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鵬
凜冬已至,在沒有現(xiàn)代暖氣和空調的中國古代,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度過漫漫寒冬呢?
距今4600 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遺址的先民們會在房屋中心挖出一個小坑,四周壘上磚石,中間用以做飯、取暖,這就是最早的火塘?;鹛量緹岬孛?,使房間和人體逐漸暖和,可視為最早的地暖原型。
魏晉時期,東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記載。清朝定都北京后,將白山黑水間的“火炕取暖”發(fā)展為紫禁城的“火地取暖”。工匠在宮殿下面鋪設地下火道,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燒炭,使熱氣通過火道傳導到殿內地面,不但散熱面積大,熱量均勻,實現(xiàn)地暖的功能,而且沒有煙灰和粉塵污染。
寒冷冬日,讓人最難下決心之事莫過于洗澡。但在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咸陽宮殿中,秦王洗澡卻可以隨時安排。1974 年,考古學家在秦都咸陽挖掘了戰(zhàn)國時期的一號宮殿建筑遺址。在浴室里,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壁爐。
秦宮壁爐寬1.2 米,縱深1.1米,高1.02 米。爐身用土坯砌造,爐膛為覆甕型。這種造型可以讓熱氣在爐膛內充分回旋,也便于爐煙迅速排出。爐口前有灰坑,爐左側則有存放木炭的炭槽,這一設計可以有效延長木炭燃燒時間,使室內長時間保持較高溫度。
古代皇后寢宮一般就叫椒房殿。據(jù)《漢宮儀》,“皇后稱椒房,以椒涂室,主溫暖除惡氣也”。將花椒及其花瓣搗碎,研磨成粉末,摻在泥中作為涂料涂在屋內墻壁上?;ń沸詼?,用其涂墻,“取其溫而芳也”(顏師古批注《漢書》之語),可以讓室內不僅溫暖如春,而且芳香四溢。
當然,花椒涂料只能起到基本保暖作用,要在視覺和心理上更加溫暖,人們還會在房間地面鋪上毛毯,在墻上加掛壁毯,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以最大限度地鎖住室溫。這就是椒房殿的升級版——西漢未央宮的溫室殿。
據(jù)《西京雜記》,西漢人丁緩發(fā)明取暖用的球形小爐,因“可置之被褥中”,人稱“被中香爐”或“臥褥香爐”。
香爐的結構設計類似今天飛機、輪船上使用的陀螺平衡儀,其球形外殼和中心的半球形爐體之間有內外兩層同心圓環(huán)。爐體在徑向兩端備有一根短軸連接,支撐在內環(huán)的兩個徑向孔內,使得爐體能自由轉動。
通過這一設計,內環(huán)能支撐在外環(huán)上,外環(huán)可以支撐在外殼的內壁上。爐體、內環(huán)、外環(huán)和外殼內壁的支撐短軸依次互相垂直,加上爐體本身的重力作用,可以使得香爐無論如何翻轉,“爐體常平”,爐口總能保持水平狀態(tài),爐體內的火炭斷不會傾覆外泄而帶來皮膚燙傷或引燃被褥的危險。
若是將“被中香爐”加上外罩和小提手,便成了《瑯琊榜》中梅長蘇和《甄嬛傳》中小主們握在手中取暖的手爐。
手爐和“被中香爐”差不多同時出現(xiàn),又稱袖爐、捧爐,一般是巴掌大小的銅制爐體,有圓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在爐體中放入一小條火炭或者炭火余燼,蓋上有鏤空花紋的爐蓋,熱氣就會從爐蓋的鏤空孔洞中溢出。此香爐不僅可以取暖,還可以用來熏香,因此又稱“香薰球”“薰球”。
無論是帝王標配的地暖、壁爐、椒房殿,還是文人雅士的“被中香爐”、手爐,都不是平民人家能夠消受的。在棉花尚未大規(guī)模種植、消費的唐宋時期,百姓御寒取暖只能另辟蹊徑,那就是穿紙衣、蓋紙被。
現(xiàn)代又輕又脆的紙肯定不能用來做衣服、縫被子,但唐宋時期的紙張多是以樹皮為原料的皮紙。尤其是楮樹皮紙,拉力強,耐折耐磨,堅韌敦厚,在控制好厚度和打漿度的基礎上,是制作紙衣、紙被的上等材料。古人將楮書皮蒸煮后,加入胡桃和乳香增加其柔韌性,壓實加工做成厚紙,在里面納進麻絮等,便可根據(jù)需要裁剪成紙衣、紙襖、紙被等御寒衣物。
宋代造紙業(yè)發(fā)達,官府經常在天寒時節(jié)給流落街頭的乞丐發(fā)放紙衣、紙被。一些文人也喜歡紙衣、紙被綿軟白凈的特點,以穿紙衣、蓋紙被為時尚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