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真剛
(威寧縣中水中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在深化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路徑中深度學習理念反復被提及,其主要是指教師要通過幫助和引導學生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獲得高級知識技能,并可以在深度學習過程之中促進自己原有思維結構的發(fā)展,獲得良好的深度學習結果。強調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深度學習一方面能夠實現(xiàn)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將持續(xù)的轟炸式知識輸入變?yōu)閷W生立體認知歷史、學習歷史,凸顯了學科價值;另一方面,深度歷史學習也可以帶動真實學習過程的產生,學生聚焦歷史學習主題、學習內容,發(fā)現(xiàn)了歷史與現(xiàn)代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了個人與歷史的關系,在素養(yǎng)教學背景之下實現(xiàn)了個人知識能力和歷史學科、歷史教學的同步成長。
想進行深度學習首先需要學生有歷史學習的興趣,而該種興趣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深度學習目標的達成,具體是指學生要在學習中確實收獲到知識、受到歷史啟發(fā),不是為家人為成績而學習知識,且更能夠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個人探索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
深度學習中學生歷史知識的架構主要是指學生可以將看似零散的、點狀的知識以特定歷史脈絡,如時間、人物、事件串聯(lián)成一條歷史主線,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歷史知識網絡,在學習新課時可以較快速的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課上主動理解性知識,課后又重新梳理數學內容,與舊知識網絡對接成新的知識架構[1]。
深度學習由淺到深的過渡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歷史探究能力,如通過小組合作實現(xiàn)集思廣益,通過小組討論學會用收集整理到的歷史材料佐證個人觀點,并可以傾聽他人不同意見,思考不同意見產生的原因,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更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如遷移他人的歷史學習方法變?yōu)樽约旱臍v史學習技巧,遷移自己既往歷史知識總結經驗用于學習新知識,或有目標的將生活、網絡類歷史學習素材,如影視劇,應用在自己分析、理解、記憶歷史知識中。
深度學習所產生的深度思維包含了學生的歷史批判思維和個人反思思維,具體是指在學習中能夠獨立完成課上練習、課后作業(yè),當出現(xiàn)學習困惑,如自己找到的材料與標準答案之間存在差距時能夠辯證的批判的思考不同產生的原因,不會一貫的認為標準或教師教的即為正確的,而是能夠理性的參考、理性的運用,并能夠在問題中總結反思問題與自身學習觀念、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的聯(lián)系[2]。
教師因素對于初中歷史深度學習開展質量、開展方向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意識和意識帶動下的行為兩方面,如部分歷史教師對深度學習的認知停留在淺顯層面,誤以為深度學習就是要學習更難的歷史知識、更復雜的歷史時間,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愿在難度提升了的歷史課堂上被逐漸降低,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吃力,更難談“深度”一說。另外則表現(xiàn)在教師習慣于唯分數論,尤其是初中三年級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更加重視如何快速通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讓學生提升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將更多時間、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習慣方面。
學生因素則主要是指學生主觀層面的學習興趣會影響深度歷史學習的開展情況,影響到學生的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意愿,影響到學生鍛煉批判思維、反思思維的實際行動。
科學性深度學習是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要有科學的標準和方向-初中歷史教學的課程標準,用課程標準確定深度學習的性質、內容、難度和思路,做好教學定位和教學設計,使歷史教學兼具思想性、人文性、歷史性和教育性。其次是指教師在深度教學中應當時刻圍繞學科知識特點這一科學本質讓學生學習歷史體系、歷史結構,從了解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之中形成科學嚴謹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最后則強調歷史深度學習的設計要符合知識邏輯和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逐步深入,不要追求大跨度、短期的深度教學改革[3]。
