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荷艷
(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qū)中醫(yī)院,山西 長治 04750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腎臟損傷,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以蛋白尿為主要表現(xiàn)。D N作為一種臨床綜合癥候群,可嚴重破壞患者的腎小球,使體內(nèi)排泄代謝產(chǎn)物及調(diào)節(jié)水電解質(zhì)等功能出現(xiàn)紊亂。臨床治療D N以西藥控制血糖、血壓和減少蛋白尿為主,其他治療方法還有糾正脂質(zhì)代謝紊亂、治療并發(fā)癥、調(diào)節(jié)飲食和腎臟替代療法,均有一定的效果。中醫(yī)藥治療D N經(jīng)驗豐富且效果顯著[1-2]。苓桂術甘湯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功效,已被證實可改善腎功能及腎纖維化[3]。近年來,中藥灌腸用于治療D N也越來越廣泛[4]。本研究觀察中藥灌腸聯(lián)合加味苓桂術甘湯治療D N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長治市潞城區(qū)中醫(yī)院治療的60例D N患者,采用拋硬幣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7~75歲,平均(51.96±8.41)歲;病程6~19年,平均(14.21±2.32)年。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3~78歲,平均(55.13±7.58)歲;病程5~20年,平均(16.15±3.2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1901)。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且慢性腎臟疾病為Ⅱ~Ⅲ期[5]。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消渴脾腎陽虛證的辨證標準,癥見口干欲飲,咽燥,尿濁,尿頻,畏寒,畏風,神疲乏力,少氣懶言,五更瀉,肢體麻木,五心煩熱,面目水腫,舌苔白或紫暗,脈弦細或弱[6]。
1.3 納入標準 年齡35~80歲;2型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患者溝通能力基本正常。
1.4 排除標準 對研究所用藥物不耐受者;合并心、腦、肝等原發(fā)疾病及重大器質(zhì)性病變者;由于高血壓腎損害、紫癜等引發(fā)的腎臟損傷者;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控制血糖、血壓及減少蛋白攝入等方法治療。
2.1 對照組 給予加味苓桂術甘湯治療,處方:茯苓20g,麩炒白術18g,桂枝15g,黨參片12g,大黃10g,黃連片、懷牛膝、炙甘草各8g,葛根、陳皮各7g,黃芪5g,枳殼4g,干姜3g。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次120m L。連續(xù)治療1個月。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治療,處方:蒲公英、大黃、牡蠣各25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 L,分兩次使用。保留灌腸方法:囑患者取側臥位,臀部下墊一張塑料布,并適度抬高其臀部,將涂有潤滑劑(肥皂水或液狀石蠟)的一次性導尿管前段小心插入直腸14~18c m,然后借助注射器將藥汁緩慢推入,并幫助患者改為仰臥位,至少保留30min,每日2次。注意事項:灌腸治療前需徹底排凈大小便,灌腸治療前后患者減少活動,禁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連續(xù)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血脂指標。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測定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②腎功能指標。分別采用酶偶聯(lián)速率法、肌氨酸氧化酶法測定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③血糖指標。采用糖激酶法檢測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通過高效液相離子交換層析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 A1c)水平。④臨床療效。顯效:口干欲飲、咽燥、尿濁、尿頻、畏寒畏風、神疲乏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糖、血脂水平下降幅度>30%,尿微量蛋白恢復正常;有效:口干欲飲、咽燥、尿濁、尿頻、畏寒畏風、神疲乏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糖、血脂水平有所降低,但未達顯效標準,尿微量蛋白排泄率≥15%且<50%;無效:臨床癥狀未見好轉(zhuǎn),血糖、血脂水平未下降,尿微量蛋白排泄率未達上述標準[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C、TG、HDL-C、LDL-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C、TG、LDL-C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HDL-C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0.05);治療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 o l/L,±s)
表1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 o 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 1.21±0.22△▲ 1.12±0.52△▲對照組 30 治療前 6.35±1.32 3.69±1.68治療后 1.75±0.83△ 1.58±0.61△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總膽固醇 三酰甘油治療組 30 治療前 6.72±1.25 3.25±1.62治療組 30 治療前 2.65±0.51 2.17±0.35治療后 4.69±0.71△▲ 1.97±0.18△▲對照組 30 治療前 2.49±0.42 2.34±0.38治療后 4.21±0.53△ 2.15±0.26△
(2)腎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 UN、S c r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 UN、S c r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B UN、S c 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 11.75±2.06△▲ 142.57±8.62△▲對照組 30 治療前 20.07±4.26 161.95±9.79治療后 14.06±3.39△ 149.76±8.41△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血尿素氮(mm o l/L) 血肌酐(μm o l/L)治療組 30 治療前 18.95±3.24 158.47±9.52
(3)血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 b A 1 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 b A 1 c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 b A 1 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空腹血糖(mm o l/L)組別 例數(shù) 時間餐后2h血糖(mm o l/L)糖化血紅蛋白(%)治療組 30 治療前 11.15±1.51 14.25±3.17 8.17±1.56治療后 9.19±0.14△▲ 12.54±1.56△▲ 6.44±0.23△▲對照組 30 治療前 11.56±1.92 14.62±3.62 8.65±1.85治療后 9.37±0.26△ 13.96±1.85△ 6.81±0.65△
(4)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28/30),高于對照組的73.33%(22/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DN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全身性微血管病變、血流動力學紊亂及代謝系統(tǒng)異常,并累及腎臟的一類疾病,病理表現(xiàn)為腎小球硬化,可見持續(xù)性蛋白尿、水腫等癥狀,腎衰竭發(fā)生風險較高,嚴重者可致死亡。目前,臨床尚未有治療DN的特效藥物,西醫(yī)以控制血糖、血壓及改善水腫等為主,如使用厄貝沙坦、前列地爾等藥物,可有效延緩DN進展,改善臨床癥狀,但其臨床療效、腎功能保護效果存在個體化差異和局限,且臨床可見不良反應發(fā)生。
DN屬于中醫(yī)“消渴”范疇,?圣濟總錄?有“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氣化失常,開闔不利,水液聚于體內(nèi)而出現(xiàn)水腫”的記載,認為腎主水,消渴日久可導致腎陰傷氣耗,陰損及陽,耗傷津液,終致脾腎陽虛,故治療應強調(diào)補腎助陽,健脾滲濕。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加味苓桂術甘湯治療,該方以茯苓為君,可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桂枝為臣,有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之功;白術為佐藥,有健脾燥濕之功;炙甘草為佐使藥,一是合桂枝辛甘化陽,二是合白術益氣健脾,三是調(diào)和諸藥。另加懷牛膝活血補腎,黃芪補氣升陽,葛根生津止渴,黃連清熱燥濕,陳皮燥濕化痰,枳殼行滯消積,干姜回陽通脈。全方配伍,共奏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之功。研究表明,苓桂術甘湯可調(diào)節(jié)糖脂代謝、腎功能和免疫功能[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TC、TG、LDL-C、BUN、Scr、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 A1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lián)用中藥灌腸治療DN可有效調(diào)節(jié)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改善其腎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分析原因在于中藥灌腸主要利用直腸的通透性及豐富的血液流動性,將灌腸藥劑滲透至體內(nèi),再經(jīng)過腎臟的排泄調(diào)節(jié)功能,降低BUN、Scr含量[8]。研究證實,中藥灌腸輔助治療DN可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減輕炎性反應[9-10]。
綜上所述,加味苓桂術甘湯聯(lián)合中藥灌腸治療DN,可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謝和腎功能,有助于控制病情。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相關結論還需擴大樣本量及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證實,具體的作用機制也有待后續(xù)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