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德國哲學(xué)家雅斯貝爾斯在談到“什么是教育”時,曾說:“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痹凇督逃诩毠?jié)中》一書,作者從“起跑線在哪里”開始,以生命成長的足跡為縱線,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育兒畫卷。
教育不存在普適性法則
當下社會中,被時代洪流裹挾著的家長們?nèi)找娼箲],生怕不“雞娃”就是對孩子不負責(zé)。然而,當家長在“雞娃”路上步履匆匆時,往往忽視了那個最重要的人——孩子。作者在本書的開篇就指出:“每個孩子大不同呀”,而“好的教育首先基于我們對孩子的觀察”。
正因為如此,教育并不存在絕對的普適性法則。即使是生活在一個家庭之中的孩子也會千差萬別。作者用自己對3個孩子摔跤后的安撫故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這一點。外向、活潑的心童摔跤后需要家長等待,她用雷霆般的嗓門發(fā)泄半小時后,不悅便可戛然而止;敏感的笑笑摔跤后需要不被家長打擾,獨自消化,“此時無聲勝有聲”是她緩解負面情緒的良藥;而豁達的雨果摔跤后則好辦得多,家長無視可行,打趣亦可行,摔跤對他來說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兒。
可見,家庭教育并非始于對“不完美”的挖掘,而是始于對孩子的觀察和尊重。作者進而指出,雖然沒有固定的家教之法,但卻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在觀察孩子的基礎(chǔ)上,家長應(yīng)積極發(fā)現(xiàn)適合孩子的教育與互動方式,由此找到“適宜”孩子的教育。
是改造還是播種
作者寫道:“我們都是不完美的家長,卻滿心奢望擁有一個完美的小孩?!痹诩彝ソ逃校坪跎硖幤渲械拿總€人都可以成為改造的對象:父母希望改造孩子,媽媽希望改造爸爸,同時也希望改造自己。
孩子需要“改造”嗎?不,孩子是一粒種子,作者說:“家教之‘道’,是種子自己的奧秘?!倍改敢坝眯捏w會不同種子的需求”。以富含尊重的親子陪伴滋養(yǎng)這顆“種子”,溫柔回應(yīng)孩子的需要,彈性親子陪伴,韌性處理孩子獨立思考生活的機會。
爸爸需要“改造”嗎?不,爸爸在親子陪伴中有媽媽無法替代的一面,他帶給孩子的是“男性化的陪伴”。爸爸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獨特個性,給孩子“個性化的陪伴”。
媽媽需要“改造”嗎?成為母親并非事業(yè)女性人生的分水嶺,這兩種人生狀態(tài)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存在,也不意味著將自己從“鮮衣怒馬”的女子改造為“白發(fā)叢生”的老母親。家庭教育,不僅是孩子的成長,也是媽媽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成長的旅程。
所以,教育并非是改造孩子及父母的不完美,而是學(xué)會用真誠的心接納這些“不完美”。如作者在書中指出的:“孩子有自己鮮明的缺點,或者說特點。如果父母不能接受,這特點便是缺點。如果父母接納孩子的一切,這缺點也不過就是特點?!?/p>
“我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但我知道你會找到幸福。”這是作者寫在結(jié)尾的一句話。聽起來溫暖柔和而有力量:教育并沒有百試不爽的經(jīng)驗,它的可貴之處在于給出了家庭教育的新視野:如何擁有人生的夢想?如何應(yīng)對生活中的困境與挑戰(zhàn)?如何看待不完美?翻開書,在作者娓娓道來中找到屬于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