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航路的開辟》為例"/>
□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郭毅芳
細讀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其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皆依賴于三個步驟:讀、思、達。讀,即信息的提取輸入,涉及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思,則是對信息的辨識理解,涉及教學過程中歷史解釋的方法引導;達,即對信息的概括表達,涉及家國情懷的培育,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生成。
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讀思達”教學法,從簡單知識的掌握到理解,再到運用,強調學生作為主體將知識逐漸轉化、內化為核心素養(yǎng)所力求的品格和能力,契合了當前教育改革的目標。本文在“讀思達”的教學法架構下,以《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課為例,力求探討如何有效進行中學歷史校本作業(yè)的開發(fā)與實踐,實現(xiàn)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困惑的點撥者和學習資源的挑選、整合者,實現(xiàn)從教為主轉變?yōu)橐詫W為主,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從而確保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落地。
課標旨在培養(yǎng)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人類歷史的縱向與橫向發(fā)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世界的全局眼光和國際視野。本課內容為《全球航路的開辟》,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fā)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jié)點。
本課課標的關鍵詞有四個:新航路開辟、全球性流動、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從分散走向整體。
學生應該掌握新航路開辟的概念,理解“新”在何處、為何為“新”。對新航路開辟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有清晰的認知。
全球性流動,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同時也是動因。學生應該深刻理解西歐人希望全球性流動的時代根源,理解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時代動力,理解世界歷史在縱向上由于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變革而引起的諸多變化。
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不僅在新航路開辟之后有變化,在新航路開辟之前,葡萄牙近兩百年的航海探險中,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也在不斷變化,使得遠洋航海成為可能,為新航路開辟與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從分散走向整體,是新航路開辟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的定位,全球海路大通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這是世界歷史橫向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學生應該理解此時歷史的階段特征與發(fā)展趨勢。
本課為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中的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引發(fā)的“大航海時代”,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全球聯(lián)系從此建立并帶來了人類歷史全方位的變革。因此,本單元的題目為“走向整體的世界”。本單元是承上啟下的一個單元,世界歷史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第一、第二單元所學,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也為下一單元學習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做好鋪墊。本單元圍繞新航路的開辟帶來的全球聯(lián)系及由此引起的世界歷史的大變化展開,有三個要點:一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二是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三是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是本單元的一大重點,新航路的開辟并非偶然,而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學生應對新航路開辟的時代根源和時空條件有全面的、充分的認識。
在開發(fā)校本作業(yè)的過程中,要立足新課標,在“讀思達”教學法的架構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設計?!白x”要提供足量的新航路開辟的史料,以此充分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前因后果?!八肌笔菍W生對史料進行閱讀的基礎上,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行整合和擴充形成自己的思考,整理出一條清晰的關于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影響的思路?!斑_”是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具有邏輯性的表達,而不是單純的講述。
首先是整體情況。本課的學習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學習能力和分析史料素養(yǎng)。但對于歷史事件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階段,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其次是已有基礎。初中階段已經學過九年級上冊第16課“探尋新航路”一課,為了充分了解學生對于這段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筆者提前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問題如下:
(1)你知道新航路為什么被稱為“新航路”嗎?
(2)你能在地圖上畫出15世紀中后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致統(tǒng)治區(qū)域嗎?
(3)你知道航海家去東方尋找什么嗎?
(4)你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哪一個半島嗎?能在地圖上指出它們的位置嗎?
