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是新課改后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無論是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還是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都有著極為必要的作用。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淺談
新課改提出了“三級課程”理論體系,與之應運而生的是綜合實踐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yè)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他們提供參與不同的活動過程的機會,從中感受活動過程的辛勞,學習參與活動的技巧,形成一定的活動能力以及品味成功的快樂,為他們以后更好的從事各類實踐注入興奮因子,激勵他們去發(fā)現(xiàn)新知、去克服困難、去快樂工作。
一、實踐助成長,興趣促活動
首先,以興趣為切入點。綜合性實踐活動地域性強,因為不了解、沒聽說的東西根本談不到“興趣”,所以,學生所能涉及到的周邊地理環(huán)境、風俗人情、產業(yè)結構、文化背景,都決定了我們實施社會實踐活動必須依托本地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當?shù)噩F(xiàn)有的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教育。比如,我們可以借助本地特有的風俗、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獨特的現(xiàn)象,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實踐主題:“天生向?!?-與自然資源相結合;“大地印章墨寶園”--與歷史文化相結合;“雜糧雜豆之鄉(xiāng)”--與本區(qū)特產有關等等。
其次,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興趣點。
通過“話聊”激發(fā)興趣。俗話說“言為心聲”,我們作為教師的要時常關注學生們的聊天內容、生活中不尋常的舉動、一個剛買的物品等等,把這些活化為教學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切入,開啟與之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一次我們班的張銳同學新買了一支鋼筆,對于時下的孩子,用慣了一次性的碳素類筆,對于帶吸管的鋼筆相對而言比較陌生。我讓學生們比較鋼筆與其它筆的不同之處。然后我問他們感覺怎么樣?同學們都說比較新奇,也比較喜歡。于是我讓他們去搜集,看看還有哪些特別的筆,并讓他們說出、寫出或描繪出理想中的“筆”,一周后在全班召開“筆之大觀博覽會”,學生們情緒高昂,活動非常成功。
關于愛國話題,學生們有時不知從何處談起,我就啟發(fā)他們,愛國首先從愛家鄉(xiāng)開始。把我們的家鄉(xiāng)保護好、建設好,就是實實在在的愛國。我引領學生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尋找能夠證明我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變的證據(jù),以此來表明我們國家的飛速發(fā)展與成就。同學們搜集到了很多過去城鄉(xiāng)人民的一些生產生活的用具,諸如搗蒜用石杵、石臼,過去薄鐵鋪用的鐵剪、錘子,老舊的太師椅,還有一些農業(yè)生產的犁耙等工具(由于移動不便,孩子們用手機拍照然后拿來了打印圖片)等等,通過這些食物和照片,一是讓今天的孩子們對逝去的家鄉(xiāng)歲月產生濃厚的“懷舊情結”,了解前輩生活的樣子,同時更主要的是使他們真切感受到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國家繁榮的偉大局面。
對于一些看似高深的問題,我們要鼓勵孩子們勇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給他們以激勵和引導。諸如利用網絡查詢相關資料,向老師、父母或身邊的人請教,親身走訪了解等等,就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例如“你們了解我們家鄉(xiāng)有多少個民族嗎?”“你們想知道家鄉(xiāng)的知名土特產嗎?”“關于家鄉(xiāng)的傳說你知道多少呢?”于是“縣域內民族的構成”“雜糧雜豆報告”“向海的故事”等一批雖顯稚嫩但很完整的各類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資料也就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學生們個品嘗到了探索和收獲的快樂。
二、評價促實踐,實踐助成長
依托興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為了更好地把活動持續(xù)開展下去,我們還要以適宜的評價辦法來促動。其核心要求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我們可以把活動設計成準備、實施、結果三個步驟,恰當?shù)脑u價則要貫穿始終。對于小組的分工、器材的配備、搜集的材料、成果的展示、圖片的匯集、觀點的形成等過程,我們可以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諸如教師評價、學生間的互評、小組間的互評等,在肯定的基礎上也要支出明顯的不足并提出改成措施,切實實現(xiàn)促進學生成長的目的。
在實踐活動中,對于一些個別的小組或個人在信息搜集、整理呈現(xiàn)、成果展示方面的一些不足,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而應該給他們留有充分思考、探索時間,以確保綜合實踐活動的完整性、效益性以及保護好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我就鼓勵他們去網上或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朝鮮族分布的區(qū)域,最終他們明確了:朝鮮族不僅生活在朝鮮人民共和國境內,在我國的東北地區(qū)除了幾個朝鮮自治區(qū)、縣外,很多的縣域都有朝鮮族和其他民族和諧共存。這樣處理,雖然他們用時較長,但卻讓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能憑“想當然”而輕下斷言,調查研究才是掌握真知灼見的鐵律。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三級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起有很多學科所不具備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絕不可以將其視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學科,而應將其視為促進學生成長的發(fā)動機、助力器,并力求將其馬力開足、開全,方為正道。
參考文獻:
[1]劉英艷:淺談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2]劉麗娟: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幾個作用[J]:吉林教育:2011年05期
[3]唐曉勤:關注兒童需求 提升綜合實踐實效[J]:小學教學研究:2011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