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婷(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我們班的小Q(化名)是老師和同學眼里的“怪男孩”,他的行為總是匪夷所思。
中午吃飯的時候小Q只打兩口米飯,幫他打飯的同學對他說:“小Q,你吃得太少了,既不盛任何蔬菜,也不吃肉,這是不行的!”小Q聽了同學的話頭也不抬地徑直走向自己的座位。我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你這樣減肥是不行的,只吃白米飯怎么能有營養(yǎng)呢?你還在長身體,可以多運動去減少體重?!蔽易哉J為苦口婆心地勸導他應該能明白我的好意,并且會欣然接受,沒想到他當著全班的面撕心裂肺的地喊:“我不餓!我不餓!我不餓!”喊聲傳遍整個教室,我和同學都嚇傻了,不知道小Q怎會有這般反應。我讓他先坐下冷靜冷靜,想想自己的問題。而他更是跑到墻角的位置,用頭去撞墻,還大力地敲打自己的身體。有一次課間操,上操時他不僅不做操,還把自己的眼鏡扔到了地上,號啕大哭。我問他怎么了,他卻什么都不說。以前的小Q一直是溫文爾雅、懂事聽話的乖孩子,而他現(xiàn)在的冷漠、暴躁、不表達、自閉等行為使他和同學格格不入。小Q在“怪小孩”的路上越走越遠。
直到有一次,因為線上學習中我多次點名叫他回答問題,卻得不到任何的回應,我撥通了孩子爸爸的電話,本想給小Q“告狀”,卻在爸爸口中得知小Q的爸爸媽媽原來在他一年級的時候就分開了,媽媽因為擔心孩子接受不了,一直隱瞞孩子這件事情,而且為了讓孩子不改變生活的環(huán)境,媽媽選擇還和爸爸住在一個屋檐下,只是他們之間從來沒有任何正面的交流,哪怕是孩子的事情。就在前不久爸爸找了一個合適的機會把分開的事情告訴了小Q。
聽完爸爸的話,我心里五味雜陳。我理解作為父母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想護孩子周全,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的良苦用心;我也理解了小Q突如其來變化的原因;我同情小Q在不太會表達的年紀就要承受這一切;我也為小Q的懂事而心疼他。家庭的冷漠和壓抑深深吞噬著他,不安和難過的情緒沒有辦法得到宣泄,所以慢慢地變成了我們嘴里的“怪男孩”,不去表達,不去解釋,不主動接觸別人,也不愿別人去靠近他,甚至很多事情采取極端的方式去處理。
第二天我聯(lián)系了孩子的父母,首先向他們表示感謝,能把這件事情開誠布公地說清楚,讓我們共同找到孩子變化的原因。只有找到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我們才能形成合力去幫助孩子走出陰霾。爸爸和媽媽商量后決定讓孩子換個環(huán)境,和媽媽搬到新家,媽媽陪伴孩子;而周末由爸爸帶孩子去親近自然,參加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慢慢引導小Q結(jié)交朋友。雖然爸爸和媽媽分開了,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并沒有減少。
接著我給小Q安排了一個新同桌小杜,他是一個穩(wěn)重但開朗的男孩子,和小Q有著同樣愛好。我私下拜托小杜多與小Q交流,就從小Q最喜歡的書入手。起初小Q并不想理睬他的新同桌,但當他看到同桌總是拿著他最愛看的書閱讀時,他開始對同桌有了好奇心,會偷偷撇向同桌,同桌見狀便開始與小Q熱情交談,從書的作者到書的內(nèi)容……他們兩個慢慢地一起閱讀,互相交換書籍,一起完成書簽的制作,原來在小Q擅長的領域他也能侃侃而談。我第一次看見他與同學相處時露出的笑容。
然后我安排他成為班級的圖書管理員,負責同學們借書、還書的工作。起初他還有些拘謹,但當他看到同學們的配合和友善的時候他逐漸放下了防備,我把他認真工作整理書籍的照片拍下來,貼在了班級榮譽榜中進行展示,他別提有多高興了!他在集體中找到了參與感和成就感,獲得了情感的滋養(yǎng),同時他的管理能力和責任感也在提升。
半年后小Q已經(jīng)不再是“怪男孩”,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改變,良好的家校溝通和家校雙方的努力還給了小Q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