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宇,陳穎麗
(西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梓潼縣上清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是當?shù)貏趧尤嗣窳粝聛淼膶氋F的物質(zhì)文化財富,是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是當?shù)貧v史文化的載體,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有重要意義,但對其遺址群文化的研究尚有不足。對其歷史沿革、傳說等文化的剖析可以為研究古建筑文化和歷朝歷代地方古建筑的發(fā)展以及宗教文化提供重要的資料。
上清觀又名灌溝寺、觀溝寺,“縣南二十五里,明成化年間創(chuàng)”[1],位于梓潼縣東石鄉(xiāng)油坪村四社的豹子洞山梁東坡山腳20米,坐西向東,占地面積860平方米。其創(chuàng)建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霸继熳稹黄溟_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盵2]年號“開皇”其實是取自道教,隋朝的創(chuàng)立,開創(chuàng)了歷史新局面,之后道教盛行,上清觀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上清觀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年間,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不斷更迭和修繕,現(xiàn)存上清觀建筑遺址以清代合院為主,以蒙泉等古跡為輔,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據(jù)觀內(nèi)碑刻記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梓潼知縣劉應鼎提議重修上清觀,雍正十二年(1734)完成正殿的修建工作,乾隆二十年至五十一年(1755-1786),分別修建了兩廊,同時對大殿進行了維修,道光十一年至十五年(1831-1835)對上清觀的正殿和兩側的偏殿等再次進行了修繕。據(jù)乾隆五十八年《建上清觀前后功果碑序》記載,上清觀的三清殿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修建竣工,乾隆二十一年(1756)又增加修建了兩邊的回廊,乾隆五十一年(1786)當?shù)刂h對上清觀的前殿進行了修繕,并對院內(nèi)建筑進行了完善。道光十一年《重修上清觀募化碑志》和道光十五年《上清觀坐落碑記》記載,上清觀修建于隋代開皇年間,清雍正十二年開始重新修建上清觀大殿,并于乾隆二十一年又修建了兩廊,道光二十一年,重修鼎,還修建了兩廊、上清觀現(xiàn)存的戲樓、大殿的階梯等,同時還繪制了壁畫和菩薩。
上清觀建于隋開皇,歷經(jīng)千年,屢建屢毀,現(xiàn)存建筑遺址群主要是清代建筑遺存。另外上清觀建筑遺址周圍還有蒙泉和明代摩崖造像等古跡,這些古遺跡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上清觀建筑遺址群包括了上清觀建筑遺址和周圍的蒙泉、駐馬坡、明代摩崖造像,遺址整體保存較好?,F(xiàn)有建筑坐西向東,由三清殿、戲樓和左右?guī)拷M成了一個傳統(tǒng)的合院,是清代的道教建筑風格。于1990年11月被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2009年7月被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2012年7月再次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
上清觀的山門位于正殿的對面,由戲樓的后墻面下層向外開。山門的建筑結構為重檐歇山頂,山門上面有橫匾“上清觀”。據(jù)匾文考證,該匾于丙戌年由梓潼縣張瑋書寫。廊寬約2.31米,墻體下有三層條石,高約0.9米,山門由10根木質(zhì)檐柱支撐,柱子下方為圓形的柱頂石和碾墩。上門兩側是兩根通頂?shù)姆叫问?,無柱頂石和碾墩,方形石柱上刻有三組對聯(lián)。
山門對面是三清大殿,大殿為整個院落的主體建筑,坐西向東,為單檐歇山頂,大殿上面有“三清大殿”橫匾一道,里面塑有三清的造像。三清大殿的總長為26米,進深9.1米,前面有走廊。三清殿與山門相對,位于正中間,左邊是文昌殿,右邊是武圣宮,殿前有9級臺基素面。三清殿三面都是夯土墻,為抬梁式結構,前后有三根柱,檐柱下面有石柱礎,檐柱和里面的柱子上都繪有彩畫。檁書:雍正十二年太簇月建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月重修?!疤卦隆奔崔r(nóng)歷正月。該檁書和《建上清觀前后功果碑序》《重修上清觀募化碑志》中記載重修上清觀大殿的事實相互印證。另外,三清殿前有一顆紫荊樹,該紫荊樹被譽為上清觀的鎮(zhèn)觀之寶,有上千年的歷史。
