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歡
近年來,隨著社會快速發(fā)展以及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加之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慢性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嚴重威脅公眾的身心健康[1]。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均為社區(qū)中發(fā)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病程長、發(fā)展緩慢,給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2]。雖然慢性疾病患者通過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治療后獲得了滿意的療效,但是多數(shù)患者身體質(zhì)量欠佳,特別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年老體弱,對自身所患疾病缺乏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慢性疾病治療時間長,還需要患者堅持科學運動、合理飲食、規(guī)律作息,導致患者心理過度焦灼不安,不僅影響著患者治療效果,而且還給患者自身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3]。因此,加強干預,使患者保持身心健康顯得尤為關鍵[4]。既往社區(qū)所用的常規(guī)護理模式比較側重于患者用藥指導,考慮不夠全面,而心理認知管理是一種比較現(xiàn)代的護理模式,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模式的不斷普及而在社區(qū)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獲得了滿意的效果[5]。有報道指出,強化心理認知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并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社區(qū)治療[6]。本研究探討強化心理認知管理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8 年10 月—2019 年3 月社區(qū)接收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152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60 歲;基礎資料齊全完整;依從性良好,能夠正常溝通、良好表達。排除條件: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衰竭;合并惡性腫瘤;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环亲栽竻⑴c、無法主動配合。干預過程中剔除家庭發(fā)生巨大變故的患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6 例。觀察組中男39 例,女37 例 ;年齡60~88 歲,平均73.2±11.9 歲;病程2~18 年,平均10.9±3.3 年。慢性病病種:高血壓16 例,糖尿病15 例,冠心病1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 例,其他14 例。對照組中男40 例,女36 例;年齡60~89 歲,平均73.3±11.8 歲;病程2~19 年,平均11.2±3.5 年。慢性病病種:高血壓15 例,糖尿病16 例,冠心病15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 例,其他1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慢性病病種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包括必要的病情觀察、基礎護理,客觀記錄每位患者的生命體征,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合理飲食,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2.2 觀察組 給予患者強化心理認知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組建護理團隊:心理認知護理前,組建護理團隊,掌握每位患者性別、年齡、病因、實際病情與治療情況,以便于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掌握患者基礎資料后,幫助患者選取適宜的護理模式。
(2)人性化護理:心理認知護理中,落實人性化護理理念?;颊咧委熎陂g,為患者安排一間溫馨舒適的病房,讓患者有良好的休息環(huán)境,保證室內(nèi)濕度、溫度適宜,嚴控光照亮度,用綠色植物進行點綴。床沿以及桌椅放置棉墊,以免患者擦傷、碰傷、撞傷。衛(wèi)生間鋪設防滑墊。根據(jù)患者意愿,分別安置打鼾比較輕與睡眠比較淺的患者,確?;颊吣苡幸粋€良好的睡眠質(zhì)量。社區(qū)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并邀請患者參與,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了解,盡量在相同的病房內(nèi)安排病情程度相同的患者,以便于病友之間互相分享經(jīng)驗、交流心得。
(3)分層管理:從家庭、患者、醫(yī)院三方面進行針對性心理認知管理,護理人員耐心與患者交談,首先一對一指導,了解患者對疾病認知度、行為、態(tài)度、觀念及意識,掌握患者生活飲食習慣、心態(tài)變化、受教育水平。分層管理早期,盡量加強患者保健意識,使其深入了解自身病情,以免發(fā)生不良事件;然后早發(fā)現(xiàn)、早防治、早診療,以延緩疾病進展;最后規(guī)范化治療,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幫助患者延長存活周期。護理人員主動積極與患者家屬交談,贏得家屬的支持、配合;通過人文關懷、親情交流以及宣教,為患者提供心理、精神支持,使其內(nèi)心倍感溫暖,以減輕其身心負擔,促使其配合社區(qū)治療。
