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廷,王亞林
(三峽大學 水利與環(huán)境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黏土心墻壩具有土石壩就地取材,對地形、地質適應能力強等特點,與均質壩和斜墻壩相比,其壩坡陡,相對工程量小,基礎防滲線短,抗震性能好,因此長期以來黏土心墻壩都是壩工界設計人員優(yōu)先選擇的一種壩型。在世界范圍內黏土心墻壩數(shù)量眾多,建設規(guī)模也不斷突破,目前在建和已建的超高黏土心墻壩有雙江口黏土心墻壩(314.0 m),努列克黏土心墻壩(300.0 m)以及兩河口黏土心墻壩(295.0 m)等。這些工程在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存在著潰壩風險。據(jù)統(tǒng)計1954—2014年我國的土質心墻壩潰壩數(shù)量達到183座,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其中漫頂導致的潰壩超過50%[1]。因此,為了提高黏土心墻壩的安全控制水平,減輕黏土心墻壩漫頂潰決損失,需要對黏土心墻壩的漫頂潰決機理、潰口發(fā)展過程、潰口洪水流量過程、洪水演進過程以及評估潰壩風險[2]進行深入研究。
國內外學者通過黏土心墻壩漫頂潰決試驗發(fā)現(xiàn)[3-4]:隨著下游壩殼逐漸被沖蝕,心墻在上游動水壓力和土壓力的作用下,發(fā)生滑移或傾倒破壞(如圖1、圖2所示,其中Fa為壩殼作用在心墻上的土壓力,F(xiàn)w為庫水作用在心墻上的水壓力,F(xiàn)sb為沿破壞面底部作用的摩擦力,F(xiàn)cb為沿破壞面底部的黏結力),導致潰口流量迅速增加,沖蝕加劇,直至大壩完全潰決。
圖1 水流淘刷下游壩殼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couring and breaking of downstream dam shell
圖2 黏土心墻滑動失穩(wěn)壩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clay core sliding
根據(jù)這一潰決機理,任強等[5](2010)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能夠較好地描述心墻失穩(wěn)所引起的潰口間歇性增大現(xiàn)象。陳生水等[3](2011)提出了漫壩水流對下游壩殼料沖蝕的經(jīng)驗公式。鐘啟明等[6](2017)模擬了心墻傾倒破壞和剪切破壞。這些成果對于潰口發(fā)展的模擬研究均頗有意義,然而上述模型中水流計算采用的一維平均流速很難體現(xiàn)潰口水流復雜的水力特性,進而無法精確模擬下游壩殼的沖蝕過程。而下游壩殼沖蝕過程對于心墻失穩(wěn)破壞具有重要影響。
為了實現(xiàn)對潰口復雜沖蝕過程的模擬,本文建立了黏土心墻壩漫頂潰決的動床水沙耦合數(shù)學模型。其中水流運動方程采用固液兩相湍流方程,并通過PLIC-VOF法(分段線性界面重構-流體體積法)捕捉洪水自由液面的位置,精確預測洪水運動過程。對于壩殼非黏性沙輸移的計算則采用了不飽和全沙輸移方程。黏土心墻的破壞通過剪切力進行判斷。
水動力學模型采用了固液兩相湍流方程,可以較好地反映泥沙運移與床面變形對于水流運動的影響。
連續(xù)方程:
(1)
動量方程:
(2)
懸沙對流擴散方程:
流體湍流動能k方程:
(4)
其中:
μmt=ρmCμk2/ε。
