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綿,張煦庭,劉嘉慧敏,高星星,劉菊菊
(1.陜西省氣象臺,西安 710014;2.陜西省氣象局秦嶺和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氣象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016)
陜西秦嶺和黃土高原地形復雜,夏季暴雨頻發(fā),易產生洪澇與地質災害。研究暴雨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建立適用于本地的暴雨預報方法和客觀產品尤為重要。而數(shù)值模式是降水預報的基礎與重要參考依據(jù),增強對數(shù)值模式預報的性能認知,特別是在夏季暴雨過程中的預報表現(xiàn),對于提高暴雨預報能力至關重要。目前,針對降水預報,業(yè)務上主要采用經典檢驗方法,經典檢驗方法也稱之為傳統(tǒng)檢驗方法[1]。降水作為離散型變量,可看作簡單二元事件預報,歸納為對降水的肯定或否定預報,也可作為多分類預報進行檢驗[2]。1965年,Brounlee等設計了兩變量的預報檢驗列聯(lián)表,并通過列聯(lián)表將事件進行分類,然后計算一系列評分指數(shù),如命中率,虛警率,誤警率等[3]。1990年Doswell等發(fā)現(xiàn)計算小概率事件預報評分時,真實技巧評分TSS(true skill statistic)常趨于命中率(POD),為此他們修訂后提出了HSS評分[4]。此后發(fā)展了一系列評分指數(shù),對于二元事件的確定性預報主要包括: 預報偏差(Bias)[5]、勝算比(OR)[6]、準確率(ACC)等。而對多分類事件的確定性預報,可采用2×K列聯(lián)表將不同等級事件發(fā)生的頻率分別歸類來計算評分指數(shù)。陜西氣象學者圍繞降水預報檢驗開展了大量工作,潘留杰等[7]基于鄰域法FSS、ETS評分指數(shù),分析了多模式的降水預報性能。薛春芳等[8]基于面向對象模式診斷分析MODE方法,研究了降水對象的客觀表現(xiàn)以及日本細網(wǎng)格模式對降水個例的預報能力。采用的方法均為國內外較先進的空間檢驗法,反映了降水預報的空間結構與尺度變化,在網(wǎng)格預報檢驗行業(yè)內具有引領作用。但從實際業(yè)務出發(fā),其實經典檢驗方法能更直觀反映模式預報的準確率,更利于預報員主觀應用與訂正。
陜西對數(shù)值模式產品的應用,以日常預報業(yè)務參考和后處理釋用訂正為主,所用模式包括全球尺度和中尺度數(shù)值產品,主要有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高分辨數(shù)值預報、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報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數(shù)值產品、中國氣象局全球同化預報系統(tǒng)(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global forecast system,CMA-GFS)數(shù)值產品,以及基于高分辨數(shù)值模式發(fā)展的客觀釋用產品,有中央氣象臺預報訂正系統(tǒng)(system of 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correction forecast,SCMOC)產品和陜西動態(tài)交叉最優(yōu)要素預報(dynamic cross optimal element forecast,DCOEF)產品,而預報員基于DCOEF主觀訂正后產品簡稱為Release??陀^合理的評估結果可為預報員數(shù)值模式產品應用提供科學參考,有利于預報準確率的提升,因此選取業(yè)務最常用的這六種高分辨數(shù)值產品進行檢驗。以往多基于要素預報進行長時段批量化檢驗,對重大災害性天氣個例的精細化檢驗較少。本研究將基于國家氣象中心全流程檢驗程序庫Meteva,以經典檢驗方法為主對2020年汛期4次致災性暴雨過程開展檢驗,重點評估多模式產品在時間演變、空間區(qū)域和關鍵點等方面的預報表現(xiàn),以期得出有利于提高暴雨預報能力的科學客觀依據(jù)。