三清大殿的南北各有廂房五間,總深約8.5米,整體長約19.3米,屋頂為單檐懸山頂,樓檐下面有回廊,樓上走廊前有木欄。檁書:大清乾隆卅一年歲次丙戌孟冬月十五日建修;梁書:大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仲春月十四日重修。從檁、梁書的內(nèi)容來看,三清殿南北廂房分別于清乾隆三十一年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建修和光緒十六年農(nóng)歷二月十四日又進行了重修。
上清觀戲樓,是梓潼縣僅存的一座完好的戲樓,兩層,坐東向西,由18根方石柱支撐,下層高約2.15米。戲臺中間的屏風上畫有麒麟,馬門上懸掛著“出將”“入相”兩塊小匾。戲樓左右分別與兩邊廂房的懸山頂屋相接,背面向外,背面下層中間即為上清觀山門,平面呈凸形。戲樓總深約12.6米,長約30.7米。檁書:大清道光三十年歲次庚戌季秋月望五日谷旦。季秋月:農(nóng)歷九月;望:月圓,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五日:五天。從戲樓上的檁書內(nèi)容來看,該戲樓應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農(nóng)歷九月二十日,《重修上清觀募化碑志》記載,該戲樓建于道光十一年。
蒙泉,位于上清觀外側北方,為上清觀鎮(zhèn)觀之寶之一,蒙泉所在的地方現(xiàn)在建有蒙泉茶苑和觀音殿?!缎迯兔扇洝肺挥诿扇谋眰让扇柙返耐饷?,此碑有些碑文已不是很清楚。《修復蒙泉碑記》的北側不遠處為駐馬坡。上清觀的前面是游兵壩,立有“游兵壩”碑。
上清觀后側的山崖上有明代的道教摩崖造像13龕,共分為三個區(qū),另外還有1則題記。除了空龕以外,共有9龕24尊造像。這些造像,采用淺浮雕的造像手法,人物造像的衣服和服飾形態(tài)的變化比較小,線條簡單,給人以真實感,造像座前面有石獅,線條柔和、細致曲折,但大部分都已殘缺不全。山崖上的摩崖造像是明成化年間重建上清觀時所造,是綿陽市乃至全國的道教造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上清觀建筑遺址群是以上清觀山門、三清正殿及南北廂房、戲樓、蒙泉、駐馬坡、游兵壩、道教摩崖造像等幾大部分組成,其中上清觀山門、三清正殿及南北廂房、戲樓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合院,為上清觀主體。
東漢時期,道教便在四川開始萌芽,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在四川創(chuàng)立“五斗米教”[3],開始在位于四川北部的劍門鶴鳴山修道,這便是道教的開端。后來,張道陵在蜀中創(chuàng)立的二十四個傳教點,也絕大部分在四川。道教在此地得到廣泛傳播。根據(jù)2015年的統(tǒng)計資料,四川境內(nèi)現(xiàn)存的道教遺址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道家宮觀有六處,國家級的文物宮觀有九處,另外還有其他的道家宮觀和一些重要的道教石窟造像。上清觀建筑遺址就是現(xiàn)存四川道教遺址之一,是四川當?shù)孛耖g道教建筑的代表。
中國古代的建筑受風水影響很大,上清觀位于東石鄉(xiāng)油坪村四社的豹子洞山梁東坡山腳20米,坐西向東,在七曲山大廟西南約15公里處,梓潼河西岸,依豹子洞山梁而建,左前方有養(yǎng)生池。古人在房屋住宅的修建上非常講究山水原則,認為背山面水或山環(huán)水抱是最好的“藏風聚氣”之所,因此道教建筑的選址多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上清觀左有蒙泉,前有養(yǎng)生池,右有長道,背靠豹子洞山,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是陽宅中風水最好之地①,為研究中國古建筑風水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總的來看,觀內(nèi)布局為傳統(tǒng)的合院布局,該布局方法自商朝后期開始,經(jīng)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延續(xù)至今。合院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男尊女卑、長幼有序的人的身份地位。一般以“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拔覈膶m觀廟宇建筑無論在平面上還是布置上或者在屋頂?shù)慕Y構形式上,與宮殿建筑和傳統(tǒng)的住宅建筑沒有明顯的區(qū)別,都是一正兩廂,綴以廊屋是其基本的配置方式?!盵4]上清觀以山門、戲樓和大殿為中軸線,南北各有五間廂房,強調(diào)了大殿在整個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南北兩側的廂房沿中軸線布置,形成嚴格的合院空間布局,整個建筑群結構方正,對稱嚴謹,充分地體現(xiàn)了莊重嚴肅而又井然有序的思想內(nèi)涵。