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寒門到望族:明代徽州新興世家宗族建構考
    ——以婺源桃溪潘氏為例

    2022-02-18 06:33:12江一方
    黃山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桃溪潘氏宗譜

    江一方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徽州是明代宗族制度最為完善的地區(qū)之一。關于明代徽州宗族建構的研究,學界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綜觀其考察的宗族對象,多集中于“新安八大姓”①中,而又以程、汪、胡三姓為最,這些宗族多自唐宋以來開始興起,歷代皆有聞人,其宗族建構起始時間也較早②。而“新安八大姓”之外的徽州宗族建構則鮮有專門研究,明代成化以降崛起的婺源桃溪潘氏(以下簡稱潘氏)即為其中重要代表③。該宗族在成化以前為寒門宗族,成化以后則科第繁盛,成為新興世家,“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1]。以潘氏為例,通過對其相關歷史文獻的考察,簡要探究明代徽州新興世家的宗族建構。

    一、正德以前的桃溪潘氏

    按譜牒記載,潘氏于唐末遷入徽州,至“大五府君”潘逢辰居婺源桃溪。明代中葉,潘氏因科第成就而達到鼎盛。明嘉靖年間顧璘有言:“今天下宦族之盛,不過數(shù)姓,其一為婺源潘氏?!雹軗?jù)清康熙《婺源縣志》卷3《科第》統(tǒng)計,明代婺源潘氏科第中試者皆出自桃溪,自成化二十年(1484年)以來,潘氏共出11名進士,21名舉人(含進士),其中任職三品以上6人。成化以前,潘氏雖具有“崇文興教”的傳統(tǒng),但相較于槐塘程氏、清華胡氏等宗族而言,難以望族相稱,列舉部分人物如表1。

    表1 《婺源桃溪潘氏族譜》卷首《桃溪潘氏世族名望》所載成化以前潘氏部分士籍人物

    由表1可見,族譜所載成化以前的潘氏士子多任低級官員,一些士子僅有吏員身份。宋元時期潘氏部分士子入仕的途徑為薦辟,另有三人中科,分別為潘舜輔、潘松年、潘應桂。但據(jù)明弘治《徽州府志》卷6,這些潘氏士子竟無一有載,即使在明代潘氏所修的兩部譜牒中,這些人物的事跡也語焉不詳。可見,族譜所載早期潘氏士人的身份存有疑點,或為后人所建構。但可以肯定,潘氏在明成化以前未有顯赫人物,且其“無負郭之田,田與倉俱在四嶺外,即稍號殷實家所儲蓄,不足當他鄉(xiāng)之十一”⑤,故可歸于寒門宗族之列。

    明代首輔費宏對潘氏崛起的原因有過論述:“延及選等,乃始憑藉世績以克償厥顧,蓋非一朝一夕之故。”⑥可見,潘選(1476—1527年,弘治十八年進士,仕至河南按察司僉事)等人之所以能夠登科入仕,并取得較高成就,和“世績”,即宗族背景,具有關聯(lián)性。

    綜觀潘氏族譜所載,其“世績”之始大致在明正統(tǒng)至弘治初年。該時間段潘氏族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私塾機構。例如,族人潘斯馨、潘袞曾聘舉人張文輝為家塾師;潘杰、潘琦屢試不利,居鄉(xiāng)開館授徒;潘琦、潘傳潤等人建造凝秀堂來教育族中子弟。這些塾師往往具有較高的知識或教學水平,如張文輝為明天順六年(1462年)應天鄉(xiāng)試書經(jīng)亞魁,潘傳潤教學“不專于章句,而古今治亂得失、邪正大略,考究無疑”⑦。潘氏還出現(xiàn)了宗族專經(jīng)的現(xiàn)象,據(jù)族譜以及康熙《婺源縣志》所載,潘氏以《尚書》和《易》見長,明成化至明正德年間,潘氏12名舉人(含進士)中有10名習《尚書》、2名習《易》。宗族專經(jīng)為文脈傳承作了鋪墊,從而提高了族人登科入仕的幾率。

