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華
盛夏,蟬鳴、荔熟,菠蘿蜜貼樹干而長,青青的橄欖綴滿枝頭,筆者隨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鄒永祥來到博羅公莊吉水圍古村進行考察采訪。
地處公莊鎮(zhèn)西南部的吉水圍古村,是廣東省博羅縣最大的客家古民居,吉水圍古村被三面河水擁抱著,已經(jīng)有500 多年歷史,可是風水先生眼中的風水寶地??!
說起村名“吉水圍”的由來,這里還有一段故事呢。村民告訴筆者,清朝時期,十三世祖朱儒珍曾居住在公莊鎮(zhèn)近石村,靠砍柴為生。有一天,他去砍柴,累了,便靠在古松樹下的石板上休息,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他夢見這石板下埋藏有三缸銀兩。夢醒時,他反復回想夢里的三缸銀兩,不知是真是假,心里放不下,于是決定試一試。他用盡全力移開這塊巨石,用鋤頭挖至深處,居然真的挖出三缸銀兩。他非常興奮,有了銀兩,他決定選一塊風水寶地建新家。最后,他選擇三面環(huán)水,土地肥沃的南溪村。移居此地時又種下大片橘子,便取地名為“桔水圍”,后因客家話“吉利”的“吉”與“桔”諧音,又取名“吉水圍”。
根據(jù)《朱氏族譜》記載,吉水圍村的始祖朱明宋時(約公元1130 年)登甲榜賜進士,誥授中憲大夫,曾任福建泉州府知府。朱明的第三子朱能是宋歲進士,特授廣東廣州府教授,他于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 年)遷入惠州,止于博羅之七女湖罔頭邨。朱能的后裔第七世孫朱瑰是明朝歲貢生,特授廣州增城縣教諭。朱瑰約公元1439 年由羅溪遷入寶潭、井水龍,再遷公莊水口圍。朱瑰生二子,即朱御華和朱御榮,朱御榮遷入公莊鎮(zhèn)近石村定居,其后代有部分住在近石,有一部分遷回水口圍定居。其子孫朱恒鋐、朱宇鋐等(約公元1670—1745 年)在水口圍附近購買田地開基建業(yè),經(jīng)多年經(jīng)營,形成了占地面積八百多畝、古圍屋占地六十九畝的客家古民居,是博羅縣最大的客家四合院建筑,較典型的是澳圭朱宗祠和育堂朱宗祠。
我們順著蜿蜒的村道,走近古人的東門古圍屋,目光被十六米高的三層門樓吸引。門框頂上刻有“東來紫氣”四個大字,一副木刻對聯(lián):吉人藹藹,水色盈盈,橫額:滿堂吉慶。妙呀!吉水,吉慶滿堂。“滿堂吉慶”就是歷代村民的愿望、村民的家風。祠堂內(nèi),靈位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仰太祖遺風金馬玉堂光沛國,承文公后裔詩書禮樂映東門,分別對應朱元璋和朱熹兩位同姓古人,橫額:金玉滿堂。金馬玉堂光沛國,詩書禮樂映東門,果真是金玉滿堂啊!大門正面有兩個鏤空天窗,猶如兩雙眼睛看守圍屋大門,威嚴而肅穆,讓整個東門看起來似虎、獅,霸氣十足。
育堂朱公祠每座院子的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呈四合院結(jié)構(gòu),每座房子分上五間和下五間,約有四十座,這個規(guī)模約在三百年前已形成。房子材料相同,大小巷沒有兩樣,外村人進入村子,難于辨認方向,如走進迷宮。座與座之間有小間隔開,有小門相通,前后座有大巷隔開,大小巷均用鵝卵石鋪成,每座房子的大門有雙重門,一重是通風門,另一重是雙扇門,門框和門檻都用麻石條砌成,門前都有兩個石礅,供乘涼坐。村民說,這“迷宮”生面人進去是很難出來的,舊時村人娶媳婦,新娘三朝到河邊挑水,找不到回村的路子,認不出哪間是夫家房,走錯門是常有的事,這種狀態(tài)直到新娘婚后一個多月才結(jié)束。古圍屋四周有樓角,有前庭后院,還有書房、花園?,F(xiàn)在村中仍保留著清朝時的練武石、石鎖等古物。所有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就是在盛夏,待在村子里也會覺得涼快、舒暢。屋椽上的雕刻和繪畫很精美,古建筑裝飾美輪美奐,配有許多詩句,如“有名開富貴,無事小神仙”等等,充滿自然和人文氣息。
南門澳圭朱公祠大門上框也有一塊木刻“鹿洞家風”四個朱紅色大字的橫匾,既彰顯了朱氏一族歷盡百年風霜的氣勢,也取自鹿溫璞善良的性格,是祖先們對后人的鞭策。上門樓分三層,有灰色琉璃瓦,屋角飛檐斗拱,動物造型奇異。四周用高達八米、厚七十厘米的城墻圍著;四角以高達十五米的角樓盤守。城中清一色墻木結(jié)構(gòu),檐梁繪制精美圖案,為灰塑和木雕等,周邊是數(shù)十棟布局整齊、相通互連、井然有序的屋場。中有天井、磨坊、石廊、倉儲,屋與屋之間相連貫通,門樓城墻相連,樓閣相助,城墻、樓閣上有槍眼,用以防止外侵和保護私有財產(chǎn)。祠堂大門也有一副對聯(lián):紫陽世澤,沛國家聲。橫額也是:金玉滿堂。南門兩側(cè)原有六塊長方形條石塊桅桿石,據(jù)說桅桿石屬于石灰石質(zhì),有暈首和圭音,桅桿高六米以上,桿頂冠帶錫制葫蘆脊剎。據(jù)老者說,桅桿石是村中秀才、進士、文官武將等有一定名望之人所立,其功業(yè)告成,則在屋門前立桅桿以作標志。