這種布局形式仍繼承了中國宗教建筑設計以前后中軸線為主干,忽略左右交軸線的特征。這為我們研究清代民間的廟宇建筑的構架設計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上清觀的三清大殿為三開間,建筑開間數(shù)的多少體現(xiàn)了建筑等級的高低,開間數(shù)越多,代表該建筑的等級就越高。但數(shù)量“三”在道家有特殊含義,道教有“三生萬物”“三清”“三界”等說法,因此“三”有天人合一之意。道教建筑一般以“間”為單位,再圍合成院落,進而以院落為單元構成建筑群。
上清觀的正殿為單檐歇山頂。歇山頂最早的形態(tài)可在漢闕石刻中看到,同時在北朝的一些壁畫中,也可以看到歇山頂?shù)膱D像。山西五臺山唐代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從觀頂形制上來看,上清觀的正殿為單檐歇山頂,它的等級要高于南北廂房的單檐懸山頂,同時也與中國古代合院的等級相互印證。
古代一些比較重要的房屋建筑,屋頂?shù)恼怪虚g常常有寶頂裝飾,寶頂?shù)膬蓚葧旋堷P等其它的裝飾物,正脊的兩端還會用鴟吻來裝飾,以顯示其級別,也起到裝飾的作用。另外高等級的房屋建筑,在戧脊外側還會配走獸,建筑的級別越高,走獸數(shù)就越多。上清觀為火珠寶頂,兩側脊各有四獸,均為龍形。戲樓為葫蘆寶頂,脊飾有瑞獸祥花、戲劇人物、神仙以及三羊、耕牛等。傳說葫蘆自仙界而來,在風水上,它是一種至陽之物,是“福祿”的諧音,在民間也是富貴吉祥的象征。它跟道教有密切的關系,能夠辟邪,以葫蘆狀為頂,有鎮(zhèn)壓陰邪、融入仙界之意。
三清大殿殿前有9級臺基素面,臺基的發(fā)明,最初只是為了防水防潮。《墨子·辭過》記載“下潤濕傷民”[5],由此可見,臺基在古代乃至現(xiàn)在建筑中的重要意義。從臺階數(shù)來看,0到9是道家宇宙觀的演化,9就是極數(shù),個位數(shù)中的最大數(shù),為陽數(shù),古代的皇家建筑或壇廟建筑多用9或9的倍數(shù),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6]。
1.蒙泉、駐馬坡、明代摩崖造像
蒙泉旁有碑刻“蒙泉”兩個大字,上款:清乾隆八年原碑,邑人謝漢杰補書。下款:公元一九八八年戊辰九月,油坪村立?!懊扇喔攘继飻?shù)畝,雍正十三年,遭逢大旱,在此處祈雨,得甘霖大沛,”[7]旁邊有《修復蒙泉碑記》石碑,根據(jù)碑文推測,蒙泉在文革時期被毀,系后來重建。
駐馬坡上刻“駐馬坡”三個大字,和“秦建元八年,張亞子,姚萇”的字樣。據(jù)記載,前秦王,命龍鑲將軍姚萇,于建元年間(公元345年)伐蜀,經(jīng)梓潼進駐梓潼縣城南十里潼江西岸大壩上(即游兵壩),請張亞子并馬于后石山梁降龍山(后稱“駐馬坡”)上。
道教摩崖造像蘊含著無盡的道教奧妙。上清觀旁的道教摩崖造像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呈現(xiàn)于眾,是道家文化、宗教藝術的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著道家信眾對理想的追求,和無窮的道經(jīng)丹卷一樣訴說著人與自然、社會的哲理,闡述著道教信眾們追求長生、常樂、祈求改變命運的愿望。
2.游兵壩
“游兵壩”碑立于1998年,上書“東晉時文昌帝君張亞子傳授姚萇陣法、演兵于此,故名?!标P于張亞子與姚萇,他倆的關系正史幾乎沒有記載,《晉書·姚萇傳》也沒有記載,只是在個別著作中偶有提及。比如在《密府圖至》中有記載:張亞子的道術非常高明,與姚萇曾經(jīng)在長安相會,姚萇跟隨楊安入蜀后,又與張亞子在七曲山相會。張亞子送給姚萇鹿和鐵如意,幫助姚萇滅了前秦。這個說法在《太平寰宇記》和《郡國志》中都有。崔鴻在《后秦錄》中還記錄了一個傳說:姚萇在梓潼嶺見到了一位神仙,對他說:“你及早回秦國,秦國沒有皇帝,原因都是因為你不在?!币θO問其姓名,得知是張亞子,于是姚萇稱帝,并且在梓潼嶺建立張相公祠祭祀張亞子[8]。唐代詩人李商隱為其題詩《過七曲山》②,但這些材料大多數(shù)都來自于傳說,張亞子與姚萇的關系有待考證。上清觀里面清代的幾塊碑刻也沒有提及張亞子與姚萇,新碑多有提及。游兵壩因為有文昌帝君的傳說充滿了濃厚的道教傳奇色彩,成為上清觀遺址群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現(xiàn)在已很少看到上清觀建筑遺址群相關的宗教活動,但是從過去民間習俗或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中,依然可以推測出,在固定的時間內(nèi)所舉行的各種宗教儀式或文化活動。上清觀的建筑遺址群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帶有大量的道教色彩,形成了一個文化空間。