    潘氏因科第而崛起,為了“世績”的延續(xù),“收族”成為當務之急。正德以降的短短70余年間,在士人的推動下,潘氏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宗族建構。

    二、正德年間潘氏的宗族建構

    正德年間,潘氏宗族進行了第一次宗族建構。這次宗族建構是以潘玨為首的士人為核心,以《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以下簡稱“正德譜”)的刊刻為標志,主要體現(xiàn)于士人通過修譜撰文與親身實踐對宗族成員施以教化。

    潘玨(1446—1522年),字玉汝,初號雪竹,晚號澹翁,成化二十年進士,仕至福建按察司僉事,明廷在誥命中表彰其“豹姿作范乎族閭”⑧。他對宗族的最大貢獻便是主持修撰了“正德譜”。除潘玨外,參與修撰的潘氏士人還有居家守制的潘選、潘旦(1476—1549年,弘治十八年進士,仕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便道省親的潘鑒(1482—1544年,正德三年進士,仕至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人。

    “正德譜”共16卷,卷一前為序文、凡例、目錄與“桃溪潘氏世族名望”(自潘逢辰始),其后為“世系”3卷;文獻13卷,依次為“敕命、敕書、誥命”、“賦、樂章、辭、箴、調(diào)”、“詩”、“序”(2卷)、“記”、“傳”、“行狀”、“墓志銘”、“墓表”、“贊”、“題跋”、“祭文”,所輯文獻大多出自士人之手。

    綜觀“正德譜”的內(nèi)容,其核心即是宗族教化。潘氏在“凡例”中對宗族成員進行了一系列規(guī)定。

    一是“以歲會團拜世次為名分”⑨。潘氏在宋元期間有團拜會的傳統(tǒng),后來逐漸廢弛,后又在潘玨倡議下得以恢復。此會為潘氏全族在歲首三日祭祀族內(nèi)先賢的集會,“其始行也,仍舉前代之仕而賢、隱而德者,列象設位而合祭之,后乃刪其世系之未明,而但祀其世系之可考者焉”⑤。潘氏對此會的教化作用有所論述:

    凡我長幼允宜恪守,務效忠孝,務篤友愛,務睦宗族,務藝耕讀。毋瀆人倫,毋斂仇怨,毋怠生業(yè),毋玷門閥。茍違盟言,即與疏絕。⑩

    潘氏認為團拜會具有以祖宗盛德教化宗族的作用,宣揚忠孝友愛,凝聚宗族認同感?!胺怖泵魑囊?guī)定:“團拜不會,名分已失,不茍合也”⑨??梢姡耸蠈⒆鍍?nèi)自宋元以來的團拜會上升為定義宗族成員的依據(jù),族人不參與團拜,則失去屬于桃溪一族的名分。

    二是對出繼情況加以詳細規(guī)定?!胺怖钡谒臈l載:

    繼子注其名于本生父下,列圖于所后父下。異姓來繼者書,具本宗譜而止。傳代已遠者,仍緝書之。例昉于今,不追其既往也。存其名者,終不泯其所自,仁之至、義之盡也。出繼異姓者不書,繼外派者亦同。⑨

    關于修譜前族內(nèi)的異姓來繼者,潘氏收集這些人員的信息,將其視為宗族成員收入譜內(nèi)。潘氏規(guī)定出繼異姓的族人不得入譜,還考慮到同姓不同宗的情況,出繼其他潘氏的族人亦無法入譜。

    三是嚴禁挑起族內(nèi)矛盾沖突的行為。“凡例”第六條載:

    子孫無問隱顯,有作過者、不睦者、有侵祖墓者、鬻譜牒者、廢弛團拜者、蔑視先祠者、毀棄手澤者、婚不計良賤者,并出之不書。⑨

    潘氏對兄弟不睦、不敬祖宗、變賣家譜、與“賤民”通婚等族人采取族譜除名的措施。

    四是防止借修譜之機假公濟私的行為?!胺怖钡谄邨l載:

