物形象從平面變得豐滿立體。
【小試牛刀二】
透過泛黃的書頁,我望見子瞻著一身素衣,于東坡之上,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讀蘇軾,從風(fēng)光霽月到成熟鮮明。他褪去一身狂傲之氣,泛舟種柳,春水煮茗,話清風(fēng)明月,作閑云野鶴。無論被貶到多偏遠(yuǎn)之地,他都有一種“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之感;即使一路被貶入海南,他也能寫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這般詩行。我亦驚艷于他“一蓑煙雨任平生”之淡泊,仿佛一位竹杖芒鞋的老人在林間踽踽獨行,煙雨彌漫,飄然離去。從“榮華軒冕”走向“看淡塵世”,只留下一個堅毅的背影,這是何等灑脫的胸襟。悟得“人間有味是清歡”,終得精神之自由,換得“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讀蘇軾,品人生百態(tài)終淡然,邂逅心間純粹,歷經(jīng)世事后,依然一笑作春溫。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2114班?彭瓊逸《遇見詩書,邂逅美好》片段
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代,盛唐的杜甫也不例外,他也曾自傲于自己的官僚家世,說“詩是吾家事”;他也曾恃才傲物,說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也曾有過“清掃天下”的志向,渴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也正是此時,狂傲的杜甫遇到了比他更狂傲的李白。聞一多說,這是“太陽與月亮的相遇”,但那時的杜甫,只是一顆小而黯淡的星,在太陽面前亮了半邊。李白在他心中,是最亮的星,是他最想成為的樣子,因此,他一直跟隨李白的腳步,做與夢想中“寫詩之旅”截然不同的“修仙之旅”。即使這段旅程還有高適參與,即使這場“窮游”沒有讓他一舉中第,即使他沒能活成李白的樣子,他也一定要奔向“太陽”,一定要用自己的嗓音,為他平生唯一一場真正的友誼頌唱,“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2102班?諶廷軒《杜甫:于苦海翩翩,羽化成蝶》片段
【方法點撥三】
抒“詩情”,增加哲理味
詩歌的生成,往往來源于作者的才氣和所處的情境。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應(yīng)當(dāng)對自身所選素材進行更深的聯(lián)系與理解,用詩意的語言對詩詞生發(fā)進一步的思考。
范文之中,作者并不僅僅停留在詩歌本身的情感價值,而是將角度放在更高的層次俯視詩詞歷史,最后以一句詩意而含蓄的中心句“唐裝在身,祖國在心中”,點明自己的感悟,表達(dá)濃厚的民族自豪感。
【小試牛刀三】
遇見總是美好,那么,離別呢?離別固然傷感,可是,離別給予我們的東西,還有更多。杜甫在離別中學(xué)會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忘我憂國,王維在離別中則讓“明月來相照”,放下了萬物,孤獨一生,萬念皆空。離別帶來的苦痛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可是,當(dāng)人從傷感之中走出,便會提升自己的境界。隨它千錘百煉,我仍心如磐石;隨它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離別離別,離別“離別”,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老子有一觀點:萬事萬物都有其對立面,且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zhuǎn)化?;蛟S,當(dāng)你與“離別”離別后,就可能會遇見“遇見”吧。畢竟,“所有失去的一切,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2102班?謝皓云《在遇見中作樂,在離別中升華》片段
十三歲的我認(rèn)為,生命的本質(zhì)是勇氣。
正如泰戈爾所說:“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辈恍琶环?,不認(rèn)命。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現(xiàn)狀,那就換種心態(tài)接受吧!有勇氣放下浮世繁華,有勇氣面對滿目瘡痍。在某種程度上,唯有自己的心可抵歲月漫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誰不為杜甫之心折服?以一人,保天下。這不只是江湖義氣,更是千百年來,古今中外志士共同的信念。偉大的詩人們,他們都曾對生活充滿年少的血氣,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他們是社會、時代和人類的代表。他們悲憫眾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歷經(jīng)人間滄桑之后,他們有了一種超脫世俗的境界,傲岸、高尚、仁慈、潔凈,即偉大!
如果用一句話闡述偉大,那我想,應(yīng)是:“為萬世開太平!”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2102班?唐瑞儀《古香古色中的二維人生》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