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博物館是征集、研究、典藏、展示文物和對外交流的場所,依據(jù)館內(nèi)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zhì)和特點,結合經(jīng)費來源和服務對象,可劃分四大類:歷史類、藝術類、科技類和綜合類。山西博物院館藏文物種類豐富,是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是11個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山西省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在促進人們文化學習、身心娛樂、文明傳承、教育發(fā)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山西博物院正在抓住各類契機融入社會,積極由典藏型向參與型轉(zhuǎn)變,其中教育是其不容錯過的重要發(fā)展領域。公眾服務部作為組織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動、踐行博物院教育職能、傳播博物院文化的主要部門,陸續(xù)開展各類教育宣傳活動,積極實踐博物院公共教育價值。而相對于如火如荼的青少年教育,目前全國博物館學齡初期兒童教育尚處于發(fā)展初期,理論基礎薄弱,實踐經(jīng)驗不足①。把握學齡初期兒童的博物需求是爭取博物館“明天觀眾”,積極謀求山西博物院教育長足發(fā)展,提高山西博物院教育服務質(zhì)量的重要策略。
學齡初期兒童作為博物館的受眾之一,是指6、7周歲至12、13周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其心理認知發(fā)展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學習與游戲已逐漸完全分開,這是學齡初期的一個顯著標志。他們開始從事正規(guī)而有系統(tǒng)的學習,從以游戲為主導的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導的校園生活。這意味著學齡初期兒童教學活動范圍較學齡前期有較大拓展,不必局限于盡可能地選擇兒童感興趣的學習內(nèi)容和主題,實施理論知識和游戲活動的配套方式更易于促動學齡初期兒童完成必要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其二,隨著學齡初期兒童掌握詞匯、表達能力、智力和想象力的不斷提升,相應的意志活動已經(jīng)形成,情感體驗更為豐富。②基于以上兩點,不斷提高的學習、生活上的要求,促成學齡初期兒童心理上突飛猛進地發(fā)展,這體現(xiàn)出:更高的學習與要求,促使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而心理發(fā)展的結果,又保證了較高的學習與要求的完成。這提示學齡初期兒童博物館教育應將歷史科普宣傳和文化活動參與有機結合,以充分調(diào)動學校、家庭的文化促動積極性,開發(fā)兒童求真務實的探究意志,全面提升兒童的博物意識。
基于他們的心理特征,山西博物院已初步開展了與之相宜的系列文化教育活動,開創(chuàng)了系列品牌活動,走進校園、貼近兒童學習生活,在營造繼承與發(fā)揚晉魂文化氛圍、啟發(fā)學齡初期兒童博物意識、塑造生動文博山西形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山西博物院參與學齡初期兒童教育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豐富學齡初期兒童學習生活社會體驗。山西博物院以館藏文物為元素,在把握學齡初期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整體特點的基礎上,策劃各種生動形象的體驗活動,如皮影表演、動手體驗活動“博物館里過中秋”、剪紙活動“妙剪龍盤傳新意”和“兒童小劇場”等,不斷引導學齡初期兒童系統(tǒng)全面地認識館藏文物,促使其形成集合型的多維感受和多種表達,幫助提升兒童的博物意識,豐富學齡初期兒童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鑒于學齡初期兒童好奇心較強,自主學習意志力逐步提升,探索興趣個性化較為明顯,生動形象的博物館文體學習活動寓教于樂,有利于將學齡初期兒童理論版“十萬個為什么”轉(zhuǎn)化為認知社會的實踐活動,豐富學齡初期兒童文化活動體驗。