(5)十五世紀的中國為什么未能開辟新航路?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對于(1)(3)(4)這三個問題,學生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可見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歷史還是比較了解的;第(2)個問題,有超過一半的同學并不能正確指出十五世紀中后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致統(tǒng)治區(qū)域,可見很多同學的時空觀念相對較差,對于知識的理解還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師在設計作業(yè)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地圖的運用,加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第(5)個問題,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是因為閉關鎖國政策,很多學生對處于同時代的中西方認識不充分,在設計時應補充同時代中西方對比的內容,引領學生的全球史觀視角。通過課前調查,可大體看出高一學生對新航路開辟內容已有初步了解,因此在設計校本作業(yè)時以及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在知識的講述上應有所取舍,適當補充十三至十五世紀西歐人對于海洋的探索,并通過中西方航海的對比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
校本作業(yè)的設計應立足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讀思達”的推理式學習法的形式進行設計?!白x”方面,選取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多樣的史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訓練學生有效閱讀及信息加工的能力;“思”方面,以問題情境設置問題鏈,如設置問題鏈“哥倫布要到哪去——為什么要去——為什么能去”,開展原因的分析,將課標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真實思考,既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在問題驅動下訓練學科思維;“達”方面,以“自主思考——生生互評——教師總結”的方式進行歷史概念的有效學習,從而推動有效教學,鼓勵學生有感而發(fā)地表達,有主見有創(chuàng)見地表達,以此突破難點,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通過本課的作業(yè)設計以及實踐,筆者認為,建構在課標意識以及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的推理式學習基礎上的歷史校本作業(yè)設計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通過問題驅動、閱讀思考、真實表達、立足生情,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真正實現(xiàn)教改路上新的突破。
附校本作業(yè)設計:
1.十四至十六世紀,遠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歐國家頗為流行。貴族們希望通過海上征服戰(zhàn)爭建功立業(yè),贏得君主歡心,從而獲取俸祿、封地和職位;商人們希望開拓新的商路和市場,獲得發(fā)財致富的機會;普通民眾則希望獲取新的土地。據(jù)此可知,在當時葡萄牙等西歐國家( )
A.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多元化
B.海外擴張成為社會共識
C.階層間流動受到了嚴格限制
D.開始利用海洋獲取權益
2.1521年,“維多利亞號”船長因為環(huán)球航行獲得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授予的一枚紋章。紋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圍是3個肉豆蔻和12朵丁香花等香料植物圖案,上面是個地球。這枚紋章側面印證了( )
A.香料導致西歐市場金銀貶值
B.西班牙環(huán)球航行的經濟動因
C.世界各地新物種的頻繁交流
D.“物競天擇”進化理論的正確
3.“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國際人口的遷移,并且完成了世界史上從保守型移民(指受生態(tài)驅使的移民,在前工業(yè)化時代,尤其在歐亞大陸頻繁發(fā)生)向變革型移民(是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消除世界各大洲、各種族相對隔閡狀態(tài)的結果)的轉變。”這一轉變的直接推動力是( )
A.新航路開辟 B.資本主義萌芽
C.工業(yè)革命 D.殖民掠奪戰(zhàn)爭
4.《世界經濟千年史》記載了一位航海家探險的新發(fā)現(xiàn):“到圣誕節(jié)前夕,他已環(huán)繞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東海岸訪問了莫桑比克、蒙巴薩和馬林迪。他發(fā)現(xiàn)那里的經濟生活比西非要先進和豐富得多?!边@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
A.迪亞士 B.哥倫布
C.達·伽馬 D.麥哲倫
5.下列材料節(jié)選自一封書信,其中標注①的是( )
耗時三十三天從加那利群島駛抵西印度群島。沿途發(fā)現(xiàn)許多人口眾多的島嶼……替二位陛下一一占領……第三座命名為“費爾南迪納”(西班牙國王),第四座命名為“伊莎貝拉”(西班牙女王)……我抵達 ① 時,沿著北海岸向西行駛,發(fā)現(xiàn)它的面積如此之大,我認定自己到達中國境內。
A.英國 B.好望角
C.土耳其 D.古巴
6.新航路的開辟對后世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
A.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
B.便利了歐洲殖民者開始瘋狂地海外殖民掠奪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D.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7.西方新航路開辟與中國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兩者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B.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C.促進了區(qū)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擴張的進程
8.西方人普遍認為,哥倫布是“一個將要統(tǒng)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國主義之父和一個可以被推舉為天主教圣徒的候選人”。在西方人看來,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作用是( )
①確立歐洲對世界的統(tǒng)治 ②傳播天主教 ③掠奪金銀財富 ④推動商品輸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fā)現(xiàn)擴大了交往,從而使工場手工業(yè)和整個生產的發(fā)展有了巨大的高漲。從那里輸入新的產品,特別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擴大,而且規(guī)模愈來愈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材料二 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qū)中。各種族集團實際上以完全與世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從那時起,它們才終于聯(lián)系在一起,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有教養(yǎng)的中國官吏,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因此,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你是怎樣理解材料一中“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fā)現(xiàn)”的?它們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
(2)有人說:“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根據(jù)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因。
綜上所述,通過對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的中學歷史校本作業(yè)開發(fā)與實踐研究,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課后再通過校本作業(yè)進行鞏固,充分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理解信息和解釋、概括歷史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堅持訓練,通過量變引發(fā)質變,促使學生進一步將這種能力內化為歷史核心素養(yǎng),當碰到課本外的歷史知識時便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