公莊河把吉水圍環(huán)形抱住,河水就在村旁款款流過,只剩一個出口。村主任告訴我們,這里是昔日繁華的碼頭。幾百年前,公莊河的航運相當發(fā)達,吉水圍的碼頭起碼??恐习贄l船只,吉水圍附近就是一個大集市。吉水圍人就靠這一帶做水運生意,買賣的是谷、木材、三鳥、屯米、火水、鹽、布匹等。生意做起來后,便廣置田產(chǎn),其田產(chǎn)直達今天兩公里外的大瀝和壩子。
我們沿著河邊來到一個很大的竹林,這里有兩個完好的古碼頭。正所謂:竹林聽鳥囀,古渡看船浮。時剝紅荔子,往來幽徑幽。公莊鎮(zhèn)大瀝村小組原有一座塔叫紅花塔,建于清朝初年,有象征公莊文筆之意。據(jù)說,當年吉水圍的南門剛好正對著紅花塔,寓意為多出文臣武將。紅花塔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后在當時的清朝縣令李海鎏的協(xié)調(diào)下,紅花塔于咸豐四年(公元1854 年)由吉水圍人出資重建,“文革”時期被毀。近代以來,由于公路的興起等原因,公莊河運逐漸消失,集市也遷往靠近公路的橘子圩。吉水圍碼頭也逐漸失去當年的繁華風光。目前僅剩下規(guī)則排列的幾塊麻石,作為歷史的印記。人們總在為追求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而陸續(xù)搬遷出古村,讓昔日的繁華慢慢遠去,只剩下殘墻斷壁,雜草齊腰。
我們來到東門前的河邊,見一片約三十畝的荔枝園,古荔枝園盤根錯節(jié)完全裸露在黑土地上,枝粗葉茂,需要兩三個人才能環(huán)抱。老農(nóng)告訴我們,這些荔枝樹齡均在百年以上。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樹有五十九棵,百年以上的有六百多棵,這百年荔枝樹,見證了公莊河歷史的興衰,這些老荔枝樹,它身上長滿了青苔,黑溜溜的,像一個垂暮的老者在述說著歷史的滄桑。
我問,這些荔枝樹會結(jié)果嗎?會呀,結(jié)的荔枝很甜??上Ы衲晔切∧?,沒結(jié)果,去年結(jié)果很多呢。每到古荔枝園荔枝成熟時節(jié),村民準備上樹摘荔枝以前,都要為荔枝園舉行開園摘果儀式,稱“拜樹神”。儀式是燒香祭拜。據(jù)當?shù)乩险哒f,如果不舉行開園儀式,在摘荔枝時,便會從荔枝樹上掉下來。這里還經(jīng)常舉行民俗活動,男女都愛唱山歌。所唱的歌,如嫁妹子歌,好聽極了:“爸爸為你插頭花,媽媽為你找個好婆家,嫁到婆家會當家?!薄盎疔麪t,火埯耐(烤),過了火埯蓬蓬發(fā)……”
吉水圍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鎮(zhèn)領(lǐng)導黃委員介紹說,鎮(zhèn)政府已經(jīng)看到現(xiàn)代古村落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重要性,在新編制的《廣東省博羅縣公莊鎮(zhèn)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2010—2025)中以總體規(guī)劃的形式將保護開發(fā)吉水圍古村落列為公莊鎮(zhèn)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重點。鑒于吉水圍村文化品位較高,定位為“以古村觀光、主題休閑和特色游憩為主題,兼顧觀光、娛樂、度假、購物、文化體驗功能的鄉(xiāng)村型文化休閑中心區(qū)”,主要對吉水圍古村落環(huán)境進行整治,修繕圍屋的主體建筑,修復道路。規(guī)劃中將建設橘子廣場、游人集散中心、民居古院、客家特色客房、橘子橋、親水長廊、水運碼頭、文化廣場、濱水休閑街、客家文化博物館等。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導,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開發(fā),建設美麗新農(nóng)村,建設美麗吉水圍,將吉水圍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承傳下去。
吉水圍還有許多看也看不完的風景,講也講不完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