觀測資料選取陜西省1 500多個站點(國家氣象站和區(qū)域氣象站)08、20時統(tǒng)計的過去24 h累計降水量產品,模式資料包括數(shù)值模式ECMWF、CMA-GFS、NCEP和陜西智能網(wǎng)格預報產品DCOEF、預報員主觀訂正產品Release以及中央臺格點指導預報產品SCMOC,選取08、20時起報的24、48、72 h降水預報產品。
為客觀評估多模式在2020年汛期4次重大災害性暴雨過程中的預報表現(xiàn),首先采用經典評分檢驗方法對模式預報性能進行綜合診斷,包括TS評分、晴雨預報準確率(H)、預報偏差(Bias)、命中率(POD)和成功率(SR)等,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TS=A/(A+B+C),
(1)
H=(A+D)/(A+B+C+D),
(2)
Bias=(B+C)/(A+C),
(3)
POD=A/(A+C),
(4)
SR=1-C/(A+C)。
(5)
式中,A為有降水預報正確的站(次)數(shù),B為空報的站(次)數(shù),C為漏報的站(次)數(shù),D為無降水預報正確的站(次)數(shù)。當Bias>1時表示預報事件高于觀測事件的發(fā)生頻率,Bias<1則相反;當降水預報的格點數(shù)與實況格點數(shù)完全一致時,則TS=1,TS越接近于0,表明預報技巧越差。
再通過平均誤差(EM)、平均絕對誤差(EMA)、均方根誤差(ERMS)等統(tǒng)計指標分析模式預報與實況的偏差特征。
最后選取4次過程中降水強度較大的關鍵站點,從降水的日變化演變角度進行精細化評估,以期得到較為有用的信息。
Meteva程序庫是國家氣象中心研發(fā)的全流程檢驗算法程序庫,是提供各類常用氣象預報檢驗評估方法的Python算法函數(shù),可批量生成供氣象檢驗分析的數(shù)值型、表格型和圖片型檢驗產品。本文檢驗方法的所有計算均來自此程序庫。
選取的檢驗個例為2020年汛期7—8月的4次暴雨過程,分別是7月10—12日、20—26日過程和8月4—7日、14—19日過程,應用Meteva程序庫的檢驗算法和產品,從時間演變、空間分布、降水落區(qū)對比等方面分類評估不同模式產品在4次過程中的預報表現(xiàn)。
應用Meteva程序庫檢驗基礎算法模塊的數(shù)值檢驗指標,計算4次暴雨過程各家模式降水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和暴雨及以上TS評分。按預報時效對4次過程綜合計算評分可得,晴雨預報準確率08時起報的(圖1a)均是SCMOC評分最高,24、48、72 h分別為0.81、0.85、0.83,Release、DCOEF、ECMWF次之;20時起報(圖1b)的24、48 h是CMA-GFS評分較高,為0.8和0.84,72 h則是ECMWF更優(yōu)(0.85)。暴雨及以上TS評分08時起報(圖1c)24 h是Release預報較優(yōu)(0.19),48、72 h DCOEF相對較高;20時起報(圖1d)24 h是SCMOC最優(yōu)(0.19),48和72 h仍是DCOEF預報效果更好。而分過程計算24 h暴雨及以上TS評分發(fā)現(xiàn),7月10—12日過程評分表現(xiàn)最好的是DCOEF,7月20—26日是SCMOC,而8月4—7日和11—19日較優(yōu)的分別是Release和SCMOC。綜合不同預報時效和各過程計算暴雨及以上TS評分,由高到低依次是SCMOC、DCOEF、Release、ECMWF,分別為0.114、0.112、0.111、0.099。另外,在時間序列上,隨著預報時效的增加,各模式晴雨預報準確率均呈穩(wěn)定態(tài)勢,評分較優(yōu),僅NCEP呈遞減趨勢。暴雨及以上TS評分,各模式在24 h后評分遞減明顯,DCOEF相對而言較為穩(wěn)定。無論是晴雨預報準確率還是暴雨及以上TS評分,NCEP較其他模式預報能力明顯不足。
圖1 4次暴雨過程中各模式晴雨預報準確率(a 08時;b 20時)和暴雨及以上TS評分(c 08時;d 20時)