②培養(yǎng)學齡初期兒童求真務實的探究意識。歷史學科知識由遠及近的時序特點與學生學習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認知規(guī)律存在矛盾③。鑒于此,我國一般由初中開始系統(tǒng)普及歷史文化課,小學階段基本未涉及歷史相關教育,學齡初期兒童在認知事物上通常處于“知其然”的現(xiàn)象層面,而對于事物發(fā)展至今的層次脈絡“知其所以然”的縱深方面較多依賴于想象力,比較缺乏全面了解、準確辨析事物的客觀環(huán)境支持。而館藏文物則提供了大量關聯(lián)古今自然、人文演進的實物形態(tài),有助于彌補學齡初期兒童的感知覺空缺,建立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通路,推動知識結構越來越完整。同時,博物館教育以文明發(fā)展脈絡及實物驗證引導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探索,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兒童的觀察和反思能力,增強辨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和敏感性,進一步激發(fā)兒童科學求真的探究意識,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建立自我控制感,形成健全的人格認知④。
③彰顯“文博山西,承揚晉魂”文化特色。山西博物院凝聚著三晉大地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精華,它使三晉人民豐富的文明成果以實物的形式呈現(xiàn),是兒童利用實物學習的最佳場所。盡管學齡初期兒童對較為生疏晦澀的史學概念、錯綜復雜的文化脈絡感知力不強,但其心理認知已顯著提升,具備一定的知識學習意念和文化思考能力。因此,以通俗化、趣味化、簡潔化的文物知識宣講來啟蒙學齡初期兒童的博物意識和新史學觀,有利于人類文明逐步根植于學齡初期兒童內(nèi)心,從而為博物館爭取“明天觀眾”,為文化承揚凝聚堅實的群眾力量。山西博物院憑借其龐大的實物教育資源,以早期學習、親子互動為契機,通過館藏知識介紹及觀察、觸摸、手繪文物等活動,將悠久的三晉文化精魂潛移默化地嵌入兒童感知覺體系,以實現(xiàn)其文化傳承的功能。
④融入“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目前,國內(nèi)博物館已成為未成年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平臺,在針對未成年人社會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⑤。然而絕大多數(shù)博物館尚未對未成年人與兒童進行區(qū)別關注,同時國內(nèi)關于博物館兒童教育理論與保護機制的研究尚在初級階段,缺乏較為成熟的參考經(jīng)驗。作為未成年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在面對歷史類博物館部分陳列展品時出現(xiàn)普遍的、明顯的畏懼心理。這意味著博物館社會教育環(huán)境在引導兒童認知世界、了解人類社會時,雖彌補了學校教育環(huán)境相對簡單理想化、社會教育活動不足等方面的欠缺,但仍普遍存在與兒童身心發(fā)展、認知水平不相宜的因素,如部分展館設計黑暗壓抑的視覺效果,會給兒童帶來較大的情緒感染和心理刺激。當然,兒童博物館專門針對兒童的館藏陳列能夠較好規(guī)避諸如此類的問題,但目前國內(nèi)較少,與其類比,綜合性博物館服務于兒童早期學習過程中,同樣有助于傳遞權威“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山西博物院在教育活動中與老師、家長積極配合,從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出發(fā),為兒童選擇相宜的文化展覽活動,主張事先介紹活動主題和意義,充分調(diào)動學校和家長的兒童培養(yǎng)積極性和社會教育意識,深入“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
為進一步服務學齡初期兒童教育,積極助力學齡初期兒童博物館教育揚帆起航,山西博物院任重道遠,需結合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特征和權威實驗教學理念積極踐行兒童文博“廣博性、開放性、非強制性”原則,從“篩出點”“連成線”“推尚書”“結伴行”“講中游”“戲成學”六方面砥礪前行。
①“篩出點”。山西博物院承接提升學齡初期兒童博物意識的關鍵在于建立學校和博物館之間的有效銜接,首先是基于館藏文物的“篩出點”,分三點:
其一,“篩展館”。博物在于“博”而不在于“泛”,博物館具備一定教育理論、生活經(jīng)驗,成人群體在自由觀展時,尚且可能因文化底蘊不夠、基本史學素養(yǎng)欠缺而使觀展流于形式,感到囫圇吞棗。學齡初期兒童在面對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時,更可能因“不明所以”而走馬觀花,產(chǎn)生“泛興味索然”的第一直觀印象,長此以往,博物館對于兒童的吸引力不增反降。因此,“篩展館”的目的在于基于學齡初期兒童的認知層次“去粗取精”,進而更有效地發(fā)揮博物館公共教育功能。鑒于學齡初期兒童心智發(fā)展尚不成熟,應在常規(guī)策劃展覽時突出陳列主題活潑、色彩明麗、貼切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動,如“小小設計師”“一花一世界”等臨時展覽活動,或者如“魅力古建”這樣與展廳實物相結合的基本陳列活動。而諸如山西戲曲發(fā)展這樣相對枯燥的展廳則可結合節(jié)日組織主題活動——展演皮影戲《火燒綿山》,將節(jié)日文化氛圍巧妙融入其中,提前進行歷史引導,加深兒童民族文化感知力。
