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文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于193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寫景抒情類散文。作者以故都的秋景為摹繪的重點,從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個方面寫故都之秋的清、靜和悲涼,表達了他對故都的熱愛之情。在文章中,作者從聲、形、色三個方面入手,詳細地描寫了故都的秋景。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
一、聲
“聲”即聲音。通過對聲音的描繪,能調(diào)動讀者的聽覺感受,讓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讀者是透過語言文字來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主題的。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描寫聲音的文字總能給讀者帶來聽覺上的沖擊。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在描寫秋院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時,都細致地描寫了自己所聽到的各種聲音。
比如,在描寫秋蟬的殘聲時,作者提到秋蟬的聲音是“衰弱”的,突出了秋蟬聲音的特點。無論在北國的什么地方,人們都能聽見這樣的聲音,因為這是“北國的特產(chǎn)”,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悲涼”。又如,在描寫秋雨時,作者提到“雨”是“息列索落地下”,“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用“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打招呼,這里以動襯靜,寫出了故都之秋的寧靜。再如,在描寫秋槐的落蕊,作者提到落蕊會“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也沒有聲音。在描寫秋院時,作者說人在院中只能聽到“馴鴿的飛聲”。
對于故鄉(xiāng),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情感。故鄉(xiāng)的一景一物都會在每個人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作者帶給我們的,是留在他心靈最深處、有關北國之秋的印象。他是真的熱愛故都,才能記得這些微小的聲音,才能描繪出這些真實的聲音,才能把內(nèi)心深處對故鄉(xiāng)的情感抒發(fā)出來。作者用心傾聽了故鄉(xiāng)的聲音,才能用手中的筆將這些聲音描寫出來。那是最能打動人的鄉(xiāng)音。
二、形
“形”即形態(tài)。在文學作品中,描摹景物或事物的形態(tài)往往能給讀者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正因為如此,作者才會抓住故鄉(xiāng)最典型的景物,通過描繪其形態(tài)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情感。
在文章中,作者并未寫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故都有名的景物,而是從小處著筆,寫了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等細小的東西。在《故都的秋》中,屋子是“破屋”,給人以破敗之感;天色是“碧綠”的,而且很高很高;坐在槐樹下,能看到一絲絲的日光;破壁腰中,有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牽牛花底,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槐樹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極微細、極柔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鋪得滿地,說明花落得多且時間長,但整整一夜,沒有人發(fā)覺,說明花落是寂靜無聲的,突出了故都之秋的“靜”;灰土上有掃帚留下的一條條絲紋;棗子“像橄欖又像鴿蛋”;葉子的形狀是“小橢圓形的”……作者觀察得非常仔細,甚至連“掃帚的絲紋”都不放過??梢姡@些故鄉(xiāng)之物都寄寓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情。
三、色
“色”即色彩。描寫景物的顏色,往往會給讀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但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筆下景物的色彩并不鮮艷奪目,而是清麗淡雅的。作者通過描寫故鄉(xiāng)景物的顏色,突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靜和悲涼。
在秋天的院中,天是碧綠色的;喇叭花有藍色的,也有白色和紫色的;地上的落蕊是灰白色的;樹影是暗灰色的。這些景物都是冷色調(diào)的,突出了故都之秋的“清”。日光是暖黃色的,秋草是黃色的。這些景物又是暖色調(diào)的。整個畫面給人一種清冷、悲涼的感覺。
其實,在秋天,故都也有鮮艷明媚的顏色,也有繁華熱鬧的景象。但是,作者卻避而不寫,只寫秋天的“清、靜、悲涼”。這主要是和他當時的心境有關。白色和藍色給人一種冷清的感覺,最能突出那個“清”字。藍色寧靜,白色素雅,這些景物與高遠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diào),給人一種清靜疏朗的感覺。
總之,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悲秋也愛秋,通過描寫故都秋景的聲、形、色,表達了對故都的熱愛之情。
(作者單位:山東省-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