根據(jù)已有數(shù)據(jù)樣本,應用Meteva程序庫檢驗產品模塊的誤差序列分析產品,以箱線圖方式,可直觀分析不同數(shù)值模式產品在時間序列上的偏差特征。樣本量顯示,除7月25日、8月7日和8月18—19日樣本較少外,其余時間樣本數(shù)均接近5 000,誤差分析具有一定客觀性。對比分析各模式產品在4次降水過程中平均誤差EM、平均絕對誤差EMA和均方根誤差ERMS的時間序列演變可得,DCOEF、ECMWF、SCMOC和Release產品的平均誤差、平均絕對誤差和均方根誤差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平均誤差結果顯示,ECMWF(圖2a,見第5頁)誤差范圍最小為-1.9~10.3 mm,降水量預報相對更準確;而NCEP逐日誤差均為負值,說明預報值較觀測值明顯偏小,呈現(xiàn)弱報;DCOEF誤差較其他模式略偏大且均為正值,可見降水量級預報整體略偏強。均方根誤差代表了預測值與真值的偏離程度,各模式以ECMWF和SCMOC(圖2b,見第5頁)表現(xiàn)偏差最小。平均絕對誤差能更好地反映預測值誤差的實際情況,從逐日分布情況來看,數(shù)值模式整體對8月12日08時起報和8月17日20時起報降水表現(xiàn)為較大誤差,各模式誤差均值分別為16.9 mm和16.2 mm,而對8月3日20時和8月10日20時起報降水誤差值均較小,均值僅為8.1 mm和7.9 mm。結合降水量實況與天氣形勢發(fā)現(xiàn),預報效果表現(xiàn)較優(yōu)的為系統(tǒng)性降水,各量級降水分布呈帶狀,表現(xiàn)較差的為以局地為主的分散性暴雨。
圖2 4次暴雨過程中各模式誤差綜合分析圖(a ECMWF;b SCMOC)(文見第3頁)
綜上所述, SCMOC在晴雨預報準確率和暴雨及以上TS評分中相對較優(yōu),DCOEF和ECMWF次之,ECMWF在整體時間序列上表現(xiàn)為較小的預報誤差,而預報員主觀訂正產品Release對暴雨及以上強降水表現(xiàn)出較好的預報訂正能力。
應用Meteva檢驗產品模塊的空間分布對比產品, 可直觀對比模式預報與實況觀測站點的空間分布情況。將4次暴雨過程各模式逐日降水分別繪制空間分布圖進行落區(qū)對比。在7月10—12日過程的強降水時段(10日08—11日08時),除NCEP預報產品外,各模式對區(qū)域較大的暴雨落區(qū)把握均較好。其中DCOEF落區(qū)預報更準確,陜南西部實況降水量級為50~100 mm的站點均位于預報落區(qū)內,但ECMWF存在站點漏報。對關中西部局地暴雨,各模式均無反映。7月20—26日暴雨過程強降水時段為21日08—22日08時和23日08—24日08時,DCOEF表現(xiàn)為暴雨命中率較高,但預報范圍略偏大,局地大暴雨點位置存在偏差。ECMWF對暴雨和局地大暴雨均存在明顯漏報,21日陜南暴雨漏報站點占到三分之一,23日關中西部暴雨漏報站點達二分之一。相比之下,CMA-GFS的落區(qū)預報更準確。8月4—7日過程中,4日陜北出現(xiàn)區(qū)域暴雨,DCOEF對暴雨及以上量級落區(qū)把握較準確,4日08時起報的暴雨及以上TS評分為0.625。ECMWF對大暴雨區(qū)域存在漏報,CMA-GFS對暴雨落區(qū)預報范圍和強度均偏小。6日關中西部和陜南西部的局地分散性暴雨,各模式預報效果均較差。8月14—19日重點對比了15—16日強降水時段(圖3,見第5頁),對雨帶的位置和走向,各模式均有很好反映。暴雨落區(qū)是DCOEF、CMA-GFS與實況較為接近,但都存在空報;ECMWF部分站點仍有漏報現(xiàn)象。
圖3 2020-08-15T08起報24 h各模式降水預報和觀測空間分布對比(a DCOEF;b CMA-GFS;c ECMWF;d NCEP)(文見第4頁)
可看出,4次暴雨過程中,當過程為大范圍系統(tǒng)性降水時,各模式對暴雨及以上落區(qū)預報較準確,以DCOEF表現(xiàn)最佳,CMA-GFS次之。DCOEF暴雨預報命中率較高,但落區(qū)范圍稍偏大,ECMWF存在部分站點漏報情況,而NCEP預報的落區(qū)范圍和強度顯著偏小。當強降水以局地分散性為主時,各家數(shù)值產品的預報能力均有限,降水的位置和強度存在較大偏差。
