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城北路石門小學 孟金香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第三中學 馬淑璇
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科學學科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對世界的初步認識是每一位科學教師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學習探究性科學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實踐出真知”的正確認識,還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對世界的認識大都還停留在具象水平,因此抽象的科學理論教學對小學生來說十分困難;又因為在現(xiàn)實科學課堂教學中缺乏相應的科學實驗,使得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學生走神、交頭接耳等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增加科學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工作。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增加一些探究性的課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參加這些探究性課題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不僅能增強知識遷移運用能力,還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現(xiàn)狀形勢不容樂觀,小學科學教學效率低、教學時長短、教學設施落后等問題長期存在,這嚴重影響著小學科學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影響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難以理解抽象的知識。教師在日常授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課本內容,通常會反復講解、反復練習,無意中占用了大量的時間,造成課堂效率低下。第二,教師教育理念有偏差。因為小學科學并不在小升初考試大綱范圍內,所以科學教師本身不重視自己所教的課程,日常教學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更加重視文化課教學,對其他學科通常抱著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因此科學課僅僅是每周一節(jié)或每兩周一節(jié),嚴重壓縮了小學科學教育時長。此外,文化課教師以各種理由占用科學課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學校對此也是視而不見。這些都導致小學科學教學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一方面,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開展探究性課題需要大量的教學設備,但是由于學校經費有限,除去維持正常教學的費用外,很難采購大量昂貴的科學實驗器材;另一方面,學校原有教學設備老化,嚴重影響實驗的精確度與觀測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這一問題給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帶來巨大的阻礙。
雖然影響小學科學教學工作正常開展的不利因素較多,但科學教師依舊不能放棄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改善。為了幫助教師降低上述不利因素的影響,將提高科學教學有效性與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落到實處,筆者從設計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踐教學、課外拓展等方面入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科學實驗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選擇實驗內容時,要根據(jù)課文內容與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實驗內容;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理解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名操作水平高的學生作為組長,負責小組實驗的組織、監(jiān)督工作,并在實驗結束后進行小結。
教師在授課前,要認真學習教材內容,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要設計一些符合教學目標、開放性強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日常授課時,教師應和學生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敢于挑戰(zhàn)權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收集信息、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講授三年級課程“混合與分離”中的“將它們分離”時,教師可以先做幾個分離實驗,給學生展示各種分離方式,如利用磁鐵分離木屑和鐵屑、利用水分離沙子和白糖等,并在實驗完畢后提問學生:還有什么方法能把這些混合物分離開來?學生通過互相討論、翻閱資料等方式找出其他分離方法,對條件允許的方法,教師讓學生當堂進行驗證。對于成功分離混合物的學生,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并號召其他學生向他學習;對無法成功分離混合物的學生,教師也要肯定學生敢于嘗試的精神。這種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增強師生互動,還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來說,這種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授課方式不僅可以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還能通過回答問題獲取更多課堂教學以外的知識,提升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認識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認識對人的實踐具有積極指導作用。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與班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實踐活動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高效進行。
例如,在講授三年級課程“太陽與影子”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測量學校旗桿的影子,可以從早上第一節(jié)課下課開始,每節(jié)課課間都安排學生測量旗桿影子的朝向與長度,直到放學,最后匯總測量結果。學生通過比較測量數(shù)據(jù),得出中午旗桿的影子最短,早上、下午旗桿的影子最長;影子朝向從西逐漸往東旋轉的結論。這種實踐方式,將枯燥的理論教學轉變?yōu)橛腥さ膶嵺`教學,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另外,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教師習慣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找到結果,通常會采用教授實踐方式來驗證最終的科學結果。學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進行實踐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理。這種教學方式固然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是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先拋出教學結果,然后鼓勵學生針對教學結果嘗試實踐,運用所學知識找尋實踐方法,讓學生通過不斷地嘗試感受科學知識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教師只需要從旁提供一些引導和輔助即可,這樣可以保持科學知識的神秘感,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進入探究狀態(tài),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把握學生的實踐過程和狀態(tài),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利用所學知識完成實踐過程,同時保證學生思考方向的正確性,以有效利用實踐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對科學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本內容和課堂實驗,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讓學生走出課堂,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科學給人們衣食住行帶來的種種改變。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將科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最后寫出調研報告。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能讓學生主動感受生活,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假期開展“調查家鄉(xiāng)的種植業(yè)”活動,讓學生感受科技進步給農業(yè)生產帶來的種種便利。通過實地調查,學生發(fā)現(xiàn)當前種植農作物已經由原來的人工種植轉變成機械化種植;灌溉也從大水漫灌逐漸向噴灌方向發(fā)展;農作物的收獲方式也從人工收獲轉變成機械化收獲、采摘。通過這種調研活動,學生走出課堂,在實地調查中增強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相比于其他學科,小學科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學條件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使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能高效進行。當然,僅憑教師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