整體性原則要求初中歷史深度學習課堂應當實現(xiàn)內容、方法、流程等的整體性、一致性,如教學內容在橫向上實現(xiàn)與其他單元、其他課時的緊密聯(lián)系,合理定位;在縱向上應貫穿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整個進程,在大概念、大思維背景下進行教學內容整合。而應用深度學習模式所培養(yǎng)的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還需要體現(xiàn)各素養(yǎng)元素的整體相關性,如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力、學科人文情懷,各有側重又需要緊密關聯(lián)[4]。
適宜性是指深度歷史教學課堂應當堅持以學生為基礎、為核心,教師了解學生此階段的學習特點、學習問題和學習習慣,以立足于現(xiàn)狀、著眼于未來為基礎邏輯整合課堂流程,體現(xiàn)深度教學的針對性。如選擇初中生容易產生情感共鳴的情境創(chuàng)設素材,設計初中生更易理解、更容易帶入生活體驗的歷史教學問題,或呈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展現(xiàn)形式,完成活躍課堂氛圍下深度學習模式的搭建[5]。
1.設計深度教學目標
深度學習首先應當有深度目標,明確深度指什么,怎樣才能實現(xiàn)深度。而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深度教學目標時可以結合新版課程標準的要求,將原有的歷史教學三維目標進行細化,拆分每一部分教學目標,實現(xiàn)了從低到高的進階發(fā)展,更容易讓學生把握深度學習方向。
如夏商周的更替一課的教學目標就可以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下的低階向高階進步。低階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夏商周三個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實,能夠梳理歷史發(fā)展線索;高階目標是讓學生全面分析該段更替歷史的意義,能夠辯證的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點分析歷史更替的影響力。過程與方法的低階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認讀如諸侯國示意圖,用圖形學習更好理解如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高階目標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挖掘諸侯國示意圖所展示內容的歷史起因,整理更好解讀歷史素材的方法、使用歷史學習工具的策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低階目標是從夏桀、商紂、周厲王的殘暴表現(xiàn)中看到人心與朝代更替之間的關系;高階目標是進一步分析了解到國家衰亡的本質原因,明白歷史車輪前進的根本動力。
2.挖掘深度教學素材
深度學習目標的達成需借由深度教學素材,課堂內容不僅更為豐富,也更能指向歷史的內涵和本質。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補充教材沒有呈現(xiàn)的內容,用與教學主題有相關性的素材擴充教學容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如教材中的新文化運動內容主要側重從時間線索展現(xiàn)與文化運動相關的史實內容,相較而言稍顯枯燥,且學生在分階段學習中容易將其與歷史線索割裂開來,無法理解新文化運動產生的原因、影響等;所以教師可以選擇新文化運動中著名人物作為素材補充的主要線索,通過名人名事的呈現(xiàn)幫助學生更好串聯(lián)起歷史事件,也能夠更好理解本課所要講授的內容。另外,更需要教師在講解該部分知識時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層面給學生補充學習過的北洋政府統(tǒng)治與軍閥割據和后續(xù)涉及到的五四運動相關內容,在文化融合角度幫學生打牢知識基礎,也可以在歷史邏輯順序中深度解讀歷史線索、歷史發(fā)展。
3.解讀學生歷史學情
深度歷史學習的目標是讓學生更好學習知識,生成個人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做的另一方面準備是要解讀學生的歷史學情,包含整體的、個性的全面深入解讀。
如在整體方向來看初中生學習心理、認知心理相較成熟,對于歷史既感興趣又容易生成個人獨特的見解,且剛步入初中階段的學生與初三階段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差異,需要教師逐步對學生進行深度教學引導,從激活學生全方位歷史解讀熱情入手慢慢幫學生辯證學習歷史、認知歷史。而在個體認知方面教師既需要了解特定年級、特定班級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又需要了解單一學生的學習問題,如初中二年級學生對于民主等歷史名詞解析容易片面,將其與完全自由畫等號,此時教師的深度教學重點就應當放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辯證歷史分析能力,讓其從唯物和客觀角度解讀歷史名詞。
