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峰,梁小琴,金爽
(福建省立醫(yī)院1a 血管腫瘤介入科與疼痛科,1b 胃腸外科,1c 護理部,福建福州,350001)
慢性腰背痛是位于第12 肋緣以下、臀橫紋以上及兩側(cè)腋中線之間區(qū)域內(nèi)發(fā)生疼痛的癥候群[1]。多由腰椎間盤退行性變、骶髂關節(jié)、腰椎小關節(jié)病變及腰部肌肉勞損等引起[2]。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功能受限最明顯等特點[3]。臨床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物理、生物學等治療方法[1]。近年來,體外沖擊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方式因其微創(chuàng)、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神經(jīng)恢復、改善局部組織新陳代謝及抑制疼痛信號的產(chǎn)生及傳遞等優(yōu)勢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4-6]。ESWT 術后一般要求患者平臥2~4h 后下床活動,該人群患者一般年齡較大,而且常因疼痛未緩解、傳統(tǒng)靜臥思想等原因不愿意或害怕下床活動。活動減少、沖擊波后炎癥因子釋放、疼痛影響睡眠、飲食,可導致患者血流緩慢瘀滯,極易發(fā)生靜脈血栓[7]。臨床要求患者能盡快下床活動,活動時患者需要2 名或以上的陪護人員,易存在攙扶力度不均衡、 配合度不高而增加患者疼痛不適,且活動過程因輸液高度不易調(diào)節(jié)常引起輸液速度過快或者過慢,輸液管路中易出現(xiàn)空氣、回血、堵塞、牽拉致針頭或管路脫出等輸液故障,影響了患者下床活動的意愿。因此,本研究設計了一種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已獲實用新型專利),并在臨床中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5月至11月本院收治的56 例腰背疼痛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56 例腰背疼痛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腰背痛的診斷標準[8];②年齡>18歲,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③ESWT 術后7d內(nèi)患者;④療程≥1 個治療周期。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②有肢體骨折、步態(tài)不穩(wěn)、肢體無力者;③有嚴重術后并發(fā)癥者;④存在下床活動禁忌證者。研究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K2021-05-01)。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口服洛索洛芬鈉片60mg,1 次/d,甲鈷胺片0.5 mg,3 次/d,并給予放散式?jīng)_擊波治療。選用MP-100 體外沖擊波治療機(由瑞士STORZ 公司生產(chǎn)),沖擊波治療頻率為8~10Hz,壓強為1.5~3.0bar,依次對腰背痛的各壓痛點進行沖擊波治療,每個部位沖擊次數(shù)2 000 次,于入院當日、第3天、第5 天進行,每周3 次,7d 為1 個治療周期?;颊咧委?~2 個周期。
1.2.1 對照組 ESWT 后平臥2~4h 后,責任護士先協(xié)助患者雙腳床邊下垂,無頭暈、乏力等不適后床邊站立,觀察無不適后由2 名陪護人員陪護。一人負責保持輸液通暢和患者行走過程中的攙扶,一人負責對側(cè)的攙扶,患者在陪護人員的幫助下完成下床活動?;颊呦麓不顒悠陂g加強巡視,做好患者輸液管理及下床過程中注意事項的健康宣教。
1.2.2 觀察組 ESWT 后平臥2~4h 后,責任護士先協(xié)助患者雙腳床邊下垂,將輸液裝置、鎮(zhèn)痛泵、引流管妥善固定于輸液拐杖掛鉤上,無頭暈、乏力等協(xié)助其床邊站立,觀察無不適后,患者手持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自主進行下床活動。下床活動期間加強巡視,同法做好患者輸液管理及健康宣教。
1.2.2.1 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結構與功能設計 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主要包括拐杖本體、底座、支腳、伸縮桿(2 個桿體)、掛鉤(2 個掛鉤)、把手(2 個把手)組成,見圖1~2。本裝置根據(jù)人體身體結構設計,選用合金材質(zhì),整體長200cm,伸縮桿、把手設在90~100cm 處,以更好地靠近人體腰部,便于人體的抓握。①拐杖底部采用四腳設計,可穩(wěn)固抓地不打滑,且每個支腳使用橡膠防滑腳墊,具有更好的貼附和耐磨性。②主體支撐桿采用伸縮桿,伸縮桿設有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呈中空設置,第二桿體的下部套于第一桿體內(nèi),便于伸縮;第一桿體與腰部平齊,第二桿體最高可伸至最高點。③第一桿體兩側(cè)設有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呈平行放置,便于右手的抓握,第二把手與第一把手相距5cm,采用可翻轉(zhuǎn)折貼設計,使用時可將把手水平放置。④第二桿體的上部設第一掛鉤,用于下床時輸液裝置的懸掛,第二把手的下方設有第二掛鉤,用于懸掛引流袋、尿袋、鎮(zhèn)痛泵等。
圖1 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設計圖
圖2 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實物圖