    間有自著某德、某善者,有無實行,族眾當有鑒別。⑨

    第九條又載:

    文獻故實,其間子孫自撰父祖行狀、墓志等文,因其言求其人,考其跡,又俟后之作者論定。⑨

    潘氏對子孫所撰父祖行狀等入譜的情況采取審慎態(tài)度。修譜者需要對子孫所撰先人事跡詳加考證,再決定是否入譜,并將修譜者置于族眾監(jiān)督之下,防止其假公濟私,借修譜之便美化自身在譜中的記載。

    此外,潘氏重視對祖墓的保護。在譜中世系之后詳細記載各派祖墓的情況以及修復事宜,以此來提醒族人,防止被他族侵占。

    除了在族譜中對族人行為加以規(guī)定外,潘氏在該階段的宗族建構還體現(xiàn)在士人通過親身實踐宣揚宗族教化上,以“睦族化鄉(xiāng)之意老而彌篤”?的潘玨為例。

    其一,他興建與宗族教化相關的村落設施,并致力于宗族教育。潘玨居鄉(xiāng)期間移風易俗,“嘗改土祠作勸善亭”?。他又在村落道路旁立碑,刻宋儒陳襄所作訓詞教化族人為善。潘玨還在村落中心位置建流芳橋?。他“夜課諸孫,誦習不倦”?,重刊元代族人潘榮所撰《歷代史要總論》一書,并考證其生平事跡。

    其二,他撰寫大量關于宗族教化的文章。僅“正德譜”所收錄潘玨署名文章,計有1篇行狀、2篇墓志、11篇像贊、5篇題跋、4篇祭文、27首詩,另有序、記各3篇。在這些文章中,潘玨吟詠村落環(huán)境,激發(fā)族人對宗族的認同感。他還贊頌了一些族人的事跡,如“性剛方,不詭隨以媚人。尚氣義,門庭之寇率先出力以御之”?的潘彥禎;“夫在冥泉,兒居襁褓,泣血終天,矢心茹草”?的節(jié)婦李氏。

    除潘玨外,潘旦撰《墓田記》稱贊族人潘有祥置辦墓田之舉;潘滋(1489—1559年,嘉靖七年舉人,仕至建寧府通判,時為庠生)撰《清逸軒記》贊頌高潔超然的族人潘廷實。這些關于宗族世教的文章,通過入譜的方式向族人傳頌,激發(fā)族人遵守儒家倫理,端正自己的行為。潘氏宗族還將潘選等四人本身、妻室、父母所得誥敕以及當朝縉紳所撰之作輯為《四封錄》一書,請費宏、王守仁等名公作序,“示鄉(xiāng)人為觀美也”?。

    “正德譜”的《字號歌》集中反映了該時期潘氏宗族對族人的期望,摘錄如下:

    本來惟一派,源遠流益分。眷此三山裔,元同始祖墳。遷移無定跡,盤踞有遺根。蕃盛枝椏散,栽培德澤深。桃溪望已著,梓里勝猶存。世代崇清白,榮華藉寵恩。讀書人作相,攀桂士如林。積善開基業(yè),陰功庇子孫。期光儒宦族,增重大家門。海岳為盟誓,文章貫古今。?