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歷史教學情境不僅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專注度的一種有效方式,更可以通過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學生提供更好理解歷史事件,達成時間、空間與歷史對話的目的,將情境開發(fā)成了一種歷史教學輔助材料。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根據初中生的行為習慣或認知習慣多選擇新科技手段,或趣味情境創(chuàng)設素材,提升情境的吸引力。
如在教學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歷史年代劇《覺醒年代》中的部分素材作為導入資料,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討論度較高的片段或電視劇主題曲等快速抓取學生的注意力,再從情境中引發(fā)問題:何為犧牲?何為成長?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覺醒與現(xiàn)代中國幸福年代之間的關系?學生對新素材新內容感興趣,學習不僅更主動,也可以借助材料中所呈現(xiàn)的多元知識更好理解歷史事件?;蚪處熆蓢L試利用影視劇的編排手法引導學生走入情境之中自然開始思考,如《妖貓傳》中所設置的懸疑主線和李白這一“非典型”人物的人設充分調動了廣大觀眾的好奇心,教師也可以“歷史上的李白是否如電影所呈現(xiàn)的形象?”一問為主線,讓學生在學習唐朝部分知識之中回答自己心中的問題,借李白揭開唐朝的經濟、文化、軍事面貌,了解唐朝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影響。
2.提出漸進問題
問題的逐步深入可以帶動學生慢慢的從記憶歷史時間、人物,理清歷史事件過渡到站在時空觀念角度“俯視”歷史學科,在大空間學習中把握歷史聯(lián)系。教師所設計的引導問題應配合課堂教學時間,在不同環(huán)節(jié)、不同重點中選擇不同問題鏈,讓學生處在適度緊張、深度探究的學習狀態(tài)之。
如教學新文化運動給出的問題是讓學生回憶一下我國古代也發(fā)生過哪次文化運動,請學生在對比中總結一下兩次文化運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時代不同,但推動文化運動的原因相似。通過緊密銜接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文化改革運動背后的原因,并了解到了不同時期文化改革運動所產生的不同影響,用該種問題也實現(xiàn)了對學生遷移學習能力的鍛煉和學習思維品質的提升。
3.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初中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主要是讓學生可以在批判學習和反思學習之中實現(xiàn)自身能力與知識的同步成長,考慮到該漸進學習與成長過程,教師讓學生實現(xiàn)的思維成長或知識反思不應當局限在教學階段,而應當讓學生綜合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或學習工具,以歷史為鑒,以歷史為手段,帶動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如教學甲午中日戰(zhàn)爭相關知識可以引入中國國產航母服役的相關新聞,請學生通過梳理歷史事件要素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相似性,如時間上的相似性,引導學生思考該種相似是刻意而為之還是純屬巧合,對自己又產生哪些啟發(fā)與影響,讓學生借今時今世反思歷史,更好的理解歷史學習的本質與意義?;蜃寣W生在新文化運動學習中找到自己熟知的內容,如教學理念、辦學觀點,請學生思考熟悉的原因是什么?該種熟悉體現(xiàn)了歷史文化的哪種傳承?該種傳承與現(xiàn)今社會的一些文化或信息思潮有哪些矛盾、沖突,我們可以從沖突中看到哪些內容?
深度學習評價是深度歷史學習課堂的延續(xù),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和階段,而評價的核心指向應當為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要求教師帶動學生共同用多元評價方式、評價標準整理學生的深度學習結果。如借由教師提問、小組合作、總結發(fā)言、知識復習等不同方式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優(yōu)勢、學習短板,借鑒他人的學習經驗。或采用綜合測評方式評價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思維有效性、問題思考的不同策略,并有意識讓學生回顧或關注自己課時學習過程之外的能力成長情況,如資料的收集整理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用該系列能力評價標準的延展也使得深度學習、深度評價的結果更客觀。
發(fā)揮深度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其目標是讓學生在明確的、細化的深度學習方向,在教師提供的深度學習素材,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深度學習情境和提出的深度學習問題之中,不斷生成并保有探究歷史、學習歷史的興趣,能夠培養(yǎng)自我架構歷史知識、遷移應用歷史學習能力、批判和反思認知歷史事件的思維品質;而教師的深度教學關注點則應當放在引導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作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