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欣
2021年7月,從高校到夜市,多地涌現(xiàn)名為“月老辦事處”的流動小攤,售賣“脫單盲盒”。
最低只要花費0.99元,就可以從按性別分裝的不同盒子里抽取一個陌生人的聯(lián)系方式,或者留下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接下來的故事就靠主動和命運了。
這種新型交友方式已經(jīng)從線下蔓延到了線上。
打開萬能某寶和無奇不有的二手交易平臺,虛擬男友女友、陪玩陪聊已經(jīng)是明日黃花,盲盒風從潮玩刮到了愛情,精明的商家嗅到商機。
開個小店,把有交友需求的客戶信息按性別、性取向、地域稍作整理,就能做新型紅娘了。
可光靠這脫單盲盒,能抽到個心儀對象帶回家嗎?
現(xiàn)在在某寶搜索“脫單盲盒”,相關結果已經(jīng)被屏蔽,但是如果把關鍵詞換成“一元脫單”,就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世界。
“月老辦事處,立馬脫單”“你想脫單嗎?2塊一個聯(lián)系方式”“2021脫單計劃,一元給你愛情”……
除了購買小姐姐微信,有的店甚至連賣家的微信都可以拍,也不知道店主現(xiàn)在脫單成功了沒有。
有的店還順便賣一撥戀愛教材,真的是為廣大單身狗操碎了心。
還有人把小地攤開成了實體店——“脫單便利店”,跟前幾年炒得火熱的“失戀博物館”組合成套餐,當作展覽的一部分。
真是讓人忍不住驚嘆商家的商業(yè)頭腦:失戀后逛展,發(fā)泄完情緒,又可以順勢脫個單,銷售量妥妥的啊。
也有人看破真相:難道不是客服最香嗎,坐擁大量小哥哥、小姐姐的微信、QQ,想加哪個就加哪個。
確實,刨開水電鋪租不說,這對商家而言就是筆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
有的實體店會“比較負責”地張貼購買須知,告知買家:填了電話,就代表將個人信息自愿授權店家,之后有信息泄露、經(jīng)濟來往的風險,也別怨我。
無法保證交友質量是由脫單盲盒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其他風險則完全看商家良心。撕開盲盒這層外皮,說是變相販賣個人信息,恐怕也不為過。
畢竟買賣成了,皆大歡喜;買賣不成,幾塊錢談不上仁義,拍拍屁股走人,受傷的必然只剩消費者。
除了網(wǎng)店,商家們將這門生意制作成小程序形式,借助社交平臺廣泛發(fā)展代理商,大有聚合產(chǎn)業(yè)鏈之勢。
一些相關小程序還特別瞄準想賺錢的大學生,聲稱在校生可以免費加盟推廣產(chǎn)品,每筆成單可以抽傭50%,還另外配備專屬技術操作后臺。
是不是瞬間就有“刷單月入過萬”內味了?動動手就能來錢,大學生有幾個不心動?
因為門檻低,易上手,線上脫單盲盒被當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輕創(chuàng)業(yè)項目”新風口。有網(wǎng)友曬出賬戶余額,“一個小盒子,居然讓我月入十萬”。
據(jù)《第一財經(jīng)》報道,有網(wǎng)上店鋪顯示售價為3.99元的“脫單盲盒”已售近6000件,“脫單盲盒”的開發(fā)者訂單也增多,報價從200元到7500元不等。
不過,在騙子們眼中,這可都是現(xiàn)成的大豬圈。如果不法分子有心利用,消費者們警惕心不足,警察叔叔怕是又得去直播間宣傳反詐了。
花錢抽完盲盒之后,消費者的交友體驗如何呢?