觀內(nèi)山門中間的方形石柱上刻有三組對聯(lián),一為“山有水則秀,聽幽咽泉流,響徹太清長夜月;地以人而靈,緬汪洋帝德,光耀天上文昌星?!倍椤按碎g有痩竹高梧,愿感物興懷同領清幽;其地鄰廉泉讓水,欣顧名思義盡洗囂塵?!比秊椤叭碎g孝友推張仲;天下文章仰福星。道光辛丑;眾姓弟子敬獻?!笨芍?,對聯(lián)表達了對三清和文昌帝君的贊美。文昌星神源于古代勞動人民對星辰的崇拜,從史前時期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的采集漁獵到后來的農(nóng)耕時代,乃至現(xiàn)代,人們播種糧食、收割,大自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依靠天上星辰的變化來觀測氣候變化。文昌星是北斗星頂上成籮筐形的六顆星,隨著人們的崇拜和神化,將它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相聯(lián)系,賦予了它更多的神性,這便是文昌星信仰。隨著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除了文昌星信仰,文昌星逐漸被認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文人學子對其頂禮膜拜,唐宋以后文昌帝君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宮觀遍布大江南北,形成“北孔子,南文昌”的局面。
三清大殿里面供奉三清尊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天尊是道教神階最高的神仙,玉清元始天尊的地位最高。學界普遍認為,道教的“三清”很可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9]。雖然元始天尊位于道教之首,但是其來歷在中國古代神話與道教早期典籍中均無蹤可尋。南朝時陶弘景對龐雜的道教神系進行梳理,將道教近700位天神、地祇、人鬼、仙真劃分為七個等級,每一級都有一位主神統(tǒng)領。在《真靈位業(yè)圖》中,正式有了元始天尊的稱號,位列眾仙第一,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到了隋代,元始天尊的信仰已經(jīng)非常流行。
戲樓懸柱上面有兩副對聯(lián),內(nèi)聯(lián)書:“未必名山隱高士,何如此地求長生?!蓖饴?lián)書:“欲除煩惱須無我,想求安樂莫貪心?!边@副對聯(lián)透露著上清觀信眾們祈求長生、祈禱安居樂業(yè)的愿望,同時告誡人們要想沒有煩惱需要達到一種無我的狀態(tài),想要安樂,就不能貪心。
從其建筑規(guī)模中仍可看出往日盛況,尤其是清代對戲樓的建設,可知神戲更是上清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觀里面修建戲樓的原因得追溯到中國戲劇的發(fā)展源頭,據(jù)王國維先生考證,中國戲劇“始于古之巫”[10]。在先秦時期,巫擔負著娛神的職責,他們穿著奇裝異服,并且在相關的場合手舞足蹈,謂之娛神。巫在娛神的時候,周圍也會有人觀看,娛神時的載歌載舞、手舞足蹈,漸漸地就演變成戲曲故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些演戲的巫就成為了名伶。如今,在不少道觀中,仍然保留著演戲給神看的傳統(tǒng)。神戲一般固定在神廟對面的戲臺上,戲樓建在三清大殿的對面,前面是觀眾和神祗,一半給人聽,一半給神聽,可以想象當時戲曲表演時人頭攢動、掌聲連連、兒童往來穿梭的熱鬧景象,整個上清觀合院加上精彩的演出活動構成一個戲曲娛神娛人的文化空間。至于上清觀戲樓唱過什么戲,有哪些演員在這里演過戲,已無法考據(jù)。
綜上所述,上清觀建筑群傳承著傳統(tǒng)建筑風格,是四川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上清觀建筑群的意義不言而喻。它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地理條件下形成的,作為民間道觀,幾經(jīng)興衰,到清代逐漸興盛。從其建筑規(guī)模,尤其是戲樓的建立仍然可以看出上清觀往日的宗教、民俗活動的盛況,能看出上清觀信眾們追求長生、祈求常樂的愿望。對其文化遺存的發(fā)掘,古為今用,能弘揚與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然、珍愛生命、節(jié)儉樸素等思想,符合新時代文化潮流。就建筑角度而言,上清觀建筑是研究地方古建筑的樣本,對研究四川古建筑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偠灾锨逵^建筑遺址群文化遺存之豐富,是一個文化寶庫,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注釋:
①《陽宅十書》載:“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此為最貴之地?!?/p>
②唐李商隱《過七曲山》:“下馬捧椒漿,迎神白玉堂。如何鐵如意,獨自與姚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