其二,“篩物點”。鑒于學齡初期兒童普遍對形象具體、色彩豐富、生動立體的事物興趣濃厚,如果能夠近距離觀察觸摸,更有助于提高兒童的整體感知覺,啟發(fā)他們的思考想象力。因此,可將部分館藏文物拍攝為手繪短片動畫,通過社會調(diào)查收集兒童喜歡的館藏文物信息,制作文物復制品和文創(chuàng)玩具,以便兒童觀察模型,滿足兒童博物需求。此外,博物館服務于兒童教育應遵循開放性原則,這是兒童博物館區(qū)別于一般博物館的根本特點⑥。這意味著博物館參與兒童早期教育中,不應只單方面向兒童提供館藏文物,也可以向兒童募集物品,通常館藏文物比較久遠,而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可能留存著近代或含有古跡的生活實物,可以將其分享給其他同學觀察學習,有助于拉近博物館文物與兒童的“生活文物”,調(diào)動兒童參與博物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兒童保護文物的意識,同時也彰顯著著名兒童博物館TCMI(美國最棒的兒童博物館——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共建共享”的創(chuàng)館理念和親民路線。
其三,“篩識點”。鑒于學齡初期兒童初步具備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學習能力,產(chǎn)生相應的意志活動,因此可將篩出的館藏文物圖片匯集成有知識回顧、新概念穿插的活動宣傳手冊,宣傳手冊的內(nèi)容展示不應是文物孤品,應側(cè)重在種屬類別的辨識、屬性用途的啟迪上。
②“連成線”。在篩出點的基礎上,博物館學齡初期兒童教育的目標在于提升兒童審美品位的同時,樹立求真務實的探究意識和精神,重點在于選擇適當?shù)姆绞骄牟哒?,在遵循基本的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兒童科學認知規(guī)律基礎上,將篩選的展館、展品集點成線,從而有目的地向?qū)W齡兒童精心呈現(xiàn)館藏文物,關聯(lián)好展館、展品概念之間的銜接,以呈現(xiàn)更系統(tǒng)的學習層次。
其一,時空線。山西博物館舉辦了“時光飛船”等校園常規(guī)策展活動,帶領兒童由遠及近地系統(tǒng)了解不同時代三晉歷史演進,由淺入深地整體感知地域文明脈絡。
其二,邏輯線。邏輯線主要依托類似紀傳體的史學脈絡,以歷史人物傳記為切入點,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探秘趣聞軼事因果邏輯,重現(xiàn)歷史事件發(fā)展歷程。在邏輯線中博物館老師擔任輔助角色,主要是為學齡兒童提供博物線索,引導兒童親身模擬,充分調(diào)動兒童思考能動性,在兒童想象力與史實偏差較大時,補充歷史線索幫助修正,以此提高兒童整體認知歷史的科學探究意識。
其三,興趣線。興趣線主要建立在兒童的博物興趣和動手能力上。為提高兒童博物中的觀察反思能力,根據(jù)學齡初期兒童興趣篩選出館藏文物,先教給兒童一些文物概念。如通過“你身邊的博物館”等活動向兒童科普青銅器、玉器、瓷器等概念后,引導兒童列舉日常接觸的物體屬于哪些類別,同時指導兒童明白大群體概念包含很多小群體,許多小群體集合成大群體,如瓷器—餐具—碗。接著,提醒兒童在參展中觀察留意各種瓷器模型的構造、顏色、形狀,引導兒童對觀察的瓷器進行思考,包括它們可能的用途、屬性、價值,并鼓勵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展品繪畫、捏制橡皮泥模具。兒童由被動參展變?yōu)橹鲃铀伎?,而這一系列活動,都從兒童的興趣出發(fā),將會發(fā)展出廣泛深入地探討問題的傾向和能力,這正是博物館學齡初期兒童教育最根本的任務。
③“推尚書”。意指推送并注重引薦好的童書供博物館學齡初期兒童閱讀,以更好地服務兒童博物館教育活動。鑒于學齡初期兒童掌握詞匯、表達能力、智力和想象力在不斷提升,已逐步開展系統(tǒng)正規(guī)的教育活動,具備初步的學習意志,博物館推送并引薦兒童類圖書既符合兒童博物學習目標要求,又可進一步幫助兒童發(fā)展語言、豐富詞匯、認知世界,體現(xiàn)了心理發(fā)展與學習進步的相輔相成。同時,書本因其重復可利用性,可以幫助兒童預習館藏文物,較早進入學習狀態(tài),展后溫故,加深博物館學習印象。學齡初期兒童讀本應遵從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參考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為不同學段兒童量身打造適宜讀本,形成層次多樣、種類豐富,兼具趣味、形象、通俗特點的卡通繪本、攝影集、故事會等宣傳讀物。山西博物院編寫的“文博系列”《你好啊,故宮·人物篇》,廣受小讀者好評,很快成為超級暢銷書。
④“結伴行”。學齡初期兒童通常在老師或家長陪同下參觀博物館,更多情況下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此時是親子文化互動的關鍵階段,也是彰顯父母文化底蘊、實現(xiàn)價值觀傳導的最佳時期。因此,老師或家長應提前關注策展主題,補充相關文化知識學習,甚至針對兒童的隨機提問,可以臨時現(xiàn)場求助工作人員或博物館老師,共同學習成長,幫助兒童完成啟蒙階段的社會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山西博物院通過展覽活動促進親子文化互動。