    在修譜時的正德十三年(1518年),潘氏期望宗族成員聯(lián)屬族誼,業(yè)儒仕進,光宗耀祖。修譜以后的20年間,年輕一代的潘氏族人秉承潘玨等人的期望,先后登科入仕。正德十四年(1519年),潘潢中南畿解元,連登進士,歷兩京四部尚書。潘鈺、潘(1482—1553年,嘉靖四年舉人,仕至嘉興府教授)、潘曠(1493—1532年,嘉靖四年舉人)、潘滋、潘禮、潘鏊(1511—1580年,嘉靖十三年舉人,仕至蘇州府教授)先后中舉,潘鎰、潘亦中進士,官至從三品參政,潘氏宗族迎來鼎盛期。

    三、嘉靖年間潘氏的宗族建構

    嘉靖年間,潘氏對宗族進行了第二次建構。這次建構主要體現(xiàn)為以潘珍(1477—1548年,弘治十五年進士,仕至兵部左侍郎)、潘旦、潘潢(1496—1556年,正德十六年進士,仕至南京兵部尚書)為首的士人通過修建大宗祠與制定族規(guī)等方式對宗族組織加以強化。

    據(jù)族譜載,元代族人潘淇曾“作家廟于正寢之東,裁定四時祭式,傳之子孫”???梢姰敃r潘氏的宗族祭祀遵循朱熹《家禮》模式。這一模式一直延續(xù)到明代中期。潘氏族內(nèi)僅有墓祠,并未建造大宗祠,因此這成為該時間段宗族建構的重點所在。

    將修建宗祠提上議程的是潘旦。正德十二年(1517年),他在《書家乘后》中言及對宗祠的看法:

    獨慨夫祠宇未建,無以棲神主、藏祭器。宗子歲迎主,祭于其室,如傳舍然,甚失明禋之義。旦竊有志而愧未能也,仁人孝子孰無是心哉?幸相與圖之。?

    潘旦認為大宗祠當為先人神主應居并享受后人祭祀之處,建祠為仁孝之人必舉之事,宗族應盡快加以商議策劃。在士人推動下,潘氏宗祠最終于十余年后的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月落成。嚴嵩《潘氏祠堂記》曰:

    正德間前按察僉事玨倡修譜牒,嘗欲會族建祠,未果而卒。按察之從弟今少司馬公珍、從子少宰公旦,始議捐俸圖成之。乃以謀與其族之長且賢者,又以謀于其族之仕而有祿者,議咸如少司馬公、少宰公。乃相宅于溪之朱紫嶺,負陰面陽、雙渠合流、群峰插天,卜者曰“祥”。諸宗所至,道里均焉。鳩工庀材,是斫是虔,堂室楹龕,咸應軌法。中以奉始祖考妣,再世而下則標祀其有齒德、官勛及文學科目者、封典者,各以昭穆而咸祔。廊廡庫廚、倉廩書塾繕飭具完,繚以周垣。題其門曰:“桃溪潘氏祠堂”云。?

    時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的潘珍、南京吏部右侍郎的潘旦秉承潘玨遺志,提議捐俸建祠,并與族內(nèi)長者、身居宦位的士人協(xié)商謀劃,最終潘氏族內(nèi)達成共識。該祠與潘氏各派所居村落距離適中,為潘氏各派的大宗祠。祠堂祭祀始祖,以族內(nèi)德高望重者、入仕登科者、獲朝廷封贈者、精通儒經(jīng)者配享。宗祠配有長廊、廊屋、倉庫、廚房、書塾等設施,以圍墻環(huán)繞。潘氏族譜亦載嚴嵩此文,但個別地方有所補充,疑似根據(jù)祠堂實際情況增補。“繚以周垣”一句為“為垣以周,其外為屋,以居族之貧者”?,可知潘氏士人在祠堂之外建有房屋,接濟族內(nèi)貧困者居住。

    因祭祀始祖與功德配享制度和朱熹《家禮》中祠堂主張有所出入,潘氏士人在籌劃建祠的過程中遇到族內(nèi)阻力。對此,潘珍、潘潢等人先后撰文向族人提出祠堂規(guī)制的理論依據(jù),并獲得了族人的支持。潘珍強調(diào)宗祠之“公”,主張將族祭與家祭二者分開,家祭仍然以朱熹《家禮》為藍本;族祭模式則承接宗族團拜傳統(tǒng),結合程朱學說,以功德配享彰前啟后?。潘潢則從歷史對比的角度強調(diào)祭祀始祖的合理性。他說:

