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梅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shù)發(fā)軔于新石器時代,歷經(jīng)商周、兩漢、唐宋等幾個發(fā)展高峰期,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明清玉器沿襲唐宋以來世俗化、生活化的風(fēng)格并加以發(fā)揚,日用器增多,且受民間藝術(shù)和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雕刻題材更為廣泛,特別是吉祥圖案大為流行,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托著當(dāng)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望與追求。值此歲末年終之際,特甄選青島市博物館收藏明清吉祥玉器精品,通過解讀玉器上豐富多彩的吉祥圖案和文化意蘊,向讀者獻上美好的祝福。
與天象、時令等有關(guān)的吉祥圖案
明清玉器中還有不少與天象、時令等有關(guān)的吉祥圖案,常見的有六合同春、五谷豐登、太平有象、三陽開泰等。
清青玉三羊開泰
清青玉三羊開泰,長9.5厘米、寬5.5厘米、高6厘米。圓雕三只羊及祥云紋,大羊臥伏于地,回首后望;兩只小羊緊依其后,作蹲立狀,前肢置于大羊背上,昂首呼應(yīng)。三羊體態(tài)圓潤,形態(tài)生動。祥云以浮雕技法雕刻,層疊縹緲,富立體感。因“羊”與“陽”諧音,三羊造型意取“三陽開泰”?!端问贰分酒摺そB興》載:“三陽交泰,日新惟良?!毕笳鞫ゴ簛?、陰消陽長、萬象更新,常用于新年伊始,稱頌歲首,以祝諸事順?biāo)?、興旺發(fā)達。
“福祿壽喜”圖案
“福祿壽喜”是明清時期民間最為普遍和喜尚的題材之一,通常以葫蘆、蝙蝠、壽星及各種瑞草、祥云、瓜果等圖案的巧妙組合表達“福祿壽喜”的吉祥含義。
清乾隆白玉葫蘆片
清乾隆白玉葫蘆片,長20.8厘米、寬13.6厘米、厚0.6厘米。此葫蘆片為一對,圖示為其中之一,造型大同小異。呈扁平葫蘆形,正面浮雕葫蘆、枝葉紋,一件雕有四個葫蘆,另一件為三個葫蘆,束腰兩邊各透雕一只蝙蝠,背面中部篆書“大吉”二字,周圍飾有祥云,寓意“子孫萬代、福祿綿長”。在中國文化中,葫蘆諧音“福祿”,又是道家仙人手中的法寶,因此被古人視為求吉護身、辟邪祛祟的吉祥物。而且葫蘆藤蔓綿延,結(jié)子繁盛,因此又有“瓜瓞綿綿、子孫萬代”的寓意。其造型常被引用到玉雕及其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在明清時期達到高潮。
事業(yè)騰達類圖案
明清文人通過科舉考試晉升仕途,因此喜報三元、五子登科、鯉魚化龍等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題材。
明白玉魚龍紋墜
明白玉魚龍紋墜,長5.2厘米、高6厘米、厚0.7厘米。兩面紋飾相同,透雕鯉魚和龍紋。鯉魚作騰躍狀,魚鰭、魚鱗、魚尾均用陰刻線刻畫,工藝精細,龍身蜿蜒盤曲與魚相連,富有動感。魚龍紋,又稱“魚龍化身”或“魚龍變化”,為明清工藝品常用裝飾紋樣之一,喻魚躍龍門或魚化龍形,人們常借以寄托金榜題名、飛黃騰達的美好愿望。
夫妻和睦的吉祥圖案
夫妻和睦為家庭美好之根本,也是世人之普遍愿望。明清玉器中此類吉祥圖案亦不乏其數(shù),如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并蒂同心等,不一而足。
明白玉龍鳳紋佩
明白玉龍鳳紋佩,寬4.3厘米、厚0.6厘米、高7.5厘米。以鏤空技法雙面雕刻龍鳳圖案,龍身彎曲盤旋,口銜靈芝,身上陰刻蟠虺紋;鳳喙部與龍紋相連,鳳眼、冠與翅膀、尾羽雕刻清晰。整器雕琢姿態(tài)優(yōu)美,生動傳神。古人認為龍能祛邪降福,而鳳是一種象征祥瑞之鳥。玉器裝飾龍鳳紋樣歷史久遠,明清龍鳳紋樣豐富而巧妙,寓“幸福美滿”“吉祥福瑞”之意。
清白玉和合二仙佩
清白玉和合二仙佩,直徑7厘米、厚0.4厘米。雙面透雕和合二仙,一個手持荷花,一個手捧圓盒,眉開目笑。周圍刻纏枝蓮花、喜鵲和祥云。和合二仙,即唐貞觀年間臺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在傳統(tǒng)造型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手持一荷,以諧“和”“合”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賜封寒山為“和圣”,拾得為“合圣”,使和合二仙信仰正式為官府接受。民間舉辦婚禮或在家中常陳列“和合”雕塑或懸掛和合二仙圖,以象征夫妻、家庭和諧美滿。
古代玉器中的吉祥圖案和文化,凝聚了人們的生活感悟和美好追求。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工藝的傳承演變及不斷的文化交融,呈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綻放著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