⑤“講中游”。正如日本幼教之父倉橋物三所說:“……在游戲之前,教師都必須把幼兒的興趣誘向那些潛在的準備工作上去,把引導幼兒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作為工作的重點。”⑦博物館游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對館藏文物的生動講解,博物館的常規(guī)解說詞針對的是青少年或成人群體,不適用于兒童。山西博物院除了組建博物館教師分享團外,還積極開發(fā)了“博物館小課堂”“小小講解員”項目?!靶⌒≈v解員”活動已連續(xù)舉辦10余年,目前活動已形成了菜單式、梯隊式結構,經(jīng)歷了嘗試、探索階段,正逐步走向成熟,由暑期核心活動所衍生的系列多樣化博物館體驗,不斷滿足兒童多層次的社會性成長需求,全面助力兒童博物意識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鍛煉⑧。對于山西博物館學齡初期兒童來說,小講解員更易于拉近他們的感情和心理距離,收到較好的文化互動效果。此外,博物館老師宣講中,針對學齡初期兒童的解說詞設計應簡短易懂、深入淺出。需要注意的是,通過解說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文博參觀路線中呈現(xiàn)的晉魂文化特色,應在把握學齡初期兒童整體心理特征和游覽線路主要文化情感色彩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以通俗易懂、適度幽默、較強親和力的方式將解說故事娓娓道來,并通過恰當?shù)仡惐燃ぐl(fā)更多兒童參與晉魂文化學習互動。
⑥“戲成學”。游戲活動可以輔助兒童更好完成學習目標和要求,特別是對心理發(fā)展尚處于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而言。因此,游戲的設置應該符合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以興趣為指導,另一方面要營造快樂、輕松的氛圍⑨。山西博物院開發(fā)了“初識晉魂——晉享巡游棋之縱覽山”游戲棋、青銅器投擲巡游等,有助于兒童在游戲中身心放松,開發(fā)智力。游戲環(huán)節(jié)應遵循博物館學習開放性的原則,博物館老師更多是游戲活動的旁觀者,通過觀察兒童的博物表現(xiàn),理解兒童的博物動機和所需幫助,應倡導積極犯錯,及時糾正,允許兒童在游戲失敗中健康成長,而不是直接進行指導干預,并在游戲結束后為兒童總結分析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原因,真正幫助兒童學習成長。例如,山西博物院舉辦了“石膏翻?!苯逃椖?,通過兼具知識性解說與動手性操作的活動,引發(fā)兒童對青銅器的興趣、觀察和思考,逐步培養(yǎng)其在游戲中自主學習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學齡初期兒童教育方面,山西博物院將在總結自身成長經(jīng)驗,汲取其他省市文博館有效發(fā)展策略的基礎上,不斷嘗試,默默耕耘。相信春華秋實,在不久的將來,“生動文博”的山西形象會在山西博物院“明天觀眾”心中生根發(fā)芽,山西博物院學齡初期兒童教育能夠謀求長足發(fā)展。
注釋
①衛(wèi)瀟洋.簡析當代博物館教育及發(fā)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0):165-167.
②育兒網(wǎng).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征[EB/OL].(2018-12-10)[2022-06-25].http://www.ci123.com/article.php/35496.
③鄒榮華.淺談兒童美術教育中藝術感覺的培養(yǎng)[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2):124-125.
④秦文萍.到博物館玩去吧:淺論博物館的幼兒教育活動策劃[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2):188-189.
⑤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麒,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⑥陳納.“幼兒園博物館”創(chuàng)建與經(jīng)營:來自中美比較的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16(12):61-71.
⑦倉橋物三.幼兒園真諦[M].李季湄,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⑧田璐.山西博物院“小小講解員團隊”將亮相央視[N].山西青年報,2018-11-07(009).
⑨張敬.論國內(nèi)博物館參與幼兒早期學習計劃[J].中國民族博覽,2018(5):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