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軻,袁斌
新沂市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蘇新沂 221400
腰椎滑脫癥是由于腰椎解剖結構受到破壞,擠壓或刺激神經所引發(fā)的一種骨科病癥,以中青年男性為高發(fā)群體[1]。病癥發(fā)生后,患者多表現(xiàn)為腰痛、下肢痛、麻木、無力等,病情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合并排尿困難及腸道異常[2]。腰椎滑脫主要與過大的機械壓力有關,誘發(fā)因素包括體育鍛煉、重物移動、外傷及磨損等[3]?,F(xiàn)階段臨床上針對腰椎滑脫的治療以椎弓根螺釘復位及內固定為主,該術式可重建脊柱解剖結構,恢復脊柱穩(wěn)定性,滿足臨床針對腰椎滑脫癥的治療需求[4-5]。但該術式術后一般需予以植骨及融合治療來確保椎體穩(wěn)定性。在大量研究中顯示,單純植骨融合治療對患者預后改善效果有限,預后1年復發(fā)率較高,因而在常規(guī)術式治療下輔助術后融合干預十分關鍵[6-7]。對此,本研究方便選取新沂市人民醫(yī)院2018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56例腰椎滑脫癥患者,分析予以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后外側植骨融合術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于本院治療的56例腰椎滑脫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每組28例。對照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25~68歲,平均(41.65±6.72)歲;腰椎滑脫Meyerding分級:Ⅰ度滑脫12例、Ⅱ度滑脫16例。觀察組男19例、女9例;年齡23~68歲,平均(41.59±6.38)歲;腰椎滑脫Mey?erding分級:Ⅰ度滑脫13例、Ⅱ度滑脫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X線、CT等影像學診斷為腰椎滑脫癥,且符合手術指征;②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家屬均知情。
排除標準:①凝血障礙者;②手術不耐受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觀察組采取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后外側植骨融合術聯(lián)合治療:完善術前檢查,消毒鋪巾,準備脊柱手術架,并指導患者俯臥于上,在心電監(jiān)護下予以全麻,切口部位定位在腰部后正中?;撗敌栎o助C型臂X線機尋找,進而充分暴露滑脫腰椎、下位椎體椎板、橫突根部及小關節(jié)。以Weinsten定位法,在滑脫椎體及其下椎體椎間隙釘入螺絲釘,椎弓根鉆入位置定位在椎體上關節(jié)突外側緣、橫突1/2水平線交點處,將水平面角控制在10~15°之間;此后,結合滑脫位置對矢狀面角進行明確,腰4~5~15°、骶1處~30°。在鉆入深度達到3 cm時,需確定以骨壁為孔道四壁,進而持續(xù)鉆入,控制最終深度在4.0~4.5 cm。置入定位針后,經C型臂X線機引導,對進針位置、深度、角度進行明確,確定后置入椎弓根螺釘。上述操作結束后,松懈神經根,并減壓狹窄椎管,使用連接桿(預彎5~10°)撐開椎弓根,將螺釘擰緊,使其復位。將雙側橫突、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外側去皮質化,去除部分阻擋植骨的軟組織,使植骨床充分暴露。修正預留的髂骨骨塊到適當形狀,置于橫突間并壓緊,行植骨融合,將碎骨塊填充于植骨床和相應小關節(jié)處。
對照組采取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干預,方法同上,但不進行植骨融合。兩組術后6個月進行隨訪,對比其治療效果及植骨融合情況。
①療效指標:術前及術后6個月,對比兩組植骨融合情況、椎間隙高度、滑脫率及復位丟失率。其中,植骨融合情況以Beaujon功能評分(Beaujon Functional Score, BFS)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32分,評分越高則治療效果越理想?;撀?、復位丟失率應用Tailard法計算。②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估術前、術后6個月疼痛程度,量表分值范圍為0~10分,評分越低則疼痛越輕微。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再次手術發(fā)生率:對比兩組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假關節(jié)、及下肢深靜脈血栓、鄰近節(jié)段退變等情況;同時記錄兩組患者預后再次手術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BFS評分、椎間隙高度及滑脫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觀察組BFS評分、椎間隙高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滑脫率及復位丟失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術前,兩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points]
?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預后再次手術發(fā)生率為0.00%,低于對照組的21.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及再次手術發(fā)生率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e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of patients[n(%)]
腰椎滑脫是由于機體抗剪切力削弱而導致腰椎發(fā)生病理變化[8]。在發(fā)病初期并沒有明顯的癥狀,隨著病變椎體間剪切力的不斷增加,椎間盤及小關節(jié)退變,則會引發(fā)椎間孔狹窄,導致患者伴有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等癥狀[9-10]。部分患者經過藥物治療以及科學的康復訓練后,癥狀可得到一定緩解,但仍有部分患者需經手術治療[11]。針對有明顯神經根壓迫體征及Ⅱ度滑脫以上患者需予以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干預,該術式主要包含兩種入路形式:前路及后路,前路損傷往往較大,且在椎管后方壓迫解除方面的效果較差,并發(fā)癥較多,故臨床多主張以后正中入路形式治療[12-13]。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操作主要包括復位、減壓、內固定操作,有助于維持患者椎體穩(wěn)定性,但由于復位后受到患者椎間退變及自身重力的影響,術后多存在滑脫、椎間高度丟失及復位丟失等不良情況,不利于遠期恢復[14-15]。因而為了確保椎體穩(wěn)定,改善遠期預后,配合有效的植骨融合方案十分關鍵。對于神經根壓迫體征不明顯的患者,采用植骨融合術可最大程度減少神經根損傷,恢復腰椎正常排列[16-17]。
研究顯示,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2.63±1.02)分低于對照組的(4.32±1.05)分(P<0.05);觀察組BFS評分(19.78±2.79)分、椎間隙高度(95.33±1.89)mm高于 對 照 組(15.12±2.13)分、(90.59±1.48)mm(P<0.05);且滑脫率、復位丟失率分別為(7.56±1.23)%、(7.75±0.62)%,低 于 對 照 組 的(12.30±1.85)%、(14.52±1.67)%(P<0.001)。張曉越等[18]的研究中顯示,實施聯(lián)合術式干預下,觀察組患者BFS評分及椎間隙高度分別為(19.79±2.67)分、(95.31±1.95)mm,對比單一術式的對照組(15.13±2.09)分、(89.64±1.71)mm有明顯提高(P<0.05),與本研究具有一致性。提示內固定及融合術的聯(lián)合應用有助于促進腰椎滑脫治療效果的提升,改善患者臨床病癥,緩解疼痛。此外,本研究中,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14% vs 14.29%)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預后再次手術發(fā)生率為0.00%,低于對照組的21.43%(P<0.05),證實融合術的實施不會導致術后并發(fā)癥增加,可有效促進患者預后,規(guī)避再次手術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將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后外側植骨融合術聯(lián)合用于腰椎滑脫患者的治療中,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