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俊華
1977 年,國家恢復了高考,我便從永修附壩工地上趕回了家鄉(xiāng)——南昌市郊區(qū)羅家鎮(zhèn)貨場村參加高考,如愿被第一志愿——南昌師范學校錄取了。
當興致勃勃地來到指定地址報到后,我才知道,因為錄取人多,這個學校在南昌、新建兩縣各開了一所分校,我便被分在南昌縣分校。說是分校,其實,這完全是一所沒有校址的學校。如果當初有人問起這個學校在哪兒?我敢說,這所學校你還真是在地球上都找不到。一片靠在南昌縣蓮塘三中邊上的荒地,校長夏侯泉仁說: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學校。在荒地上是不能上課的,于是,我們這一屆學生只能暫且租借在蓮塘一中(英語班、數學班)教室和三中(理化班)的一個大會議廳上課。
要在山岡上建起一座學校,談何容易?這下可苦了我們這屆學生了。建校舍要下磚、澆水泥、平地、送水等等,這些體力活全都由我們這些學生代勞。一天下來,勞動之事至少有七八次之多。有時課上到一半,一車磚來了,我們就要停下課去幫忙運磚到指定地方。這樣一來,我們的上課時間就讓勞動至少占去了三分之一。實際上,在這兒我們相當于是實行半工半讀,也就是在上課、停課勞動、上課這樣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學習環(huán)境中,伴隨著學校教學大樓一塊茁壯成長起來的。臨到畢業(yè)時,白手起家的學校,建成的幾間平房校舍倒也小有規(guī)模。每天早上起來,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做早操、跑步。由于平時得到了鍛煉,后來學校舉行長跑馬拉松比賽時,我還榮獲過第2 名的好成績。
那個年代大家就連吃飯都成問題,學習又談何容易?好在學校有點兒補助,16塊錢的伙食費,勉強可以維持我在學校的吃飯。
住在山岡上,生活很閉塞。附近不遠處有家玻璃廠,玻璃廠有戶人家有一臺小小的黑白電視機。每當晚自習時,我和張永惠、劉建平等同學總是會以上廁所為名向班主任梅全正請假溜出去,走上十多分鐘,悄悄來到玻璃廠生活區(qū),隔著人家的玻璃窗口,偷著看電視。盡管屏幕上有些許雪花點,看起來較費勁,當時日本的《望鄉(xiāng)》和印度片《流浪者》等電影畫面隔著玻璃窗總是有些影影綽綽的,但這倒也是我們當時難得的一項娛樂活動。
周末回家,三十多里的路程,沒錢買車票,回家的路只能靠我自己的雙腳去“丈量”,我們稱之為“11 路車”。后來的一天,萬建華同學騎了一輛嶄新的鳳凰牌自行車來學校,大家都羨慕得不得了。記得當時劉省妹同學一看到這輛自行車就叫了起來:“好一部嶄新的足踏車?!庇谑呛?,大家從此就不再叫他的名字,笑著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足踏車”。
到了1979 年下半年實習期間,我被分到羅家鄉(xiāng)中學,擔任初三(3)、(4)兩個班的化學課程教學任務。新的生活,新的角色,讓我由原來的一位學生變成了老師,圓了我兒時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