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郭瓊霜
(重慶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1147)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內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引起諸多問題,如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歷史文化記憶弱化,建筑群體雜亂無章、建筑審美求怪媚俗等。近年來,城市發(fā)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挖掘及保護城市特色成為城市規(guī)劃領域的重要課題[1]。每個城市的特色不同,城市更新特別是舊城區(qū)的建筑風貌,主要指建筑屋頂和立面的改造,“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目前對城市城市建筑風貌的整治提升研究多集中在具體單棟建筑的立面、屋頂改造細節(jié)上,尚沒有關于從宏觀上開展大城市建筑風貌整治提升專項規(guī)劃的編制方法研究。本文從彰顯城市的特色的目標出發(fā),以城市設計的視角開展建筑風貌整治規(guī)劃研究,有效填補這一區(qū)域研究空白。而重慶既有悠久歷史,又具有獨特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對于重慶的建筑風貌整治提升規(guī)劃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與推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關于提升城市建設水平,著力轉變城市發(fā)展方式,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要求。2020 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指出聚焦城市與建筑風貌的管控,提出要塑造城市地域特色、促進文化發(fā)展、重塑文化自信?!笆奈濉币?guī)劃綱要中更是明確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質,通過品質提升滿足多元化的人居需求。
重慶市委市政府強調要通過促進城市品質提升推動城市高質量發(fā)展,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在《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中要求開展“著力提升建筑立面”“著力美化建筑屋頂”的專項工作,在《重慶市主城區(qū)“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方案》中提出“提升建筑形象品質”“優(yōu)化‘第五立面’”的規(guī)劃指引。
城市特色風貌主要是通過城市的自然山水、歷史文脈和城市中的建筑等多種因素來綜合體現的。山水環(huán)境是城市自然稟賦,城市的山水格局是城市風貌的感知基調,歷史文脈是感知城市風貌的基因,而城市建筑是展現城市風貌的焦點[2]。因此,建筑風貌可以說是塑造城市風貌的關鍵要素。在舊城更新的過程中,對舊城區(qū)的已建成建筑,主要通過立面和屋頂的整治,達到對建筑風貌的提升。
城市設計是城市特色彰顯、城市文化傳承的最主要的技術實現途徑[3]?!吨貞c市城市設計編制技術導則》中指出城市總體城市設計的重點是在宏觀層面挖特色、搭框架、劃片區(qū)。具體來說就是提煉城市的風貌特色;確定總體形態(tài)格局、構建富有特色的景觀框架及公共空間系統;識別特色風貌要素的空間載體,劃定重點區(qū)域,明確其下一階段詳細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和任務[4]。
根據日常經驗,不難得出我們往往通過一些特定的區(qū)域來感知城市特色,例如中國香港,一般而言我們都會通過維多利亞港灣的濱水區(qū)域建立對于香港這座城市第一影響,感知到城市的特色。還有一些區(qū)域如城市交通門戶,城市中心區(qū)、特色景點、重要眺望點區(qū)域、城市主要的慢行步道沿線,這與城市設計的經典理論城市意向五要素以及總體城市設計劃定重點區(qū)域的技術路線是一致的。
大城市的建筑風貌的整治規(guī)劃可以借鑒總體城市設計的技術方法,首先提煉城市的特色風貌,識別出對應的舊城區(qū)的空間載體進而劃定重點整治區(qū)域,進而提出整治提升的策略。
