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榮
摘要:在觀賞植物的大家庭中,野生花卉的比例占絕大多數,它們具有絢麗的顏色和奇妙的姿態(tài),以及栽培植物無法達到的群落景觀。北京上方山作為華北地區(qū)少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資源極為豐富,自然生長和分布的獨根草、房山紫堇、槭葉鐵線蓮等崖壁植物隨著近些年自然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生存環(huán)境受到了影響。鑒于崖壁植物的景觀效果和獨特的生長習性,在提升北京地區(qū)綠化美化景觀方面,崖壁植物具有極強的發(fā)展空間,有必要加強對其進行科學研究和保護,使其在園林綠化和景觀提升方面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崖壁植物,上方山森林公園,綠化美化
隨著近些年綠化美化工作的不斷發(fā)展進步,都市里的人們見到了越來越多的觀賞植物,但很少有機會去認識那些藏匿在山林險峰里的爛漫山花。其實,在觀賞植物的大家庭中,野生花卉的比例占絕大多數。它們雖然有些種類花朵不太顯眼、生長環(huán)境比較挑剔、生長花期也相對較短,容易被人忽略,但它們卻是眾多城市觀賞植物的祖先。當我們在野外觀察這些野花時,便會發(fā)現很多野生植物的觀賞價值絲毫不遜于栽培植物。比如崖壁或流石灘上生長的那些植物,以及高山草甸上的高山花卉,它們具有絢麗的顏色和奇妙的姿態(tài),以及栽培植物無法達到的群落景觀,而崖壁植物就是其中的特立獨行者。通俗來講,崖壁植物就是指普遍自然生長在巖石縫隙或者懸崖峭壁上的植物。
上方山森林公園自然環(huán)境概況
上方山森林公園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韓村河鎮(zhèn)境內,距北京市區(qū)60km,距房山區(qū)人民政府40km。地理坐標北緯39°,東經115°。林場施業(yè)區(qū)總面積約329.3km2。上方山森林公園屬于太行山脈,是大房山支脈中一簇山環(huán)。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落差變化明顯,平均海拔400m,最低點海拔160m,最高峰紫金嶺860m,山體坡度主要在25°?70°之間,0°?25°的斜坡地所占比重很小,僅占總面積的14.7%。山脈縱橫,將上方山地區(qū)分割成大小數十條溝谷,山勢陡峭。
上方山森林公園崖壁植物的生存狀況
據初步調查,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區(qū)域內常見的生長在崖壁上的植物有獨根草、房山紫堇、槭葉鐵線蓮等。
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中最大的碳庫,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節(jié)器和“地球之肺”,人類作為生態(tài)系統中的一員,也享受著森林帶來的諸多好處:釋放氧氣、固碳功能、凈化空氣、保育土壤、涵養(yǎng)水源、防風固沙、調節(jié)氣候、呵護生物多樣性。北京上方山作為華北地區(qū)少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據中科院植物所的專家表示,該地區(qū)保存了一萬年前較為完整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在僅有的5000畝林地內現有各類植物110科,369屬,652種,喬木、灌木、草本、地被、菌類、苔蘚等各自之間相互依存,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了眾多珍稀植物品種,而本文所提到的獨根草、房山紫堇、槭葉鐵線蓮正是這千萬年大自然選擇的結果。然而,隨著近些年總體自然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這些珍貴的崖壁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也受到了影響。
一是氣候變化,眾多野生崖壁植物生存環(huán)境逐年惡化。槭葉鐵線蓮、房山紫堇、獨根草等多生于懸崖峭壁的石縫中,山體主要為石灰?guī)r,雨水易下滲,形成較豐富的潛水,使得在巖石上的植物得以生長。水分是影響崖壁植物以及其他所有野生植物生長的決定性因素,沒有了水,豐潤的區(qū)域小氣候就會消失,崖壁植物及其他野生植物就會因此失去適宜的立地條件而瀕臨滅絕。近些年,北京市年度總降水量逐年減少,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干旱,地下潛水更是嚴重缺失,這對于崖壁植物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生存危機。據近幾年的觀察,上方山地區(qū)的槭葉鐵線蓮的生長勢明顯下降,分布區(qū)域也在逐漸萎縮;房山紫堇也從之前的成片分布變成了零星分布;獨根草的長勢和株數相比10年前有了明顯下降,上方山崖壁植物已經到了急需加以保護和拯救的邊緣。
二是人為活動,威脅到崖壁植物資源保護。隨著森林旅游、森林康養(yǎng)的不斷興起,野外旅行活動的不斷增多,私挖亂采現象時有發(fā)生。游客或驢友直接攀采或通過代入植物性食品把有害生物帶入上方山崖壁植物生存區(qū)域,極易引發(fā)珍稀崖壁植物外流或病蟲害的發(fā)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崖壁植物的生存現狀。就在前兩年,公安部門還查處了私自采挖運送槭葉鐵線蓮的惡性事件,這給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
三是森林火災隱患依然存在。上方山位于北京西南的中低海拔山前暖區(q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上方山小氣候,園區(qū)內植被落葉豐厚。但隨著游客和驢友的日漸增多,加之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fā),尤其是雷暴等災害都可能是引發(fā)森林山火的隱患,對崖壁植物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
