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余晴,謝徐勇,張麒麟,梅卉子,杜振歡,余鴻斌(通信作者)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西九江 332000)
腦梗死是危害居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提升,對腦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不斷改善,但后遺癥仍是降低患者生命質量的主要原因[1]。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多伴有神經功能缺損,表現(xiàn)為語言、肢體、吞咽功能障礙等,其中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病率可達50%~73%。受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患者飲食、飲水困難,在進食過程中易出現(xiàn)嗆咳、窒息等不良情況,會增加其肺部感染的風險,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尤為不利[2]。臨床多通過指導患者行吞咽、進食訓練,以盡可能地恢復其吞咽功能,但該方法的起效往往較慢,且患者較難長時間堅持訓練,應用效果有限。吞咽治療儀主要利用一定強度的電流對患者咽部肌肉進行刺激,引起肌肉運動,使其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屬于一種物理療法。本研究旨在探討吞咽治療儀聯(lián)合吞咽功能及進食訓練在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9~77歲,平均(61.03±4.14)歲;病程4~23 d,平均(15.69±2.52)d;洼田飲水試驗結果,Ⅲ級10例,Ⅳ級13例,Ⅴ級7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7~76歲,平均(60.81±4.55)歲;病程6~25 d,平均(16.18±2.39)d;洼田飲水試驗結果,Ⅲ級11例,Ⅳ級13例,Ⅴ級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CT、MRI等檢查確診為腦梗死;經臨床急救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吞咽造影評估結果提示咽腔異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有喉部手術史;神志不清,無法配合護理操作;免疫、血液系統(tǒng)疾病;使用鼻飼管。
對照組采用吞咽功能及進食訓練。(1)吞咽訓練:以患者額面部、唇舌為主要訓練部位,指導患者先伸舌舔上下嘴唇,再用舌頭分別抵住左右嘴角與軟腭,每個循環(huán)為1次,每日練習20次;引導患者行單音節(jié)練習,如從單音節(jié)“a”“o”等,逐漸過渡到詞語、句子、段落,5次/組,2組/d;指導患者低頭,上身前傾,練習發(fā)音時用頜下施壓,用蘸過冰水的棉棒刺激患者的軟腭、舌根、咽壁,然后做空吞咽訓練,5次/組,2組/d。(2)進食訓練:患者取半坐位,頭頸前傾45°,于健側喉部送食,將食物喂至舌根處,確保食物完全咽下后再次喂食;先以流質食物為主,然后再逐漸過渡至濃流質、糊狀、半固體、固體食物,每次進食量為1~4 ml;在喂食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xiàn)咳嗽、硬咽、誤吸等情況,立刻停止喂食,并拍打患者后背幫助其將口中食物排出,休息30 min后再次喂食。吞咽功能及進食訓練均持續(xù)干預30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石家莊渡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DK-802C吞咽治療儀進行干預:先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解釋說明,講解儀器作用原理、使用方法、目的等,取得患者充分配合后開始;消毒儀器電極,并將2個電極片分別置于患者舌骨上、下方,然后再將儀器的另外2個電極片沿頸前正中線等距離放置,垂直排列;設置相關參數(shù),電荷為1 000 Ω,波寬為700 ms,波幅為0~25 mA;使用期間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調整參數(shù),如患者出現(xiàn)不適感,立即停止,待其恢復后重新開始,每次持續(xù)45 min,2次/d,持續(xù)干預30 d。
(1)康復指標:使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功能性經口攝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xiàn)OIS)評估兩組干預前與干預30 d后的吞咽功能與攝食能力;SSA評分為指導患者分3次吞咽5 ml溫水,觀察其是否有喘鳴等情況,從患者飲水有無嗆咳反映、軟腭運動及呼吸等方面評價,分數(shù)范圍17~46分,分值越低表示吞咽功能越佳;FOIS評分范圍為1~7分,1分為無法經口進食,2分為鼻飼依賴很少、進食液體食物或普通食物,3分為鼻飼依賴、持續(xù)進食液體食物與普通食物,4分為可完全經口進食單一黏稠食物,5分為可完全進食多種黏稠食物,6分為完全進食多種黏稠且未經特殊制備的食物,7分為完全經口進食、無任何食物限制,分數(shù)越高表示攝食能力越強。(2)生命質量:使用吞咽障礙特異性生命質量量表(swallowing related quality of life,SWAL-QOL)評估兩組干預前與干預30 d后的生命質量,共44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0~4分,分值越低表示生命質量越好。
干預前,兩組SSA及FOI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0 d后,觀察組SSA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O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指標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FO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0 d后,觀察組FOI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FOIS評分比較(分,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梗死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其主要是因患者咽喉部、臉頰、口唇部肌肉組織協(xié)調性變差,隨意性舌活動變緩慢而誘發(fā)[3]。腦梗死患者并發(fā)吞咽障礙后較難順利進食,使其身體長時間處于脫水或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導致其肺部感染風險增加,并延緩神經功能的恢復,繼而對其的生命健康與生命質量造成不良影響。
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最佳的恢復期為發(fā)病后90 d內,早期指導患者行吞咽、進食訓練能夠及時糾其正咽下肌群失用性萎縮,增強其吞咽功能反射靈活性,同時可積極調動殘余細胞功能,充分發(fā)揮亞細胞代償能力,從而促進其神經功能的重建[4-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0 d后,觀察組SSA、SWAL-QOL評分均低于對照組,F(xiàn)O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將吞咽治療儀聯(lián)合吞咽功能及進食訓練用于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有助于提升其吞咽功能與攝食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分析其原因為,吞咽治療儀是一種物理理療儀器,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來促進患者肌纖維收縮,使患者的腦部皮質層重新控制吞咽反射能力,利于提升吞咽肌群運動能力與咽部肌肉的協(xié)調性,從而預防肌肉萎縮[6-7];持續(xù)電流刺激在預防肌肉失用性萎縮的同時還可提高受損區(qū)域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并通過連續(xù)刺激中樞神經系統(tǒng)增強中樞突觸,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重建,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通過電流刺激患者咽部,可促進其腦部血液循環(huán),增大血流量,同時引起咽喉肌群運動,協(xié)助食物進入食管,并通過改善咽部肌肉的協(xié)調性與靈活性來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進而提升其攝食能力,減輕疾病負面影響,從而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吞咽治療儀聯(lián)合吞咽功能及進食訓練能夠提升腦梗死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攝食能力,提升其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