1.2.2.2 使用方法 使用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先調(diào)節(jié)第二桿體至高出輸液部位40~60cm,將輸液袋懸掛于第二掛鉤,鎮(zhèn)痛泵、引流袋懸掛于第一掛鉤后,把第二把手放平,然后協(xié)助患者右手置于第一把手,左手置于第二把手,雙手提起拐杖,一步一步向前移動,完成下床活動。
1.3.1 疼痛程度 分別于每次ESWT 后48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評價患者疼痛程度。取長度10cm 橫向指標代表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明顯。無痛為0 分,輕微疼痛為1~3 分,中度疼痛為4~6 分,重度疼痛為7~9分,劇烈疼痛為10 分。
1.3.2 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7d 內(nèi)每日平均下床活動次數(shù)及每日活動時長。
1.3.3 下床過程意外事件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7d 內(nèi)發(fā)生跌倒,輸液管道出現(xiàn)空氣、回血、堵塞、脫出,牽拉致針頭脫落的例數(shù)。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x±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兩組同一觀察對象的指標在不同時間點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由表1 可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P>0.05,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
注:①t 值;②χ2 值。
對照組(n=56)觀察組(n=56)項目 統(tǒng)計量 P年齡(歲)53.20±4.29(46~83)53.50±5.48(48~81)0.134①0.896性別男女0.036②0.85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及以上腰背痛病程(w)27(48.21)29(51.79)32(57.14)15(26.79)9(16.07)26(46.43)30(53.57)30(53.57)18(32.14)8(14.29)0.396② 0.820疼痛評分(分)16.05±2.45(2~21)5.21±1.07 15.82±1.74(3~20)5.30±0.98-0.980①0.803①0.329 0.42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比較見表2。由表2 可見,兩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交互效應、時間效應、組間效應比較,均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比較發(fā)現(xiàn),兩組第2 次、第3 次治療后48h 疼痛程度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而兩組首次治療后48h 疼痛程度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比較 (分,±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比較 (分,±S)
注:①P<0.01。
疼痛程度(分)組別 n F 時間 F 組間 F 交互第3 次治首次治療后48h第2 次治療后48h 療后48h對照組觀察組56 56 547.948① 23.505① 4.647①t P 4.59±1.06 4.43±0.85 0.868 0.389 4.04±0.66 3.32±0.51 7.307<0.001 1.52±0.60 1.27±0.49 2.297 0.025
兩組患者術后7d 內(nèi)每日平均下床活動次數(shù)、活動時長比較見表3。由表3 可見,兩組術后7d 內(nèi)每日平均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比較,均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7d 內(nèi)每日平均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多于對照組。
表3 兩組患者術后7d 內(nèi)每日平均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7d 內(nèi)每日平均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比較 (±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56 56 t P下床活動次數(shù)(次)6.10±1.37 10.30±1.57-6.874<0.001活動時長(min)10.00±3.46 17.80±4.16-4.319 0.002
兩組患者下床過程中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比較見表4。由表4 可見,兩組患者下床過程中意外事件總發(fā)生率比較,均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4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中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n/%)