重慶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地帶,長江嘉陵江穿城而過,兩江合抱、青山縱隔。具有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立體城市是重慶最為顯著的標簽,吳冠中曾寫到“矗立在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長江山城氣勢雄偉,鱗次櫛比的重慶的獨特風貌舉世無雙”。重慶具有3000 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1986 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從1997 年直轄至今,近經歷了20 多年快速現代化發(fā)展的重慶成為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綜合重慶主城區(qū)自然山水格局、歷史文化積淀以及城市建設的演變歷程,可以將其風貌特色概括為“立體城市、歷史名城、現代都市”三大類型。
通過廣泛的田野調查,發(fā)掘出能夠充分反映重慶“立體城市、歷史名城、現代都市”城市特色的區(qū)域,主要是:“兩江四岸”地區(qū)、城市交通門戶區(qū)域、重要景觀大道兩側、城市中心區(qū)域、旅游熱門景點、城市主要眺望點視域范圍這六類重要窗口區(qū)域,如圖1 所示。
圖1 建筑風貌重點整治提升區(qū)域
“兩江四岸”是重慶城市發(fā)展的主軸,也是城市景觀風貌的展示帶。在“兩江四岸”地區(qū)一般是隔江遠眺對岸的建筑,是直觀感受重慶“立體城市”特色的最佳區(qū)域,因此這類區(qū)域的建筑風貌整治重點就是要突出建筑的層次感,以強化重慶“立體城市”的特色。
城市交通門戶區(qū)域是重要的對外展示窗口,以游客的短時間停留觀賞為主要特征,應注重主要展示面建筑風貌的整體效果,重點對機場起降區(qū)乘機俯瞰可視范圍內的建筑第五立面及火車站站前景觀大道兩側界面進行提升,體現重慶“現代都市”特色。景觀大道兩側是展現城市特色的重要線性廊道,人們多以速度較快的乘車視角感知景觀大道兩側建筑的整體輪廓與結構,無法感知建筑,重點對沿線的建筑風貌進行統一,體現重慶“現代都市”特色。
城市中心區(qū)是體現集中重慶“現代都市”特色的區(qū)域,建筑密度較高,街道高寬比值大,商業(yè)裙樓是行人主要的觀賞面,底層店招、廣告、櫥窗等細節(jié)應是建筑立面整治提升重點。同時商業(yè)裙樓屋頂是從商圈高層塔樓向下俯瞰的主要觀察對象,應作為屋頂整治提升重點。
特色景點是對外展示重慶城市特色的重要載體,游客多以步行游覽觀賞為主,是全方位感受重慶三大城市特色的區(qū)域。周邊建筑應注重精致的細節(jié)并充分反映重慶的城市特色。
臨山地區(qū)及地標建筑眺望區(qū)域主要是從城市制高點眺望城市,“立體城市”有著多維度豐富的眺望視點,視域范圍內屋頂構成的第五立面是整治提升的重點。
對臨江視域范圍內老舊建筑拆除違法搭建屋頂,優(yōu)化濱江頭排建筑色彩,通過對建筑屋頂平改坡、增加立體綠化、增加建筑立面橫向線條等手法增加層次感。
拆除并統一整改江北機場起降區(qū)乘機俯瞰可視范圍內違章搭建的藍色彩鋼屋頂,增加大尺度建筑屋頂綠化;種植高大喬木對站前大道兩側風貌欠佳的建筑進行遮擋。
根據重要程度不同,景觀大道可以分為景觀大道節(jié)點和景觀大道沿線。通過清理景觀大道沿線建筑立面的違章搭建,規(guī)范屋頂廣告,美化工業(yè)建筑藍色彩鋼屋頂等方式來統一沿線的整體建筑風貌。對景觀大道的重要節(jié)點,必要的建筑可進行居住建筑的公建化處理、整體提檔升級。
通過商業(yè)裙樓屋頂美化,住宅立面公建化處理,商圈周邊底層立面提升,建筑色彩整改等方式對商圈建筑風貌進行整體品質提升。通過引入新材料、新工藝等手段,打造具有辨識度和感染力的建筑新外立面,強調個性化與藝術化,解決部分商圈建筑同質化的問題。
對特色景點周邊建筑建議定期進行清洗粉刷,并通過屋頂平改坡、外立面材料改造、彩繪、貼掛歷史文化展板等方式強化地域文化與細節(jié)提升。
針對臨山地區(qū)與地標建筑眺望區(qū)域內屋頂法搭建較多,缺乏變化與層次,工業(yè)建筑藍屋頂風貌不佳等問題。建議拆除視線范圍內的違法搭建,對低多層建筑進行坡化,有條件的鼓勵屋頂綠化。
本文立足于弘揚城市特色,從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的角度出發(fā),篩選出最能體現重慶“立體城市、現代都市、歷史名城”城市特色的六類重點整治區(qū)域,壓縮重點研究范圍,采用便于明確整治的重點,有利于集中精力進行建筑風貌的整治提升。對于劃定的六類重點整治區(qū)域,強調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弘揚特色與解決問題為雙重導向,分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立面屋頂整治提升策略,避免設計范圍過大導致內容“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