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利
在散文《精神的三間小屋》中,作者畢淑敏認為,我們有必要擁有精神的三間小屋:第一間用于盛放愛與恨,愛要比恨多,讓小屋光明而溫暖;第二間用于盛放事業(yè),要堅固且優(yōu)雅;第三間用于安放自身,要有主見。其實,教師的教學生涯何嘗不需要三間小屋呢?
第一間小屋,盛放教學閱讀。閱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需要一間小屋盛放要看的書和學習資料,并定期對其進行梳理、整理,將它們按照類別或需求擺放。不僅要看書,還要認真做筆記,寫著寫著突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小屋中有濃濃的墨香。
第二間小屋,盛放教學作品。作為教師,一輩子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作品,并為自己的作品準備一間小屋?我們將這間小屋灑掃以待?;蛟S看著這空蕩蕩的小屋,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看似勤勤懇懇卻一直碌碌無為。于是鞭策自己,為這間小屋找到與之相配的陳設(shè)。比如,把各級公開課當作桌椅,擺放在這間小屋里;以省市刊物發(fā)表的作品為掛件,點綴寂寞的墻面;以三年一個的課題為書柜,擺放在小屋的一個角落;以一套教改案例為燈組,照亮小屋的四壁;以一個可以推廣的教學理念為穹頂,提升小屋的高度……每年都為教學作品的小屋擺放上一件物品,年復一年,小屋或許也會蔚然可觀。
第三間小屋,邀請教學朋友?!叭诵校赜形?guī)熝伞?。為朋友準備一間小屋,春天邀請朋友來賞花,夏天邀請朋友來納涼,秋天邀請朋友來小酌,冬天邀請朋友圍爐夜話。在教學的路上,有名師指引,有前輩提攜,有同伴互助,是一大幸事。因此,我們要準備這樣一間小屋,向前輩“取經(jīng)”,向同伴學習,共話專業(y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