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怡
北宋趙恒《勸學詩》中寫道:“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幾句詩道出了讀書的價值和意義。古往今來的人雖然所處環(huán)境不同,但都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閱讀現(xiàn)代著名作家林語堂的《讀書的藝術》,看看他對讀書有哪些特別的認識和理解。
美文在線
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
讀書素來被視為有修養(yǎng)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fā)生的事情。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fā)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v使那是一本關于現(xiàn)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據(jù)我看來,關于讀書的目的,宋代的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yōu)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一個人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
依黃山谷的話,那種以修養(yǎng)個人外表的優(yōu)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xiàn)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xiàn)出風味來。
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于個人的。讀書跟吃東西一樣,“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zhì)”。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
我們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樹那樣地生長著,或像河水那樣地流著。只要有適當?shù)臉湟?,樹便會生長起來;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涌出來,水便會流著。當水流碰到一塊巖石時,它便由巖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時,它便在那邊曲曲折折地流著一會兒;當水流涌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它便恬然停駐在那邊;當水流沖下急流時,它便趕快向前涌去。這么一來,雖則它沒有費什么氣力,也沒有一定的目標,可是它終究有一天會到達大海。所以,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huán)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且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來。其景況適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讀名人文章,未見面時,是一種味道,見了面交談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讀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層深切的理會。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所以,一切好書重讀起來都可以獲得益處和新樂趣。
(原文有刪減)
文字解碼
選文依次論述了讀書的好處、讀書的目的、怎樣讀書三個問題,帶領讀者一步步加深對“讀書的藝術”的理解,行文緊湊,邏輯清晰。同時,這篇文章語言既通俗易懂,又形象具體。例如,用樹在樹液的滋養(yǎng)下會生長、水順勢終會流入大海來闡述“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一觀點,耐人尋味,秉持了林語堂散文一貫的風格特點。
分層作業(yè)
作業(yè)1:金句精摘
搜集古今中外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分類整理到你的摘抄本上。
作業(yè)2:邀你練筆
從小學到初中,你一定讀過不少書,有一口氣讀完的,有硬著頭皮斷斷續(xù)續(xù)讀完的,有只開了個頭便就此擱下的……無論如何,只要喜歡并堅持讀書,它都會在無形中給你帶來積極影響。請結合你的閱讀實際,談談你對讀書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