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薇
(深圳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從原始時代始,人類在勞動生存中用靈感智慧創(chuàng)造了音樂。在長期的群居和遷徙中,人們也天然地進行著音樂的傳播行為。音樂的原始生存形態(tài),音樂傳播這一社會現(xiàn)象與社會行為,音樂信息運動位移的特質(zhì),在有著長期遷徙歷史和流離聚散隱藏特點的客家人群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深圳客家古村幾千年來的遷徙生涯已形成了客家古村音樂的獨特風格,并成為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寶貴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深圳的前身原名寶安縣和新安縣,最早的《寶安志》《新安縣志》有記載。據(jù)嘉慶《新安縣志》阮元序云:“新安,漢博羅縣地。晉咸和六年置東官郡,置寶安縣。隋廢郡,屬南海。唐至德二年,改名東莞,置新安縣?!盵1]
深圳名字的來源有二解:
一解認為,現(xiàn)深圳地名從深圳河而來,始自明永樂八年(1410)。該地水網(wǎng)密布,河溝深浚,村落邊大多都有一條深水溝,當?shù)乜图曳窖运追Q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音沖)。據(jù)《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海:“滘(音窖)水,在城東四十里,發(fā)源于梧桐、莆隔、龍躍頭諸山,西流曰‘釗日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jīng)橫崗山,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2]
二解認為,現(xiàn)深圳名來自深圳墟的拓展。清代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對“墟”這樣描述:“粵謂野市曰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虛也?!盵3]明代至清代,深圳墟都是方圓數(shù)十里名聲顯赫的商業(yè)墟市。
客自中原來??图胰酥矗鶕?jù)清朝學者徐旭曾的《客家人宣言》,羅香林的《客家源流考》,吳松弟的《客家南宋源流說》,王大良的《客家與中原關系芻論》、謝重光的《客家形成發(fā)展史綱》等資料,經(jīng)分析梳理,我認為,歷史上客家人遷徙粵東地區(qū)以四次大的遷徙來總結(jié)比較客觀。
西晉時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導致中原民生凋敝,胡族乘機竊據(jù)中原。“五胡亂華”之后是“永嘉之禍”,東晉十六國混戰(zhàn)和“侯景之亂”,亂世紛紜,王朝更迭,國破家亡。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中原官宦士族屯聚或舉族南下,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股遷徙潮此伏彼起,持續(xù)了17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浪潮,其特征是貴族和書香世家舉族遷徙。學者王大良說:“從數(shù)量上看,晉末南遷的中原居民盡管有90萬眾之多,但其核心仍是以中原士族官宦之家為主體?!盵4]西東晉時的世家書香之氣至今在粵東的深圳和惠州的客家古圍屋的傳統(tǒng)橫匾和門聯(lián)中仍留有頗多余痕。
隋唐盛世自“安史之亂”轉(zhuǎn)衰,王仙芝、黃巢的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各藩鎮(zhèn)間強權搏殺,中原人煙斷絕,百業(yè)凋敝。為了逃避食人之禍,各省客家先民再次紛紛向南遷徙,到達閩、粵、贛接合部。這次南遷移民潮延續(xù)到五代后唐時期,歷時90多年。
清朝嘉慶年間,廣東和平人徐旭曾論講客家問題的《豐湖雜記》,被后世譽為“客家人宣言”。徐旭曾說:“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后也。自宋徽、欽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從之,寄居蘇、浙各地。迨元兵大舉南下,宋帝輾轉(zhuǎn)播遷,南來嶺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舉族相隨?!?/p>
