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杲 陳曉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體檢中心,上海 200233
維生素D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除了通過調節(jié)鈣磷代謝來維持人體骨骼及肌肉健康[1],還與包括心血管、內分泌、免疫在內的全身多個系統(tǒng)關系密切[2]。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兒童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癥,還會增加多種疾病包括腫瘤的風險。因此,了解各地區(qū)的維生素D水平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基于上海地區(qū)健康體人群的臨床數(shù)據(jù),采用橫斷面研究,了解本地區(qū)健康人群維生素D水平狀況,探討不同性別、年齡及季節(jié)對維生素D水平變化的影響。
選取21 864例2019年1月-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 包括男性10 566人,女性11 298人。排除標準:伴有可引起25羥維生素[25(OH)D]異常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胃腸切除術后、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嚴重感染等。
統(tǒng)計體檢者的姓名、性別、年齡、體檢時間、基礎疾病等相關臨床資料。25(OH)D是維生素D的主要儲存形式,常被作為監(jiān)測人體維生素D水平的主要指標。血清25(OH)D測定采用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血清25(OH)D的分組標準采用2018年2月中華醫(y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發(fā)布的《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的臨床應用共識》[3]:血清25(OH)D> 30 ng/mL (75 nmol/L)為維生素D充足,20~30 ng/mL (50~75 nmol/L)為維生素D不足,< 20 ng/mL (50 nmol/L)為維生素D缺乏。四季分組采用氣象學分類方法:公歷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12、1、2月份為冬季。
共有受試者21 864人,包括男性10 566人(48.33 %),平均年齡(43.77±14.55)歲,女性11 298人(51.67 %),平均年齡(43.13±15.30)歲,兩組年齡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受試者25(OH)D水平19.68(15.12,25.48)ng/mL,其中男性為22.08(17.46,27.67)ng/mL,女性為17.47(13.65,22.78)ng/mL,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受試者中維生素D缺乏、不足和正常的比例分別為51.66%、35.20%、13.14%。男性維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的比例分別為39.04%、43.15%、17.81%,女性分別為63.47%、27.76%、8.77%,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女性維生素D缺乏比例明顯高于男性(P<0.01),詳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維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檢出率[n(%)]Table 1 Vitamin D deficiency, insufficiency and sufficiency in different gender[n (%)]
按年齡進行分組,無論男女,血清25(OH)D水平在18~29歲年齡組最低,之后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各年齡組25(OH)D水平有差異(P<0.01)。男性各年齡組兩兩比較,除60~69歲與≥70歲兩組相比25(OH)D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38),其余各組血清25(OH)D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女性50~59歲、60~69歲與≥70歲三組兩兩比較25(OH)D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不同性別同年齡組25(OH)D水平比較,男性均顯著高于相應女性(P<0.01)。男女維生素D缺乏率均在18~29歲組達到最高,男性、女性分別為57.94%及82.68%;女性維生素D缺乏率均高于同年齡段男性(P<0.01)。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年齡人群25(OH)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率比較 [M(P25, P75)]Table 2 Comparision of 25(OH)D levels and deficiency in different age by gender [M(P25, P75)]