聊幾句就散是常有的事,不少人買完后就發(fā)現(xiàn)上當了,要么微信加不到人,要么是微商或者機器人,連有對象的店員也來當托兒湊熱鬧。
脫單盲盒的出現(xiàn),讓人錯覺穿越回QQ郵箱漂流瓶時代,寫下的是微信號,放進瓶子里的是殘存的期待。就像交友軟件的左滑右滑,一切不過是舊瓶裝新酒而已。
有網(wǎng)友圍觀吐槽:“睜眼都不一定能挑到靠譜的人,別說盲盒了?!?/p>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去公園相親都能看見對方的長相、知道對方的學歷,而買了盲盒,除了性別和一串號碼,別的你啥也不知道。
問脫單盲盒靠不靠譜,就像在問用交友軟件能不能找到真愛一樣——或許能,只是概率很難落在你身上。
細想便知,兩種方式攜帶的風險其實也不相上下:騙財騙色,外加隱私泄露,后患無窮。
能通過盲盒結為情侶的人極少,關系的壽命也極短。大家心照不宣,沒有人完全指望一張小紙條就能開展一段羅曼史。
明知是缺乏承諾的關系,有個人聊聊天倒也不錯。只是這熱情怕是在下單那一刻就已經(jīng)達到巔峰,在聊了幾句之后就迅速“下頭”。
脫單盲盒像一種觸手可得的快樂,抱著“又不貴,萬一呢”的心態(tài),搏一搏,興許單車可以變摩托。
大家期待不費力就能脫單,但要主動走出舒適圈,認識新的人,對社恐來說難上加難。
其實,除了脫單盲盒,劇本殺、密室逃脫也逐漸開始扮演“脫單利器”的角色。這些趣味性娛樂在經(jīng)濟和心理成本上比傳統(tǒng)交友方式更低。
各種奇葩的脫單交友玩法,核心不都是花最低的成本,找最合適的人嗎?一心廣撒網(wǎng)撈大魚,避免花費過多精力,也就不可能有耐心從零與一個活生生的人相處。
科技的車輪滾滾向前,運載來新的便利,也碾碎了我們的感性。效率至上原則,讓婚戀的常態(tài)也逐漸變了味。
寧可面對速食無味的隨機閑聊,也不愿意忍耐寂寞尋求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
但曖昧久了,膚淺的低質量關系遲早會讓人厭倦,正如《挪威的森林》里的名句所言:“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p>
我們一邊“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一邊潛藏著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純潔幻想。
這么說來,脫單盲盒的熱度能維持多久,恐怕商家們根本不用愁。
中國人口基數(shù)大,單身群體數(shù)量逐年攀升。根據(jù)2018年民政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我國單身成年人口已高達2.4億人,預計到2021年年底,成年獨居人口將突破9200萬人。
只要有人單身,就永遠有興致勃勃的新鮮小韭菜。
抖音里“男朋友送十根烤腸”的戀愛梗被玩得飛起;網(wǎng)紅情侶生活成為樣板,戀綜天花板《心動的信號2》里的“奇聞”夫婦羨煞眾人,不禁感慨“甜甜的戀愛什么時候才能輪到我啊”。
大學生脫單竟也成為剛需,明明不需要著急,卻害怕落單,對于“人有我無”會恐慌。十年寒窗比學業(yè)比成了慣性,哪怕在談戀愛這件事上,也不能落后于人。
在未知的驅動下,我們會主動或被動地接收各類跟婚戀有關的訊息。
而互聯(lián)網(wǎng)似乎總在營造一份份“婚戀模板”,“教”我們如何曖昧、戀愛、結婚,這其實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對親密關系的認知。
婚戀之所以逐漸和焦慮掛鉤,和當今的網(wǎng)絡氛圍有很大關系。
正如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教授所言,新聞在某種程度上會產(chǎn)生“隧道視野效應”,讓人們只關注一個單一的想法、意見,排除異己觀點,形成圓形隧道般的視角。
瑞士小說家羅爾夫·多波利也對新聞較為悲觀:新聞會強化人的固有偏見,使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你以為你看的新聞越多,越能深刻地理解世界,其實只會越看不清世界的整體。
這樣的論調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我們不妨據(jù)此做一個微妙的平移理解。
對缺乏情感經(jīng)歷的人而言,戀愛是從未涉足的巨大空白,伴隨好奇、不確定和焦慮。
你寧肯花一小時圍觀豆瓣勸分小組里的雞飛狗跳,也不愿意花一分鐘跟暗戀的人說晚安——要是ta不回復豈不是很尷尬?
哪怕跟對方在一起,到頭來也會失望的,ta沒你想象的那么好——小紅書上的博主們都是這么說的,所以還是洗洗睡吧。
我們期待二手經(jīng)驗幫助我們避雷,但人生的南墻,不親自去撞一撞,怎么能領悟個中滋味?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懇切地勸誡世人:要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
“我越是愛整個人類,就越是不愛具體的人……我對具體的人越是憎恨,我對整個人類的愛便越是熾烈?!?/p>
類似的,我們對真實具體的人越是遠離,對整個籠統(tǒng)的愛情概念便越是著迷。
所以,放下急功近利吧。親口去跟喜歡的人說說話,體驗別人口中雀躍的、傷懷的、無可替代的,我們稱之為愛情的東西。
13295007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