1219年,成吉思汗崛起,南宋、西夏、金朝三足鼎立格局土崩瓦解。1236年,蒙古鐵騎三路伐宋,黃河流域的漢人隨高宗南遷的達到百萬。1275年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起兵抗元,贛粵沿途客家兒女紛紛響應從軍?!拔年懱栒購能娗谕酰律街?,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1279年崖山海戰(zhàn),十余萬軍民跳海殉國,余下的南宋抗元官兵為躲避元朝的追捕株連,入山入林,嘉應成為客家腹地,“客家人”稱謂由此產(chǎn)生。
第四次客家人大遷徙是反清運動和逃避清廷大屠殺。
清順治(1644—1683)年間,清廷頒布“遷海令”,封鎖沿海地區(qū)?!哆w海令》從順治十八年(1661)開始,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撤銷,持續(xù)20多年。三次劃界遷海過程中,新安縣90%的土地都在被遷之列,香港全境及深圳大部分地域都被劃為百姓不得進入?yún)^(qū)域?!斑w海令”之殘暴之駭人聽聞,空前絕后。
1851年,祖籍廣東嘉應州的洪秀全揭竿而起反清,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及隊伍基礎構(gòu)成都是客家人。天京陷落后,起義軍被追剿。號召百姓舉義反清的客家節(jié)義之士,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為躲避清朝統(tǒng)治者的屠殺,散居各地或逃往香港、澳門、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避難。
康熙二十三年復界和雍正五年復開海禁,乾隆時期又閉關鎖國,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清朝時期沿海政策的反復與使用粵語的廣府原住民的大量減少,為客家人進入深圳地區(qū)形成了機會。雍正初年,從江西福建和廣東惠州潮州等地來的大批客家人遷入新安縣。雍正五年(1727)廢除禁海令后,又有一部分客家人從贛南返回到粵東和粵東南(深圳)??图乙泼翊蟪币恢背掷m(xù)到嘉慶年間??图胰司圩宥幼猿纱迓?,與廣府系土著村莊毗鄰而居。
清嘉慶年間,新安縣有司四個,村莊為858個:《嘉慶新安縣志》“都里”戶籍管轄一欄里,記載著典史、縣氶、官富、福永四司管轄著新安縣村莊858個,即:(1)典史司管屬83個村莊,其中土籍村莊77個,客籍村莊6個,如:白芒村、謝山頭、長嶺皮等。(2)縣氶司管轄104個村莊,其中土籍村莊60個,客籍村莊44個,如:楊梅坑、下沙等。(3)官富司管轄有301個土籍村莊,其中有一部分現(xiàn)屬香港;客籍村莊有194個,其中一部分已屬香港。(4)福永司管轄有154個土籍村莊,31個客籍村莊。根據(jù)記載,清嘉慶時期新安縣客籍村莊共291個。[5]
1949年10月,深圳墟居民歡迎解放軍接管深圳。1979年3月,寶安縣升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專區(qū)雙重管轄;1980年,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成立。1981年,深圳市升為副省級市。1988年深圳改為省轄市后,城市建設突飛猛進,舊房拆遷新樓盤崛起極大地影響了客家圍屋的繼續(xù)生存?!癒城的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不小的損失。許多歷史文化資源正是在一紙紙的拆遷公告中,在無數(shù)的巨型勾機怪手下,悄然無聲地消失?!盵6]
“古墟”和“老圍”代表著深圳的歷史源點。據(jù)粗略統(tǒng)計,現(xiàn)在深圳保存下來的客家圍屋和古墟約有300多座。圍屋集中在龍崗還有100余座,分布在龍崗區(qū)的坪山、坪地、坑梓、布吉、橫崗、龍崗、葵涌等地。此外,鹽田區(qū)以及寶安的觀瀾、石巖也有一部分。
客家山歌淵源和歷史上客家人的遷徙路線及客家民系的形成息息相關,有研究說客家山歌承傳了《詩經(jīng)》十五國風的傳統(tǒng),由此證明客家文化繼承了中原正統(tǒng)文化的精華;客家山歌還受到畬族山歌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歌謠的影響,說明南地土著音樂文化的強勁存在。
關于客家山歌的源流,晚清嘉應詩人黃遵憲提出“僚疍遺俗論”觀點,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卷一《山歌》中說:“土俗好為歌,男女贈答,頗有子夜讀曲遺意。采其能筆于書者,得數(shù)首。”《人境廬詩草箋注》曰:“土人舊有山歌,多男女相思之辭,當系僚、疍遺俗。今松口、松源各鄉(xiāng),尚相沿不改。每一辭畢,輒間以無辭之聲,正如妃呼豨,甚哀厲而長?!?/p>
客家山歌的主要特點是:①內(nèi)容上以詠嘆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情為主,即所謂男女相思主題。②風格纏綿悱惻,哀厲而長,且有無辭之聲間雜其中。③語言用方言土音,即所謂侏離之音(鄭玄:西夷之樂曰侏離)??偟膩砜矗c樂府中的《子夜歌》、《前溪歌》等“吳聲”或“吳歌”相近。
