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盲盒,一種花了錢卻不知道自己買了啥的商品,正在成為新的財富密碼?!敖挥衙ず小?,只要1元,就能抽走或留下聯(lián)系方式,“紅娘”空手套白狼。
沒人買的針頭線腦,只要塞進(jìn)花花綠綠的不透明盒子里,就能販賣一種“驚喜感”。
機(jī)票尾單怎么辦?搞盲盒!酒店空置多浪費,搞盲盒!圖書滯銷真愁人,搞盲盒!盲盒已成為清庫存利器。某公司在清明假期的機(jī)票盲盒活動,吸引了2000萬人參加,人們花費不到百元,看看運氣能帶你飛向哪個偏僻城市,不滿意包退。
日本有類似的盲盒,叫福袋,百貨公司年末將不太暢銷的產(chǎn)品塞進(jìn)紅色袋子里,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作為一種促銷手段這無可厚非。只是如今商家的想象力實在豐富,萬物皆可盲盒。
玩具盲盒、文具盲盒只是基本款;考古盲盒,澆點水才能“挖”出里面的擺件;奶茶盲盒,杯底塞個小玩意兒;快遞盲盒,號稱無人認(rèn)領(lǐng)的快遞,但據(jù)說拆開后多是不值錢的零碎;還有備受爭議的寵物盲盒……
早在2007年,新加坡一家飲品公司推出過兩款盲盒飲料,一款叫whatever,一款叫anything。前者是檸檬茶、茉莉蜜茶、白葡萄茶等6種非碳酸飲料的盲選;后者是可樂、無酒精啤酒等6種碳酸飲料。
上線第一個月,whatever系列就月銷350萬瓶,完成了公司的全年銷售目標(biāo)。因為它解決了一個世紀(jì)性難題:中午吃啥。
盲盒專治選擇困難癥。南京市玄武區(qū)的一家菜市場里,“90后”攤主推出蔬菜盲盒,“我做這個菜場盲盒,就是想要解決大家每天不知道吃什么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有人寫過書,翻到哪頁就吃哪頁提到的菜式;有人寫過程序,隨機(jī)抽三次,三次都不滿意,會跳出一句“這么作,要不別吃了吧”;最新的解決方式是完全交給商家,替搖擺不定的用戶作選擇。
在某旅游平臺上,2021年“盲盒”的搜索量暴增40倍,CEO說,為解決用戶黃金周出行的“選擇困難癥”,公司推出旅行盲盒,為用戶出游提供靈感。說白了,盲盒解決了去哪里玩的頭痛問題。
交友盲盒也是同理,像脫口秀演員說的,找不到對象不是因為異性少,而是不知道選誰。玩一玩交友盲盒,跟包辦婚姻似的,揭蓋頭開獎,又刺激又省去選擇的麻煩。
都說這是信息過載的時代,選擇如萬花筒,需要有人幫你篩選信息,替你作出選擇。
于是算法推薦的信息和短視頻越來越吸引人,帶貨主播幫你在眾多品類中挑出關(guān)鍵信息輸入你的大腦,購物節(jié)也想“抄別人的作業(yè)”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
選擇多如牛毛,壓力重于泰山。迷茫是年輕人永恒的話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溫溫吞吞、猶猶豫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要么都很喜歡,要么總想挑到最合適的那個,糾結(jié)來糾結(jié)去,不如兩眼一抹黑,隨機(jī)分配一個結(jié)果。盲盒拆開什么就是什么,減少決策的時間,而且全憑運氣,不用為結(jié)果負(fù)責(zé)。等著別人作決定,總好過自己決定再后悔。
況且我們從小就習(xí)慣了被動接受。從興趣愛好到大學(xué)專業(yè),家長一路指點江山,生怕孩子走一厘米彎路。
沒有獨立決策的訓(xùn)練,選擇困難癥幾乎成為時代通病。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曾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巴比倫彩票》,巴比倫人有參與抽簽的自由,彩票公司有設(shè)計規(guī)則的權(quán)利。當(dāng)人們被輕易操控時,還以為只是運氣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