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的物質生活雖然清貧,但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讀書、漫游、觀察、遐想,追求“至人無己”的自由境界。莊子的思想較為復雜:在政治態(tài)度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擊統(tǒng)治階級,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主張擯棄一切社會制度和文化知識;在生活態(tài)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對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學思想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老、莊與孔、孟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國民精神的源頭。后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jīng)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莊子其人也被人們神化,奉為神靈。
內(nèi)容介紹
《莊子》約成書于先秦時期,是戰(zhàn)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的道家學說匯總?!肚f子》進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觀點。到了漢代以后,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jīng)》?!肚f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52篇,今存33篇。其中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繼承老子學說又發(fā)展了新說。他蔑視禮法權貴而追求逍遙自由,內(nèi)篇的《齊物論》《逍遙游》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他的這種批判哲學思想?!肚f子》全書以超越精神、博物審美、批判思維為特色。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思想多彩,意境豐富,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莊子之語看似夸言萬里,想象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p>
經(jīng)典摘錄
齊物論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尚屑盒?,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沒有我的對立面就沒有我本身,沒有我本身就沒法呈現(xiàn)我的對立面。這樣的認識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質,然而卻不知道這一切受什么所驅使。仿佛有“真宰”,卻又尋不到它的端倪??梢匀嵺`并得到驗證,然而卻看不見它的形體,真實的存在而又沒有反映它的具體形態(tài)。眾多的骨節(jié),眼耳口鼻等九個孔竅和心肺肝腎等六臟,全都齊備地存在于我的身體,我跟它們哪一部分最為親近呢?還是對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愛呢?這樣,每一部分都只會成為臣妾似的仆屬嗎?難道臣妾似的仆屬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嗎?還是輪流作為君臣呢?難道又果真有什么“真君”存在其間?無論能否尋求到它,都不會對它的真實存在有所增減。)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一旦稟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他們跟外界環(huán)境或對立、或相互順應,他們的行動全都像快馬奔馳,沒有什么力量能使他們止步,這不是很可悲嗎!他們終身承受役使卻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這能不悲哀嗎!人們說這種人不會死亡,這又有什么益處!人的形骸逐漸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著一塊兒衰竭,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嗎?人生在世,本來就像這樣迷昧無知嗎?難道只有我才這么迷昧無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無知的嗎?)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事物存在這一面,事物也存在那一面。從事物的那一面看不到事物的這一面,但從事物的這一面即可推知事物的另一面。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是相對于這一面而出現(xiàn)的,事物的這一面也是因為有事物的那一面而存在的。亦即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兩個方面,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雖然這樣,但任何事物隨起就隨滅,隨滅就隨起;剛肯定就轉向否定,剛否定又轉向肯定;有認為是的就有認為非的,有認為非的就有認為是的。)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因此圣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質,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面也同樣存在正與誤,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面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面的區(qū)分嗎?彼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其對立的一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笆恰笔菬o窮的,“非”也是無窮的。所以說,不如用事物的本質來加以觀察和認識。)
(節(jié)選自《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
感悟
莊子提出了他的論點:“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意即所有事物都存在著相對性,沒有“彼”就沒有“我”,反過來,如果沒有“我”,“彼”也無法得到呈現(xiàn),“彼”“我”相輔相成,無法分離,說明物與物都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萬物無彼此,互相依存。緊接著莊子強調(diào),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算是接近道了,剩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誰是主宰,但這個主宰是我們明明可以感受到的,雖然我們看不見他的端倪,但通過我們?nèi)说男袨榻Y果,我們就知道有這個主宰。就像那些樹洞發(fā)出聲音一樣,它們是由風主宰的。
但這個主宰是否有偏好呢?就像我們身上所有的器官一樣,我們更喜歡眼睛,還是嘴巴,抑或是手呢?但莊子說,這個我們無法知道,但即使我們知道,也改變不了自然的本性,所以又何必知道呢?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不要在本來就“有限的局里”虛耗自己就行了。
就像人一旦成了人,就是向死而生,也就是說,生的那一刻,其實也是走向死亡的時刻。那么,生死是同一的,而我們對此現(xiàn)狀無法改變。所以,莊子強調(diào),人在這樣的可憐狀況下,還要去與外界發(fā)生摩擦、爭論是非,這不是很可悲嗎?再說,就算人能永遠不死,但若整日陷在糾紛之中,這個生命又有多少意義?
在此,莊子實際上指出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認為把生命浪費在對“是非”的紛爭上,是毫無價值的。
世間萬物本來不同,卻能相容于天地之間。但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生出種種成見,由成見而劃分出是非彼此,在是非彼此中你爭我斗,互不相容,到最后不過是一場徒勞。
所以,莊子說,很多人判斷事物都是依據(jù)自己的成見,而成見每一個人都有,沒有成見,就不會有是非,所以在有是非的地方,就都是人的成見在作怪,并非他掌握了什么真理。真理一定是沒有是非的,是即是,不是即不是。
而且,當一個人的成見主宰了這個人,那么這個人就不能明白真道,真道也沒法向他顯現(xiàn)。
在《齊物論》中,莊子明確告訴我們,人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依賴于某個主宰而存在的,或者說,人只是萬物當中的一個,與其他萬物的生生滅滅并沒有什么不同,不要陷入自我成見的圈套之中。
125650170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