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靜(山東:威海市普陀路小學)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只有在實驗教學中,恰當?shù)剡x擇、使用、開發(fā)實驗器材,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豐厚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此,筆者進行了以下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索欲望的原始動力。一個人一旦對某件事情產(chǎn)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和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身邊常見的實驗材料,呈現(xiàn)“迥異”的實驗現(xiàn)象,以有效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問題,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青島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走進科學課》一課的教學,導入部分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1.展示一個圓柱形的空玻璃杯,把杯子放在紙上的小魚前面,讓學生仔細觀察小魚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2.往杯中加大半杯水,再次把杯子放在紙上的小魚前面,讓學生觀察小魚的變化(如圖1)。
圖1
3.在學生驚呼“小魚游動的方向變了!哇!太神奇了!”之后,教師為每一個小組提供同樣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近距離觀察體驗。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當裝滿水的杯子貼近小魚時,小魚會被放大;在特定的距離和角度才能看到小魚發(fā)生方向的變化……
其實,學生對于“玻璃杯”和“水”都不陌生,但它們能讓小魚產(chǎn)生這么多的變化,這是許多學生都沒有想到的。這會讓學生感到不解,他們的問題層出不窮:“加入水的玻璃杯為什么能把小魚變大?”“為什么它還能改變小魚的游動方向?”……就這樣,“變化的小魚”成功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了學生和科學課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了他們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而對實驗原理的了解,則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并不神秘,就在他們身邊。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還可以解釋生活中很多他們以前覺得很神奇的事情,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科學實驗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一節(jié)課實驗教學的效果,而實驗器材則是決定一個實驗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青島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凝結》一課的教學,我在實驗環(huán)節(jié)用冰鎮(zhèn)可樂“替換”了常規(guī)的實驗儀器燒杯和玻璃片,借助“顯性”的實驗器材冰鎮(zhèn)可樂,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凝結”現(xiàn)象,讓學生在“會”學科學的過程中,體驗了科學來源于生活的樂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在兩個一模一樣的燒杯里,同時加入熱水。
2.取兩塊一樣的玻璃片,一塊放置在一邊,不做任何處理;另一塊用酒精燈均勻加熱,制造出熱玻璃片。
3.將這兩塊不同溫度的玻璃片,同時蓋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上面。仔細觀察,學生會發(fā)現(xiàn):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玻璃片)會形成小水珠。
1.給每一個小組發(fā)放一瓶冰鎮(zhèn)可樂,并提問:“仔細觀察這瓶冰鎮(zhèn)可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實驗現(xiàn)象?”“瓶子外面的這些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學生會猜測:瓶蓋漏、瓶子外面有冰等等。
2.教師發(fā)放抹布,讓各小組擰緊瓶蓋、擦干瓶身,再次觀察并思考:“瓶子外面的這些小水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3.最終,經(jīng)過實驗觀察和交流,學生會發(fā)現(xiàn):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冰鎮(zhèn)可樂)會形成小水珠。
相對于改進實驗來說,常規(guī)實驗不僅操作步驟煩瑣,而且實驗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因加熱不均勻玻璃片破碎、因放置時間過長熱玻璃片上也會出現(xiàn)小水珠等意外狀況,影響整堂課的實驗效果。而在改進實驗中“替換”出現(xiàn)的冰鎮(zhèn)可樂,就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分組實驗過程中,冰鎮(zhèn)可樂的瓶壁上出現(xiàn)的小水珠非常多,用抹布擦拭后,不一會兒小水珠又會出現(xiàn)了,“水蒸氣遇冷(冰鎮(zhèn)可樂)會凝結成小水珠”實驗現(xiàn)象明顯。這個“顯性”實驗器材的開發(fā),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了凝結現(xiàn)象,解決了常規(guī)實驗儀器操作難的問題,而且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還發(fā)散了學生的探究思維,提升了他們“會”學科學的能力,幫助他們理解并掌握了相關的科學知識,一舉多得。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感悟動手探究的快樂,體會快樂獲取知識的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開動腦筋,利用自制教具為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撐。例如,青島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太陽和影子》一課的教學,為了探究“太陽位置變化和影子的關系”,我利用了KT 板、鋼尺、手電筒等材料,制作了“模擬天空”,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到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實驗效果凸顯。
1.一個學生利用手電筒,在模擬的早、中、晚三個時間點,照射桌面上豎直放置的物體(牙簽)。
2.小組的另一個學生在實驗記錄單上,分別畫出三個時間段影子的長短,以此來了解太陽位置變化和影子變化的關系。
實驗弊端:因為每個小組學生手持手電筒的高度不同,所以實驗記錄單上畫出的物體影子長短也不同,影響了實驗結論的順利得出。
實驗一:“一天中,太陽的位置變化和影子的關系”實驗
1.給每一個小組配備一個模擬天空,模擬太陽可以沿著軌道東升西落。
2.將模擬天空的方向和實際方向保持一致。
3.分別將模擬太陽移動到上午7:00、中午12:00、下午17:00 的位置。每移動一個位置,就在實驗記錄單上畫一次觀測物體的影子(如圖2)。
圖2
4.最后,取下實驗記錄單,觀察實驗記錄單上7:00,12:00,17:00 物體的影子,得出實驗結論:一天中,早晚影子長,中午影子短;太陽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實驗二:“一年中,四季太陽位置變化和影子的關系”實驗
以北緯40°地區(qū)“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下的物體影子為觀測對象(“二分二至”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1.實驗時,將模擬太陽移動至中午12:00的位置。分別將太陽高度直射角調(diào)整至:冬至26.5°、春分和秋分50°、夏至73.5°。每調(diào)整一次,就在實驗記錄單上畫一次觀測物體的影子(如圖3)。
圖3
2.實驗結束,取下實驗記錄單。觀察實驗記錄單上冬至、春分和秋分、夏至時物體的影子,得出實驗結論:一年中,同一地點物體的影子,冬至最長,夏至最短,春分和秋分影子長短居中。
就這樣,自制“模擬天空”實驗教具的開發(fā),不僅幫助學生輕松地掌握了一天中、一年中太陽位置變化和影子變化的關系,而且還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求實的科學精神。
總之,實驗是科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想辦法借助“常見”的、“顯性”的、“實用”的實驗器材,上好科學實驗課,重視實驗課上實驗器材的有效開發(fā)和高效利用,吸引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學生的求知欲望強了,參與的積極性高了,他們的學習自主性才能得以真正體現(xiàn),這樣的科學課堂才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