ESWT 是應用治療探頭的定位與移動作用于人體疼痛部位,通過機械轉(zhuǎn)導、微空化及熱力效應方式傳遞能量[10],產(chǎn)生不同的壓應力及拉應力作用于細胞,促使細胞變形、β-內(nèi)啡肽及NO 等釋放增多,從而達到組織松解、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微循環(huán)和緩解疼痛的功效[11]。沖擊波治療術后,因組織松解釋放炎癥因子及沖擊波作用于腰背肌肉組織釋放的乳酸堆積等,使患者感覺疼痛不適。疼痛不僅給患者生理、心理帶來影響,也是影響術后早期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下床活動,不僅可增加肺活量和肺泡通氣量,提高氧分壓,還可增加局部及周身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體內(nèi)代謝產(chǎn)物及酸性物質(zhì)排出,使疼痛減輕和消除[12]。但臨床發(fā)現(xiàn),患者受傳統(tǒng)“靜臥休養(yǎng)”的思想不愿下床活動;或因雙人或單人攙扶活動,攙扶力度不均勻、平衡性差、輸液、治療用物攜帶不便等影響了患者早期活動的積極性。本研究設計的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在傳統(tǒng)拐杖輕便、耐磨損、可協(xié)助減輕下肢承重等優(yōu)點上,再根據(jù)臨床需求設計輔助輸液、懸掛引流袋裝置,不僅使用輕便,還解決了下床活動過程中輸液難題,使患者愿意或嘗試活動,提高患者下床的積極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第2 次、第3次沖擊波治療后48h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原因可能為隨著ESWT 療程的增加,治療后所產(chǎn)生的機械效應與熱效應不斷疊加,可進一步促進腰背部粘連組織的新陳代謝及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組織缺血、缺氧癥狀得以緩解,疼痛感減輕[11]。且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在沖擊波治療后,可很好地協(xié)助患者下床,患者下床活動過程可保持全身肌肉的正常張力,增強了循環(huán)、中樞和外周血液灌流、通氣及肌肉新陳代謝[13]。提示,ESWT 后使用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兩者可協(xié)同促進腰背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腰背肌的新陳代謝,促進乳酸、CO2等代謝產(chǎn)物的排除,使疼痛得以緩解。而兩組首次沖擊波治療后48h 疼痛程度比較,差異不明顯,主要與初次接受沖擊波治療術后疼痛加劇、對疼痛不耐受及不習慣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使用有關。第3 次治療后48h 兩組疼痛評分差異較小,主要與治療效果的顯現(xiàn),患者疼痛很大程度上緩解有關。
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材質(zhì),選用合金材質(zhì),重量650g,不僅堅固耐用,而且扶手高度與床頭平齊,便于患者起床的抓握。底部采用四腳橡膠防滑腳墊設計,可穩(wěn)固抓地不打滑,有效提高患者活動安全性。第二扶手、掛鉤的設計又可幫助患者獨立完成下床活動,且行走過程抓握方便、輕便、穩(wěn)固,可隨時根據(jù)肢體活動疲勞情況調(diào)整拐杖位置,從而提高了患者下床活動便利性、靈活性和自主性;同時解決了陪護人員外出、暫時離開時無法下床的難題,有效增加患者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此外,隨著快速康復理念普及,醫(yī)護人員觀念的轉(zhuǎn)變,早期活動宣教意識加強,也進一步提高患者下床活動的積極性。本研究結果顯示,7d 內(nèi)觀察組患者每日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多于對照組。研究證實[14],定期和足量的下肢運動能明顯促進下肢血液回流并降低血栓發(fā)生的風險。提示隨著患者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和活動時長,可有效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促進周圍組織的末梢血流。
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過程中受肢體活動度、輸液高度、管路固定欠佳等因素影響,易出現(xiàn)輸液故障。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因藥物性質(zhì)、患者年齡、體質(zhì)不同,要求液體輸注速度不同,輸注過快或過慢均會影響診療護理安全帶來隱患[15]。而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主體支撐桿采用伸縮桿,第二桿體可隨人體的高度靈活調(diào)節(jié),而且在第一桿體處設有把手,利于下肢力量的支撐。使用過程中可有效維持輸液高度穩(wěn)定和減少對輸液部位牽拉、受壓,維持輸液通暢及減少下床活動中的輸液故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管道空氣發(fā)生率為3.57%,管道回血率為5.36%,針頭脫落率為1.79%,且未發(fā)生管路堵塞和脫出情況,總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有效提高腰背痛患者下床活動過程中的輸液安全。
自助式移動輸液拐杖在臨床使用過程中,不僅可緩解沖擊波治療術后疼痛,提高患者下床活動積極性,增加患者下床活動的次數(shù),延長活動時長,同時可減少下床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率,有效保證患者下床過程中的活動安全。此外,患者活動期間可由自己1 人獨立完成下床活動,減少陪護人員的人力支出,更好地幫助解決因新冠疫情期間“一患一陪護”帶來的陪護困擾,值得臨床借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