式中:t為時間;ρm為混合物密度;um,i為混合物在xi方向上的流速;um,j為混合物在xj方向上的流速;αp為泥沙體積分數(shù);δj3為重力方向Kronecker delta符號;ω為泥沙沉降速度;μm為混合流體黏性系數(shù);p為動水壓強;νmt為湍渦黏度;σp為臨界正應力;Cμ和σk均為系數(shù),取Cμ=0.09,σk=1.0;ε為動能耗散率。
流體湍流動能耗散率ε方程:
式中:C1、C2、σε均為系數(shù),C1=1.44,C2=1.92,σε=1.3。
考慮含沙量變化的混合流體黏性系數(shù)為
(6)
式中:αs為泥沙體積分數(shù);αcr為臨界底沙體積分數(shù);αco為給定的常數(shù);μf為清水有效黏性系數(shù)。
自由面重構采用PLIC-VOF法,F(xiàn)為流體體積函數(shù),滿足輸運方程,即
(7)
PLIC-VOF法采用斜線段來模擬單個網(wǎng)格內的交界面。該方法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7]:
(1)已知網(wǎng)格體積分數(shù)F值條件下,計算自由表面的法向矢量n,從而精確重構自由表面。
(2)相鄰網(wǎng)格內的對流體積計算。
泥沙剪應力τb為
(8)
式中:τbo,i,j為編號網(wǎng)格剪應力值;τbo,i±1,j為i方向相鄰網(wǎng)格剪應力值;τbo,i,j±1為j方向相鄰網(wǎng)格剪應力值;|xn|、|zn|分別為底沙表面的單位法向向量在x、z方向的投影。
單個網(wǎng)格的剪應力為
(9)
其中:
(10)
μtot=μm+μmt。
(11)
泥沙減少量Cremoved為
Cremoved=αcrρsLtot。
(12)
式中:ρs為泥沙密度;Ltot為泥沙通量。Ltot可通過下式計算,即
(13)
式中:Δt為時間步長;τc為臨界剪應力。τc可表述為
τc=θcgi(ρs-ρf)d50。
(14)
式中:gi為重力加速度;d50為中值粒徑;ρf為流體密度;θc為校正斜率。
θc可以表述為
式中:η為休止角;ξ為河床坡度;θc,0為斜率初始值。
流體計算過程中,黏土心墻作為固壁邊界,采用基于離散力的浸入邊界法來模擬。垂直邊界的速度滿足對流方程[8]為
(16)
式中u為垂直邊界速度。
完成每一步的流體計算,需進行心墻結構受力計算。心墻的破壞面位于壩殼垂向下切深度的水平面,計算破壞面上每個節(jié)點的法相應力σ和剪切應力τ,通過沿破壞面積分計算出整個破壞面上總的滑動力和抗滑力,心墻發(fā)生滑移破壞[9]時,作用在心墻上的力滿足式(17),即
(17)
式中:c為黏土心墻的內聚力;φ為黏土心墻的內摩擦角;τxy為滑移面剪應力。
數(shù)值計算采用結構網(wǎng)格和控制體積法對計算區(qū)域進行離散,詳細計算過程可以參看文獻[10]。
數(shù)值計算的模型尺寸,材料參數(shù)與開展的室內驗證試驗一致,壩高0.6 m,頂寬0.1 m,上下游壩坡坡比1∶2,心墻頂寬0.06 m,心墻坡比1∶0.2。壩殼堆石體含水量2.7%,特征粒徑d50=6.5 mm,干重度20.7 kN/m3,無黏聚力,內摩擦角47.8°;心墻含礫黏土含水量6.1%,d50=0.9 mm,干重度19.5 kN/m3,黏聚力36 kPa,內摩擦角24.9°。初始水頭0.05 m,試驗水流流量0.01 m3/s。
數(shù)值模型由160 000個單元網(wǎng)格組成,其中單元尺寸為2 cm×2 cm×4 cm。前、后邊界及底面邊界均為壁邊界,頂面為對稱邊界。左、右邊界分別為流量邊界和出流邊界。
整個潰壩過程可分為以下2個階段。