(4)團體管理:將76 例患者分成若干個小組,并為每個小組配備1 名心理醫(yī)師,每周1 次心理干預活動,每次1 h。通過團體干預,指導患者保持身心健康,自覺采納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幫助患者調(diào)節(jié)情緒,指導其科學合理鍛煉、飲食,形成健康的生活行為,并鼓勵病友之間互相督促、鼓勵。
(5)目標管理: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設立護理目標,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若是患者依從性欠佳或不愿意配合,以增強患者保健意識為目標,干預其不良行為;若是患者心態(tài)欠佳,以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為目標,及時紓解患者負性情緒,用積極正能量的態(tài)度去影響患者,鼓勵患者主訴,滿足其醫(yī)療需求。若患者不愿意鍛煉,則鼓勵家屬多關心患者,并陪伴患者鍛煉,或者是創(chuàng)建運動小組,互相督促。
(1)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實施評估[7],量表滿分100 分,0 分為完全依賴;40 分以下為重度依賴;41~60 分為中度依賴;61 分及以上為輕度依賴;100 分為正常。
(2)心理狀態(tài):焦慮程度采用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實施評估[8],滿分100 分。低于50 分:正常;50~60 分:輕度焦慮;61~70 分:中度焦慮;70 分以上:重度焦慮。抑郁程度采用Zung 抑郁自評量表(SDS)實施評估[7],滿分100 分。低于50 分:正常;50 分:有抑郁傾向;51~59 分:輕度抑郁;60~69 分:中度抑郁;70 分及以上:重度抑郁。
(3)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實施評估[9],包括10 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 分4 級評分法,1 分:完全不正確,2 分:有點正確,3 分:多數(shù)正確,4 分:完全正確,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好。
(4)依從性:包括配合檢查、規(guī)律用藥、合理飲食、科學鍛煉、按時復查。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ADL 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ADL 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治療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例(%)
慢性疾病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因素、不良生活習慣、暴飲暴食等諸多因素有關[10]?;颊邫C體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弱,尤其是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社區(qū)老年慢性疾病發(fā)生率越來越高,病死率也隨之攀升[11]。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具有十分復雜的病因,病程長且遷延難愈,大多為終身性,這就需要患者配合檢查并堅持規(guī)律用藥治療、按時復查,否則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
社區(qū)治療慢性疾病通常以藥物為主,同時還需要患者堅持長期治療,定期接受檢查,以免發(fā)生更多的并發(fā)癥而危及到患者安全健康[12]。由于社區(qū)多數(shù)患者不了解慢性疾病,容易導致患者心理過度焦慮、抑郁;部分患者為了追求康復效果,甚至過度鍛煉、飲食,影響藥物治療效果;老年患者視聽功能以及語言表達功能隨著機體功能減弱而逐步喪失,極易出現(xiàn)諸多不良事件,比如增減藥量、錯服藥品,影響患者治療安全。
強化心理認知管理在促進健康、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等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大的作用[13]。強化心理認知管理模式下,通過個性化、針對性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適宜的心理認知護理,為患者安排溫馨舒適的休息居所,以減輕環(huán)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不良刺激,同時為患者合理安排病房,保證了患者充足睡眠[14]。分層次干預有機結合了個體與群體,加深了患者對自身的了解,滿足其精神需求;人性化關懷、親情溝通與宣教,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引起家屬的重視,進而讓家屬設身處地的多包容、理解患者,督促患者科學合理鍛煉、飲食,按時復查[15]。團體干預期間,將疾病類型相同的患者劃分成一組,以便于病友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安慰、督促,減輕內(nèi)心負擔,紓解焦慮,充分發(fā)揮患者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16]。目標管理旨在幫助患者糾正不良飲食行為、不良生活方式、不良心理以及錯誤的健康觀念,根據(jù)設置的目標,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予以針對性干預,以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進行了強化心理認知管理,結果觀察組ADL 評分、自我效能評分、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SDS、S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強化心理認知管理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以及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