應用Meteva程序庫計算經典預報評分在空間區(qū)域上的分布情況,可直觀診斷模式在不同區(qū)域的預報表現(xiàn)。圖4(見第6頁)為各模式產品對暴雨及以上降水的預報偏差Bias、TS評分和命中率POD的空間分布??煽闯?次過程暴雨及以上落區(qū)主要位于榆林南部、延安北部、關中中西部和陜南西部。在陜北區(qū)域,SCMOC、ECMWF、DCOEF和Release對暴雨及以上量級降水的命中率均較高,多數(shù)站點可達0.9以上,其中ECMWF的TS評分相對優(yōu)于其他模式,大部站點評分為0.5以上,個別可達0.7,故而預報最準確。DCOEF的Bias評分(圖4a)較高,大多在4以上,部分可達8,說明其對暴雨及以上量級的預報頻率高于實況,漏報情況較少,因而預報員主觀訂正后的Rlease產品命中率達0.9的站數(shù),為各模式中最多。在關中中西部和陜南西部,DCOEF預報表現(xiàn)較好,命中率(圖4b)和命中范圍明顯大于其他模式,大部站點命中率達0.9以上,其他模式除命中率不高外,對關中中部強降水存在大范圍漏報。TS評分也是DCOEF(圖4c)相對更高,多數(shù)站點為0.4以上,Release和CMA-GFS次之。而對關中東部局地和陜南南部部分地區(qū)的暴雨及以上降水,SCMOC和ECMWF的命中率和TS(圖4d、4e、4f)評分均較高。
圖4 DCOEF(a Bias;b POD;c TS)、SCMOC(d POD;e TS)和ECMWF(f TS)對4次暴雨過程中暴雨及以上量級預報評分的空間分布(文見第4頁)
可見, 4次過程中各模式對暴雨及以上的預報在各區(qū)域表現(xiàn)存在差異,陜北是ECMWF預報準確率更高,關中西部和陜南西部則是DCOEF表現(xiàn)最優(yōu),而對關中東部和陜南南部局地的暴雨及以上量級,SCMOC和ECMWF相對更好。DCOEF對暴雨及以上量級預報頻次偏多,避免了漏報,命中率較高,具有一定參考性,但需注意空報。而NCEP和CMA-GFS對暴雨及以上漏報現(xiàn)象嚴重,預報表現(xiàn)整體較差。
分級降水評分綜合圖為Meteva檢驗產品模塊的降水類圖片型檢驗產品,也稱為預報性能評分綜合圖,可在一張圖上綜合對比分析不同模式、不同量級降水的命中率、成功率、TS評分和預報偏差Bias,有利于預報員快速判斷不同模式對不同量級降水的預報能力。綜合圖中的黑色斜線為Bias評分,以對角線Bias=1分為上下兩限,上限表示Bias>1,下限反之,而與之交叉的黃色曲線則表示TS評分,由坐標圓點TS=0處向45°方向逐級遞增。
綜合計算4次降水過程不同起報時次各模式分量級降水預報的性能評分(圖5,見第6頁),發(fā)現(xiàn)08和20時起報的預報各模式評分較為接近。對不同量級的降水,小雨、中雨各模式預報表現(xiàn)均較好,除NCEP外,TS評分基本在0.7和0.4左右,命中率平均為0.9和0.7,其中以ECMWF和SCMOC表現(xiàn)最優(yōu),DCOEF次之。對于大雨和暴雨,命中率各模式大多在0.4和0.3附近,DCOEF相對最高,為0.7和0.5,成功率各模式平均為0.3和0.2,TS評分為0.2和0.1。對比可得SCMOC和Release產品降水量級預報更準確,DCOEF次之,但各模式對大暴雨預報均表現(xiàn)不足。
圖5 4次暴雨過程中各模式分級降水預報性能評分綜合圖(a 08時;b 20時)(文見第4頁)
從量級分布來看,各模式均呈現(xiàn)出從小雨到暴雨隨著量級的增加預報評分逐級遞減的特征,在綜合評分圖上表現(xiàn)為明顯的階梯分布,說明數(shù)值模式對小量級降水的預報能力較強,而對大量級降水預報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再分析不同預報評分發(fā)現(xiàn),預報偏差Bias大多位于區(qū)域上限,說明各模式整體預報事件的頻率大于觀測事件,其中DCOEF對暴雨及以上的預報偏差08時和20時分別為3.4和4.3,較其他模式略偏大,而Bias小于1的均是NCEP??梢奃COEF預報頻次略偏多,需注意空報,而NCEP漏報較嚴重。命中率各模式存在差異,DCOEF評分最高,為0.5~0.6,之后依次是Release、SCMOC、ECMWF,DCOEF和Release命中率高但成功率不是最優(yōu),這可能與網(wǎng)格產品對暴雨預報范圍略偏大有關,而SCMOC和ECMWF產品成功率接近,但SCMOC的命中率更高,說明存在空報。