據初步調查,北京上方山地區(qū)的崖壁植物雖然不是很多,但其在打造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綠化美化景觀效果方面卻是其他常規(guī)園林植物所不能達到的。以槭葉鐵線蓮為例,這種崖壁植物生長在懸崖峭壁上面,是比較奇特的野生植株,在平地上幾乎見不到它,現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曾經被認為是北京的特有植物,甚至在1984年出版的《北京植物志》中,還將它表述為“特產于北京”。直至近年來,北京周邊的河北省及河南省的一些地方也陸續(xù)發(fā)現了它的蹤跡,才將它從“北京植物特有種”的行列中排除。它的生長范圍比較小,生長的環(huán)境也比較嚴苛,所以它野生的植株本就不是很多,但是觀賞價值高,引得不少人注意。進入4月份以后,北京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巖壁上開放著成簇的槭葉鐵線蓮花朵,多為淺粉色和白色,遠遠看去就是一幅風景畫。目前,已經開始有很多人研究人工種植,以便今后應用到城市園林綠化中去。
獨根草作為本屬唯一一種的奇特植物,在崖壁中綻放,在石縫中生根,未葉先花,花葉永不相見,所開之花在周邊巖石的襯托下盡顯妖氣和美艷。進入盛夏,獨葉遮蔽懸崖,乃為上方山地區(qū)特有的奇花異草。
還有房山紫堇,紫堇屬植物大多花色為藍紫色,而房山紫堇卻開白色小花,在紫堇屬中特立獨行。房山紫堇的獨特之處不僅于此,它還是北京少有的幾個以北京區(qū)縣地方來命名的植物之一。目前,由于房山紫堇形態(tài)獨特、生長環(huán)境特殊且數量稀少,已被北京市列為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同時,它與槭葉鐵線蓮、獨根草并稱為“北京三大絕壁奇花”。
發(fā)展保護工作思路和建議
鑒于上方山崖壁植物的景觀效果和獨特的生長習性,保護意義重大,在提升北京地區(qū)綠化美化景觀方面,開發(fā)前景極為廣闊,有必要加強對其進行科學研究、保護和繁育,使其在園林綠化和景觀提升方面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結合當前槭葉鐵線蓮、獨根草、房山紫堇等崖壁植物生存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建議采取如下保護措施:
一是根據槭葉鐵線蓮、獨根草、房山紫堇等崖壁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特點,有計劃的開展生存環(huán)境調查,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巖壁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影響崖壁植物生存狀況的因素,開展針對性地生存環(huán)境改善治理工程。
二是加大崖壁植物分布區(qū)域補水工程建設力度,有計劃的建設攔蓄水設施和人工補水設備。因崖壁植物都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生長所需水分全部都要依靠山體潛水層補給或者自然降水補給,因此,建議在崖壁植物生存區(qū)域上游嘗試建設攔蓄水壩,將自然降水或地表流水盡可能多的補充進入山體,增加潛水層含水量,為崖壁植物根系補充水分;同時通過在崖壁植物上方巖層上安裝滴灌設施或噴霧設施的方式,在極端干旱季節(jié)為這些崖壁植物進行補水,助其平安生長。
三是在充分掌握崖壁植物生長習性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擴繁試驗,在原生地周邊的山崖和峭壁上開展種子培育或扦插培育,在原生地周邊適宜區(qū)域和綠化苗圃地進行適應性馴化培育,在保證植株原始品質的基礎上,盡可能擴大其在原生地種群數量,為今后的園林植物引種和馴化奠定基礎。
四是利用巖壁植物的生存特性,在城市綠化中引入巖壁植物所需的石灰?guī)r介質,在擴繁實驗區(qū)域以及城市綠化實驗區(qū)域積極創(chuàng)造適宜巖壁植物生存的環(huán)境,為其早日服務于城市綠化美化積極進行探索。
五是加強對崖壁植物的保護宣傳力度,著重面向廣大中小學生和進入森林公園的游客開展科普知識宣傳,通過現場觀察、圖片展示、親身參與、語音講解等方式,教育和引導廣大市民了解和愛護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
結論
綜上所述,稀有獨特的崖壁植物在眾多植物資源中盡管所占的份額很小,但作為綠化美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卻是不可或缺的。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巖壁植物作為北京市巖壁植物物種分布較為集中區(qū)域,有針對性的開展巖壁植物科學研究、立地環(huán)境保護、種苗繁育和城市綠化實驗推廣,既是對珍稀植物保護的需要,更是種質基因保護工作的需要。它既體現了自然資源的豐富多樣性,同時也是監(jiān)測生態(tài)系統的一個風向標,更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進一步加以推廣和普及,使之更好的為北京市的綠化美化工作服務。
(本文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房山區(qū)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
參考文獻:
于順利,北京房山上方山植物資源科學考察報告,北京出版社,2020.
周立新,華北地區(qū)崖壁植物五種 ,花卉,2018, (19): 50?51.
陳海瀅.峭壁上的精靈——槭葉鐵線蓮.知識就是力量.?2016, (03) : 59?63.
彭博.北京野生觀賞花卉系列之“槭葉鐵線蓮”.綠化與生活.?2011, (08) : 55.
黃淑芬.絕壁求生的獨根草.故事家.?2019, (23): 45.
閆雅楠.畢潤成.閆明.房山紫堇——山西省紫堇屬一新紀錄種.山西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7, 40 (04) : 888?891.
306350033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