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早上,母牛逃跑了兩次。
七十歲的“挑擔模特”曹美玉剛把牛牽出來,母牛突然發(fā)力,帶著小牛向公園外跑去。后來在游客正圍著榕樹拍照的時候,母牛第二次“罷工”,朝坡下跑去,人群被嚇開了一個口子。扮演農夫的程天禾不肯放開繩子,被拉著往前跑。
這里是福建省霞浦縣的楊家溪,一個攝影師們提起時總要意味深長感嘆一句“那個著名的擺拍勝地”。
楊家溪榕樹下的“水牛擺拍”是霞浦擺拍生意最早開始的地方。從十多年前起,這里幾乎每天早上都要上演農夫在煙霧中牽著耕牛勞作的畫面。關于“水牛擺拍”生意的緣起,村民們講出來大同小異——有一天,山上有個放牛的老人路過大榕樹,那天正好起霧,一位路過的攝影師拍下了這個詩意的畫面,后來這張照片拿了大獎。獲獎以后,攝影師們聞訊而來,他們需要當?shù)卮迕瘛芭浜弦幌隆保谑侵饾u地,從“配合”中衍生出了一門生意。
“水牛擺拍”需要三個角色:牽牛的農夫,挑擔的阿婆,以及燒煙的——要復制那張獲獎照片,除了農夫和牛,還需要通過燒煙復制起霧的清晨。李燕子是那個負責燒煙的。她每天早上都會提著柴火和一桶水來到榕樹后面燒煙。
這是一個小而穩(wěn)固的“團隊”,程天禾、曹美玉和李燕子都來自附近村子。其中,“核心資產”——牛是程天禾的,因此,每場300元的收費他要拿走200元,剩下的100元由挑擔的曹美玉和燒煙的李燕子兩人分。
在霞浦,當?shù)厝私蚪驑返赖囊粋€說法是,連出租車司機都對相機和參數(shù)了如指掌。這個人口56萬的縣城每年接待數(shù)十倍于當?shù)厝丝诘挠慰?,但霞浦沒有“景點”,只有“攝影點”。2017年,霞浦縣旅游局曾經專門出過一本《霞浦攝影指南》來介紹霞浦的28個攝影點,每一個攝影點的位置、最佳拍攝時間、交通方式甚至是拍攝方法,都給列得清清楚楚。
在霞浦,像程天禾、曹美玉這樣的身份有一個專門的稱呼——模特。模特是擺拍產業(yè)里的中堅力量,每一個“攝影點”都有自己的模特。這些模特原先可能是漁民、茶農、家庭主婦……在霞浦擺拍產業(yè)發(fā)展的這十多年里,他們完成了謀生方式的轉變。
如今,所有的表演在第一批攝影師的訓練中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半月里村的畬族文化攝影點,89歲的模特鐘嬌蓮每天需要反復做的是:從家門口走出來,邁過門檻的時候,把自己定格一下,給攝影師留足按快門的時間;洗臉的時候,用“0.5倍速”將手帕在臉上擦一圈。
攝影師喜歡“有經驗”的模特。十多年來,不同“攝影點”的模特人選一直保持穩(wěn)定,盡管這份工作既沒有編制,也不簽合同。
在霞浦攝影產業(yè)發(fā)展的十幾年里,當?shù)厝讼敕皆O法搭上攝影這趟快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場制造景觀的游戲里來。
行內的人都心知肚明,由于擺拍痕跡過重,許多攝影點都已經被國內外的攝影比賽列入了“黑名單”。一位“攝導”(霞浦沒有“導游”,只有“攝導”)在楊家溪水牛擺拍攝影點戲謔道,以前這兒拍的照片拿回去輕輕松松就獲獎,現(xiàn)在遞上去,評委看都不看。
“攝導”陳伏容認為,作為游客的娛樂活動,攝影實實在在改變了霞浦人的生活。他認為,霞浦發(fā)展攝影產業(yè),最重要的是帶來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把很多人從繁重的體力活中解放出來。
(摘自《人物》 謝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