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軒
記得歌曲《國家》里唱道:國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個足跡。國與家連在一起,創(chuàng)造地球的奇跡。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對我來說,家與國的故事從來沒有分開過。而家的變遷,往往承載著一個人、一個家族的變遷,其背后反映出的,則是國家的發(fā)展變化。
小時候,我們住在父親單位分配的一套年代久遠的三層樓房里。破舊的屋子,墻上糊的是不知道哪年哪月的報紙,像極了一幅年代久遠的海報,脫色到斑駁。即便在這樣的日子里,父親和母親從不忘給這個家以花樣百出的修飾。他們從拮據(jù)的生活中摳出一部分錢裝飾了我們的小家。母親專門留了一面雪白的墻壁供我畫畫,我拿著畫筆在墻上隨意地畫出心中的世界。這是童年記憶里最奢侈的禮物。父親則在窄窄的客廳里為我打造了一方小天地。我在里面看書、下棋、搭積木、玩玩具……其樂無窮。餐桌上,母親用剩余的布料拼湊的餐桌布,古樸而典雅。陽臺上,父親用廢棄的瓶瓶罐罐種植的花草,婀娜而蓬勃。遠遠地望上去,這個家喜上眉梢。這樣,我們就有了華麗溫暖的日子。紅磚綠瓦的默契,蛙鳴和新月的交響,寫意了我童年懵懂的家的印象。
2008年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都江堰遭受重創(chuàng),小而溫馨的家剎那間支離破碎。父親在地震中受了傷,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與母親一同至南京治療,年幼的我也只能被送到鄉(xiāng)下外婆家,靜靜等待著與家人早日團聚。幾個月一晃而過,都江堰人民在各地眾志成城援助下重建家園,讓這個盛名世界的城市繼續(xù)綻放光芒!當(dāng)家人再度重逢,當(dāng)廢墟上迅速拔起一棟棟板房,地震帶來的傷痛一點點愈合。此時的家僅僅只有小小的一間板房,但劫后余生的親情卻越發(fā)濃厚。或許就是差點兒失去,才會讓人更加珍惜,明白擁有的重要性。板房居住的兩年歲月,每個人都在拼向更美好的未來!我踏入了小學(xué),開啟了學(xué)習(xí)生涯;父母繼續(xù)投身工作崗位,為這個剛剛愈合的家全力付出。我發(fā)現(xiàn)世界真可愛,不管發(fā)生多么糟糕的事情,都想繼續(xù)熱愛生活。暫時的困難不要緊,只要捱過去了,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父母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不管日子有多糟糕,他們都讓我覺得,還有希望,好大的希望,活著真美好——這或許就是家存在的意義吧!
而后,我們搬進了上海援建都江堰修建的安置房里,開始了新的生活。雖然房子還是小小的,沒有書房,但是大大的書柜依然是我們家的標(biāo)配?,F(xiàn)實世界的渺小被書籍滋潤,精神世界越來越充實廣袤。時光更迭,人事易改,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去努力,一切都向著幸福的方向去發(fā)展。多年以后,新家終于有了一間大大的書房,兩面墻的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讓我一醉傾心。
直至今日,我仍記得那些陪伴我走過少年時代的書籍,讓我水靈靈地成長。這是屬于父親和母親的智慧,也是屬于他們的浪漫。他們用自己金色的心靈,朱砂一樣地暈染著我,也暈染著歲月。十年,書寫了青春,見證了成長。18歲的我,懷揣著對這個世界、對生活、對人生最真摯的熱愛,奔赴一場對我而言遙遠的未知。對于常年奔走他鄉(xiāng)的人來說,家是始終牽掛的避風(fēng)港。而我也從此要離開避風(fēng)港,風(fēng)雨飄搖,飽嘗世間人情冷暖。時間在變,人也在變,但與家結(jié)下的一生情緣始終不會變!
多年來,我親身體驗到了都江堰這座城市高速發(fā)展的脈動:越來越綠色、生態(tài)、宜居,人們生活在這里越來越幸福。都江堰給人們的舒適感、安全感、幸福感與日俱增。國家的繁榮富強,帶動小家的升級換代。從小家的變遷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國家迅速發(fā)展壯大帶來的幸福感。家在變,幸福在增添。期待未來的家更加溫馨、美好!
(指導(dǎo)老師:宋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