深圳客家山歌和贛南、湘南、閩西、粵東的客家山歌相比較,從源流上來說,同宗共脈;但是,由于深圳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不同,也呈現(xiàn)出三種地方山歌特點:一是大鵬、南澳等沿海山歌,靠近廣府、香港,吸收了咸水歌、漁歌等音樂元素,以粵語、客家話、北方話混合而成的獨特的“大鵬軍語”來演唱,形成了大鵬山歌。二是鹽田、沙頭角、葵沖、坪山石巖、大浪、龍華、觀瀾、布吉和香港九龍的山歌,由于面向海洋,地勢較平緩且沒有阻隔,因此山歌的音域不是很寬,唱腔上也沒那么高亢嘹亮,唱得平實婉轉(zhuǎn)。三是龍崗皆歌,主要流行于龍崗鎮(zhèn)和周邊坪山、坪地、橫崗和惠陽永湖等客家地區(qū),特色在于七言二句或七言四句的歌詞后面,有一定式的襯詞和曲調(diào),襯詞如快板節(jié)奏,可對唱、獨唱、齊唱和幫腔襯唱。
下面具體談談古代深圳的客家圍屋鄉(xiāng)村音樂代表:龍崗皆歌,和屯墾戌邊視角下的客家古村音樂:大鵬山歌。
龍崗皆歌以客家方言寫作、演唱,清末起源并流傳于龍崗地區(qū),故名“龍崗皆歌”。龍崗是它的原生地標志,“皆歌”就是大家唱的意思。龍崗皆歌最早為龍崗圩鎮(zhèn)周邊的“八音仔”們所演唱,是服務于道教的驅(qū)邪打醮的。龍崗皆歌到民國時期流傳范圍擴大,以20世紀50年代最為盛行。因龍崗20世紀50年代行政區(qū)劃還隸屬于惠陽,龍崗皆歌也曾名惠陽皆歌。
龍崗皆歌曲調(diào)簡單,歌詞通俗淺顯,加上別具一格一成不變的伴唱襯詞,易學易唱易流行,因而成為人人愛唱會唱的群眾性才藝。皆歌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清唱、樂器伴唱、獨唱、齊唱、對唱、眾人伴唱,還有臺上唱、臺下和,均可。皆歌表演時,一般配以鑼、鼓、鈸、二胡、笛子、嗩吶、竹板等樂器伴奏。
龍崗皆歌的歌詞采用的山歌歌詞的四句體或兩句體,即四句為一首或者兩句為一首歌,每句七個字,每句的詞組為前四后三。用客家方言押韻,注重平仄聲調(diào),追求朗朗上口。和其他客家山歌體不同的是,龍崗皆歌除有主唱詞主唱,還有伴唱詞(襯詞)伴唱。主唱詞的主題內(nèi)容千變?nèi)f化,包容萬象,伴唱詞(襯詞)則固定不變。襯詞為兩句:一句是“金牡丹哪”用于襯單句;一句是“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啰咧”用于襯偶句。
如:
一根竹篙長又長(金牡丹哪),
阿妹撐船到龍崗(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啰咧),
山好水好人又好(金牡丹哪),
揀只阿哥做情郎(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啰咧)。
2019年春,筆者一行到龍崗采風,經(jīng)龍崗皆歌傳承人羅盤頌老師介紹,采得龍崗皆歌的曲譜如圖1:
圖1
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云:“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東西兩粵皆尚歌,而西粵土司中尤盛,”“傜俗最尚歌,男女雜遝,一唱百和。”[7]屈氏神來之筆,將粵歌精髓點撥得淋漓盡致。
1394年,明朝設立了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又稱大鵬所城,隸屬南海衛(wèi),為中國南部的古代海防軍事要塞。深圳今稱鵬城源于此。大鵬所城的南北語言匯聚慢慢形成“軍語方言島”,形成了獨特的大鵬軍語和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的旋律根據(jù)大鵬所處依山傍海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長期受沿海漁歌和咸水歌等音樂元素的影響,又融入廣府音樂的音樂元素。大鵬山歌的旋律跌宕起伏,少有大跳,多用級進和小跳。有的大鵬山歌以第一二樂句為基本形態(tài)作旋律發(fā)展,除歌頭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間的旋律一般圍繞主音以二度級進上行或下行,加花或減花。大鵬山歌每個樂句尾都有拖腔,每節(jié)都是下滑音,有時也有切分音,節(jié)奏相對平穩(wěn)。曲調(diào)古樸優(yōu)雅,婉轉(zhuǎn)動聽,優(yōu)美而富有線條。
歌手們演唱大鵬山歌時,女戴涼帽男戴笠麻,極顯客家民俗風情。
下面這首《問答歌》旋律平穩(wěn)婉轉(zhuǎn),將大鵬軍語的發(fā)音與客家山歌曲調(diào)相結(jié)合,以字行腔,使整首歌曲充滿了獨特的地域特色與民族韻味,有著原生態(tài)音樂文化的魅力。
圖2
尋找研究深圳古村落遺存下來的客家音樂,涉及客家人古時近代的漫長艱難的遷徙史,涉及客家人從河洛遷徙至魯東江浙再遷徙至贛南閩西粵東南的路線與地域史,也涉及中國地理多民族的音樂文化保存融合史,是一個值得深入挖掘探索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