血清25(OH)D在1~3月份處于低水平,從4月份開始升高,7月份達到最高,在7~10月維持較高水平,之后開始下降(1~12月份,血清維生素D中位數(shù)水平分別為16.05、16.90、16.01、18.22、18.23、20.63、22.95、21.92、21.24、22.61、20.59、18.45 ng/mL)。四季按氣象學法進行分類,無論男女,在夏季血清25(OH)D水平最高,冬季最低(P<0.01),夏秋兩季血清25(OH)D水平明顯高于冬春兩季(P<0.01)。各組間兩兩比較,男性除冬春兩組比較及夏秋兩組比較25(OH)D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分別為0.388和0.514,其余各組比較25(OH)D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各組間兩兩比較,25(OH)D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季節(jié)男女25(OH)D水平比較,男性均顯著高于女性(P<0.01)。各季節(jié)維生素D缺乏率比較,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女性維生素D缺乏率始終高于相應男性(P<0.01)。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人群各季節(jié)25(OH)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率比較 [M(P25, P75)]Table 3 Comparision of 25(OH)D level and deficiency in different season by gender[M(P25, P75)]
回歸分析提示,性別、年齡、季節(jié)都對血清25(OH)D水平有影響,以年齡影響最大(標準化系數(shù)0.305)。以夏季作為參照,發(fā)現(xiàn)春季、秋季、冬季與夏季的血清25(OH)D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作為一種類固醇激素,維生素D廣泛參與細胞代謝和骨代謝。維生素D缺乏不僅影響骨骼健康,而且與多種疾病,尤其是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密切相關[4-7]。然而,維生素缺乏在全球廣泛存在[8],各國維生素D水平也差異很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的維生素D水平不盡相同。本研究中上海地區(qū)健康人群維生素D缺乏、不足和正常的比例分別為51.66%、35.20%、13.14%。北京對一組3 905例樣本進行的研究[9]提示,維生素D缺乏率為77.03%,充足率僅4.71%。方慧玲等[10]對中國北方三個城市北京、烏魯木齊、大連的調查發(fā)現(xiàn),維生素D缺乏率分別為73.76%、65.0%、41.51%。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陽光(紫外線B波段)照射后的皮膚合成,少量通過膳食攝入。緯度33°以外的地區(qū),受斜角度影響,導致陽光路徑延長,穿過大氣的紫外線減弱,從而皮膚維生素D合成減少,而空氣污染可能進一步限制太陽照射。這可能是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區(qū)維生素D缺乏率更高的重要原因。大連地區(qū)維生素缺乏率相對較低可能與當?shù)厝巳簲z入較多魚類有關。
表4 血清25(OH)D水平與性別、年齡、季節(jié)回歸分析
本研究提示,性別、年齡、季節(jié)都對血清25(OH)D水平有影響,以年齡影響最大。隨著年齡的增加,7-脫氫膽固醇的表皮濃度下降,導致皮膚合成維生素D減少[11]。一項對17 590例愛爾蘭人的研究[12]發(fā)現(xiàn),25(OH)D濃度從18~39歲年齡組到60~69歲年齡組依次增加,而在70歲以后開始下降,80歲以后維生素D缺乏率明顯升高。本研究中,無論男、女,維生素D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而維生素D缺乏率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男性從60~69歲年齡組、女性從50~59歲年齡組開始,血清25(OH)D水平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維生素D缺乏率未見明顯升高。這可能與老年人退休后有較多的戶外活動、充足的陽光照射有關。而國內男性60歲、女性55歲左右的退休年齡恰好與之相符。
本研究中,不同年齡段、任何季節(jié),女性的血清25(OH)D水平始終低于同類型男性,維生素D缺乏率也明顯高于相應的男性,這與大多數(shù)文獻報道一致[13-15]。防紫外線用品的使用可能是女性維生素D水平低于男性的重要原因。研究[16]發(fā)現(xiàn)SPF30的防曬霜可以使維生素D的合成減少95%。性激素可能與男女維生素D水平不同有一定關系。有研究[17]發(fā)現(xiàn)高維生素D與高睪酮、高雄烯二酮相關。然而也有研究[18]發(fā)現(xiàn),女性血清維生素D水平大于相應男性。由于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并儲存在脂肪組織中,這些性別差異可能與身體脂肪含量的性別差異性有一定關系。
季節(jié)對維生素D水平變化有明顯影響。本研究中,血清25(OH)D水平在1~3月處于低水平,從4月份開始升高,7月份達到最高,7~10月維持較高水平,之后開始下降。夏秋兩季的25(OH)D水平要明顯高于冬春兩季。男女分別統(tǒng)計,均發(fā)現(xiàn)夏季時維生素D水平最高,冬季時最低,這與多數(shù)報道一致[19-20]。夏季日照時間長,紫外輻射量高,秋季氣候適宜,戶外活動時間延長,因此夏秋兩季維生素D合成量明顯增加。上海地區(qū)3月份天氣仍偏冷,衣服厚重,皮膚暴露時間相對縮短,而雨日較多,紫外輻射減少,導致維生素D合成減少,這可能是春季維生素D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的優(yōu)點在于樣本量大,可以按照性別、年齡、季節(jié)進行分組分析。但本研究仍有許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橫斷面設計,無法推斷因果關系;其次,未能對人群進行更多關于生活方式因素的了解,包括營養(yǎng)飲食攝入量和太陽暴露時間等。
總之,上海地區(qū)維生素D水平缺乏的情況普遍存在,尤其多見于低年齡段青年。性別、年齡和季節(jié)影響維生素D水平變化,男性維生素D水平顯著高于同年齡組女性,夏秋兩季維生素D水平明顯高于冬春兩季。鑒于維生素D缺乏與許多不利的健康因素有關,應加強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健康教育。通過戶外活動、飲食攝入和其他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進行干預,對高危人群進行維生素D的補充,以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維生素D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