(1)逐漸沖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一方面水流結構,與下游壩殼的床面形態(tài)息息相關,而下游壩殼的床面形態(tài)又隨著水流結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另一方面隨著下游壩殼被沖蝕,心墻下游側臨空面逐漸加大,當心墻發(fā)生滑移破壞,將導致下泄流量突增。如圖3所示,由于局部擾動引起近壁層流層波動,下游壩坡形成沙紋,沙紋尺度較小,此時壩面起伏幅度不大(圖3(a)、圖3(b))。隨著水流沖蝕,壩面形成與水面波同相位的沙浪形態(tài),這時的壩面沙浪與水面波浪之間有強烈的相互干涉作用(圖3(c)—圖3(g))。此后,水流在迎水面產(chǎn)生局部水躍,背水面則產(chǎn)生水跌,致使水面波動超過壩面的起伏,形成“陡坎”(圖3(h)—圖3(l))。“陡坎”逐漸發(fā)展,使得壩頂下緣位置心墻臨空面逐漸加大,當土壓力和水壓力的共同作用超過心墻的極限抗剪強度,心墻發(fā)生第一次滑移破壞。
圖3 潰壩過程逐漸沖蝕階段Fig.3 Gradual erosion stage
(2)劇烈潰決階段。如圖4所示,心墻發(fā)生第一次滑移破壞之后,泄流流量突增,漩渦水流向內劇烈淘刷,引起第二次心墻滑移破壞,流量進一步增大,在達到峰值之后又快速減小,直至潰決結束。
圖4 潰壩過程劇烈沖蝕階段Fig.4 Violent outburst stage
為了驗證模擬的精度,開展了室內漫頂潰壩試驗。對于正態(tài)模型,非黏性土在滿足砂礫雷諾數(shù)Re*>70的前提下,符合式(18)、式(19),即可滿足模型的水流流態(tài)相似[11]。
λd=λh=λL,
(18)
λρs=λρ=1 。
(19)
式中:λL為幾何比尺;λd為砂粒粒徑比尺;λρs為砂粒密度比尺;λh為水深比尺;λρ為水密度比尺。
試驗系統(tǒng)工作原理如圖5所示,試驗系統(tǒng)平面布置示意圖如圖6所示。試驗中使用高清攝像機對潰口發(fā)展過程進行記錄。粒子圖像測速系統(tǒng)采集平均流速,并結合斷面形態(tài)可以得到潰壩流量。全自動水位激光觀測儀,進行水位變化的監(jiān)測。初始水頭為0.05 m,試驗水流流量為0.01 m3/s。
圖5 試驗系統(tǒng)工作原理Fig.5 Working principle diagram of test system
圖6 試驗系統(tǒng)平面布置示意圖Fig.6 Plane layout diagram of test system
根據(jù)圖7可知,計算與試驗中的流量過程線較為接近。第一次心墻滑移導致流量迅速增大的時間點計算值比試驗提前42 s,模擬的心墻滑移面較試驗高0.03 m。第二次心墻滑移導致流量迅速增大的時間點計算值比試驗滯后27 s,模擬的心墻滑移面較試驗值低0.05 m。計算值與試驗值的潰口峰值流量分別為0.142、0.149 m3/s,數(shù)值模擬中峰值流量出現(xiàn)的時間點較試驗值推后58 s。
圖7 潰口流量過程對比曲線Fig.7 Computed and test discharge curves at the breach
(1)黏土心墻壩在漫頂潰決過程中,潰壩水流沖刷壩殼,壩殼發(fā)生變形又反過來影響水流波動。下游壩殼的變化過程為沙紋、沙浪、陡坎3種形態(tài),直到黏土心墻發(fā)生失穩(wěn)滑移破壞,導致潰壩水流突增,大壩進入劇烈潰決階段。
(2)基于黏土心墻壩的漫頂潰決機理,建立的黏土心墻壩潰壩水沙耦合模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整個黏土心墻壩漫頂潰決過程,經(jīng)室內水槽試驗檢驗,預測的潰口流量過程與實測值也較為吻合,為研究黏土心墻壩漫頂潰口發(fā)展過程提供一種可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