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明
杏,又稱杏子,是中國著名的觀賞樹木,公元前數(shù)百年前就已問世的《管子》中有所記載,說明杏在我國至少已有兩三千年的栽培歷史。農諺云:“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古人認為,天地間的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jié)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南朝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說“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即是說,二十四花信風中,雨水過后的第二候,就是杏花的時令。因此,杏花是古人詩詞中的寵兒。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用白描的筆法來這樣描繪春天:蒙蒙的春雨剛剛停歇,就有清脆的鳥啼在林間響起,而初生的那輪紅日則掩映在屋頭那片燦若云霞的杏花背后——這是一幅和諧靜謐的春日圖畫,又何嘗不是詩人恬淡而富有情趣的內心折射?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边@首寇準的《柳》,杏花卻在字句中芬芳、閃光。宦海沉浮的寇準,依然有一顆熱愛生活、感悟美好的心靈……寇準的很多詩作中,都有杏花的影子,如他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奇妙一個現(xiàn)象:寇準所見之杏花,無不與流水、綠柳相間。這兩首詩,讓我們洞悉了古人對于杏花栽種的審美情趣:古人喜歡把杏花和垂柳混栽,便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圖畫:柳葉吐綠,杏花粉白,白襯得綠更水靈,綠襯得白更無瑕。
生長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樹,姿態(tài)蒼勁,冠大枝垂,如果孤植于水池邊,那水中的倒影,古色古香,更顯得趣味無窮和富有詩意。唐代詩人鄭谷在詩作中說杏花“不學梅欺雪,輕紅照碧池”。在鄭谷心中,梅花孤傲而又清高,而杏花是溫婉的、謙遜的,恬靜無爭便是杏花的品性。
杏花有變色的特點,含苞待放時,花蕾呈現(xiàn)艷紅色;蓓蕾初開時候,則呈輕紅色;待到花朵全開,花瓣則白如雪片。“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在宋代詩人楊萬里心中,杏花的這個特點是造物主的杰作。無獨有偶,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也把杏花飄落比作紛飛的白雪,“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痹娙擞X得,順水流去的杏花,比起那些與塵土混合、踐踏成泥的杏花,落得個清潔自在,是何等的幸運??!在王文公的筆下,杏花除了妖嬈之外,還多了一絲脫俗的氣節(jié),盡顯高潔的品性。
在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眼中,還格外喜歡唐代詩人羅隱的《杏花》:“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半開半落閑園里,何異榮枯世上人?!边@里的杏花,就著和煦的春風盛開,“頂替”了冬天的梅花,一開一落之間,也道出了自然的規(guī)律——要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層面的不同特點,循循善誘地提高受眾的思想道德水平。
如今,我們看到的杏花,多呈白色、粉紅色,而相傳在中國古時候,杏花還有梅紅色、紅色等?!段骶╇s記》中記敘道:“東海都尉于臺,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倍妒霎愑洝芬粫幸舱劦?,天臺山有五色的杏花,花有六瓣,人稱仙人杏,核內雙仁??啥鴱默F(xiàn)代植物學角度看,杏屬薔薇科,是五瓣花,古書中的六瓣杏花大約只是美麗的傳說了。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宋代僧人釋志南的《絕句》,也是他僅存世上的唯一一首作品,卻膾炙人口了千百年。古木蔥郁,溪水潺潺,詩僧手執(zhí)虬曲的杖藜,駕乘輕巧的篷船,隨流水穿過小橋;岸上杏花林立,細雨微如煙霧,帶來一股股杏花香甜的氣息,而迎面吹拂的風兒,吹動了詩人的衣袂,卻沒有絲毫的冷意。這清麗的景色,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沒有人為的成分,正如禪的奧秘,有形無形,是自然的存在。
而杏花,還被人們戲謔上了一抹緋色,緣起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一首《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痹娙藷o意間走到一處園子,柴扉緊鎖,滿園春光無法親近。詩人上前叩門,許是主人不在,許是主人愛惜院中青苔,詩人敲了半天門,也無人應答。詩人獨自在墻外徘徊,猛一抬頭,卻發(fā)現(xiàn)了一枝美麗的杏花,在墻頭妖嬈地開放。詩人雖然不能進到園中,觀賞到更多美麗的景色,卻也感念這枝杏花,讓他體味到了盎然的春意……
杏木成林,蔚為雅致。杏林還是中醫(yī)學界的代稱,來歷和三國時期閩籍名醫(yī)董奉董奉有關。據(jù)《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此間的“君”指的就董奉,字君異,侯官(現(xiàn)今福建閩縣)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 建安三神醫(yī)”。
董奉從少年時期開始,除了學習古籍經(jīng)典之外,還發(fā)奮鉆研岐黃之術,成為一名醫(yī)術高超的醫(yī)者。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索要報酬,但對治愈的病人有個要求,重病的人一旦被他治愈,需要種植五棵杏樹;一般的病人,則需要種植一棵杏樹。如此這般,十幾年過去,杏樹達到了十多萬株。董奉在杏林中建有茅屋,他對人們說,誰若買杏,只需裝一盆米倒入他的米倉,便可摘一盆杏子回去。董奉換來的米,多數(shù)用來救濟貧苦的百姓?,F(xiàn)如今,“杏林”已成為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y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yī)著以“杏林醫(yī)案”為藏,醫(yī)技以“杏林圣手”為贊,醫(y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yī)道以“杏林養(yǎng)生”為崇……
縱然千言萬語,仍道不盡杏子之美、杏花之韻。春天到的時節(jié),讓我們穿過阡陌,渡過柳蔭,徜徉在杏花叢中,去追尋杏花煙雨中詩意瓏璁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