綜上,通過對比各模式降水在時間演變、空間分布等多方面的預報表現(xiàn),可得出較為一致的評估結果。對降水落區(qū)的預報以DCOEF表現(xiàn)最優(yōu),避免了站點的漏報,而晴雨預報準確率和暴雨及以上TS評分SCMOC相對較高,且不同產品在不同地理區(qū)域預報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各有優(yōu)勢。綜合而言,預報更準確的是SCMOC和DCOEF,ECMWF次之。
以業(yè)務應用最廣泛的DCOEF為對象,選取4次暴雨過程中24 h累計降水量最大站點和小時雨強最大站點分析降水日變化演變,通過對比實況、DCOEF和Release產品的降水日變化特征,進而評估網(wǎng)格預報產品對站點強降水的預報能力。24 h累計降水量最大站點選取的是廣坪站(漢中寧強)、王盤山六要素站(榆林定邊)、青木川站(漢中寧強)、太要站(渭南潼關)(圖6),其24 h累計降水量分別為162.7、106.3、117.4、74.7 mm,小時雨強最大站點為閻良區(qū)政府站(西安)和下梁鎮(zhèn)老安寺村站(商洛柞水)(圖7),其最大小時雨強分別為97.8 mm/h和29.3 mm/h。
圖6 4次暴雨過程中實況與模式24 h累計降水量最大站點降水日變化(a 廣坪站;b 王盤山六要素站;c 青木川站;d 太要站)
圖7 4次暴雨過程中實況與模式小時雨強最大站點降水日變化(a 閻良區(qū)政府站;b 下梁鎮(zhèn)老安寺村站)
對比發(fā)現(xiàn),當暴雨過程為連續(xù)性降水時,DCOEF對降水趨勢變化把握較準確,累計降水量與實況較為接近,可達到暴雨級別。如青木川站在14日20時—15日20時過程中,DCOEF和實況降水趨勢除20時外,其余時刻均一致,且累計降水量分別為124.4 mm和117.4 mm,僅差7 mm。不足的是,在日變化時間尺度內,峰值時段和峰值量級存在偏差。如對王盤山六要素站3日20時—4日20時降水過程,逐3 h降水量不同時次存在強度偏小或偏大情況,實況出現(xiàn)2個峰值分別為21 mm和58.6 mm,DCOEF與實況偏差約10 mm;對太要站18日20時—19日20時降水過程,峰值時間存在偏移,實況為08時,預報為11時,導致在更為精細的時段內預報能力下降。而當暴雨過程為短時突發(fā)性降水時,DCOEF預報能力較差。比如5—6日閻良區(qū)政府站,短短1 h內產生97.8 mm降水,但前后幾個小時內無降水。這種短時強降水,DCOEF很難預報。
應用國家氣象中心全流程檢驗程序庫Meteva,從經典檢驗和單站精細化檢驗兩方面,對2020年陜西汛期4次重大暴雨過程多模式的預報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估,得出以下結論。
(1)各家模式對汛期4次暴雨過程的預報,以中央氣象臺指導產品SCMOC和陜西智能網(wǎng)格預報產品DCOEF表現(xiàn)較優(yōu),其次是歐洲中心ECMWF,預報員基于DCOEF主觀訂正后產品Release對暴雨及以上強降水有較好的訂正能力。
(2)當暴雨過程以系統(tǒng)性降水為主時,各模式對暴雨及以上降水落區(qū)預報較準確,以DCOEF表現(xiàn)最佳,避免了站點的漏報,不足是暴雨落區(qū)預報范圍略偏大,ECMWF存在部分站點漏報情況,而NCEP無論是范圍還是強度預報均偏弱。當強降水過程以局地分散性為主時,各家數(shù)值產品的預報能力均表現(xiàn)不足。
(3)對于不同地理區(qū)域的暴雨及以上強降水,各模式預報表現(xiàn)存在差異,ECMWF對陜北的暴雨預報較為準確,在關中西部和漢中西部DCOEF表現(xiàn)更優(yōu),而對關中東部的局地暴雨,則是SCMOC的TS評分較高。
(4)當暴雨過程為連續(xù)性降水時,在日變化時間尺度內,DCOEF對于單站降水趨勢變化把握較準確,累計降水量與實況較為接近,不足的是峰值時間和強度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