    竊謂“始祖之祭似禘,先祖之祭似祫”,固非諸侯以降所得通行。后世公卿大夫官無世封,亦不當援古制,各立太祖之廟。而《禮》稱“別子為祖”說者,謂一是“公子來于他國,別于不來”。吾族遷自三山,開數(shù)百年之祖理為近之。隨時起義,莫若尊祀。始遷祖大五府君、祖妣大五孺人張氏,永作宗族不遷之主。創(chuàng)祠之制,則如國初品官家廟圖示。凡幾間,外為中門,東西兩階,階一隨地廣狹,覆以屋,取容族眾敘立。又為遺書祭品庫及神廚于其東,正神道、厚周垣,重門置守,謹其出入。于祠之西別置廣堂,以待祭祀、致齋、習禮,會拜而馂余焉。?

    潘潢認為,若按古制,諸侯以下均不得祭祀始祖、先祖。但古今情況不同,后世公卿士大夫早已喪失身份世襲的權利,則不應嚴格遵守古代的宗法制度。他援引《禮記》“別子為祖”的說法,元儒陳澔(1260—1341年)將別子三義概括為“一是諸侯適子之弟,別于正適;二是異姓公子來自他國,別于本國不來者;三是庶姓之起于是邦,為卿大夫,而別于不仕者”?。在潘潢看來,潘氏的來源可歸于第二種情況,則按“別子為祖”的說法,祭祀模式隨時局而改變,“義”起崇祀開基之祖潘逢辰合情合理。他還指出,潘氏祠堂布局和明代官員家廟相同。按正德《大明會典》卷88《禮部·祭祀》,潘氏祠堂內(nèi)部布局確實與之記載相一致。由此可見,潘氏士人試圖在“禮”和“義”間尋求平衡,他們在建祠時亦參考了明代關于官員家廟的規(guī)定,又對之有所發(fā)展,除祭祀對象不同外,在祠堂之外還設立廳堂,供宗族舉行活動時使用。大宗祠采用品官家廟布局,一方面彰顯了這些士人的地位與文化權力,另一方面亦可起到激勵族人業(yè)儒仕進的作用。

    “正德譜”載,潘氏在正德年間已設族長。但宗族的宗子觀念較為薄弱。譜載族人潘洪:“先是有宗子淪落別姓,與簡肅公(潘潢)甄拔之以主祀事”???芍虽晖苿幼鍍?nèi)重新實施了宗子制。他又提議:

    今請準古祭法及隨時義,表族著望與嘗崇德而象賢者之令胤。人輸上田一畝入祠,力不足者,裁其數(shù),歲課其獲以供犧牲、粢盛。至日,為始祖位南向配……而灌獻必宗子駿奔,執(zhí)事備。凡子姓蓋合樂、序馂如儀,則振肅。祀之余財,資族諸生,為獎正習淳之助。?

    潘潢亦主張采用功德配享制度,在宗祠的運行上則建議族人每人輸田一畝入祠,以其收成供祠祭使用,如力所難及,可酌情減少輸田的數(shù)量。宗祭由宗子行灌獻之禮,并由宗祠執(zhí)事人員籌備,其余族人共享祭品。祠堂祭祀余下的經(jīng)費供資助族人讀書之用。他還提倡制定族規(guī)家法:

    今請以祖宗團拜銘章為主,兼取諸書一二,以成一族之法。要在易知易從,庶幾可久可大。其綱領節(jié)目,自有宗老、諸父、諸兄高明者在。某卑且愚,非奉教必不肯疾行先長也。取可否示。附上宗儀鄉(xiāng)約族范,仰備采擇。?

    潘潢指出族規(guī)家法應來源于先世族人所作銘章與儒家經(jīng)典,易為族人所接受,其本人還擬定了藍本,供族人參考。

    此外,該時段潘氏宗族亦修撰了一些宗族文獻,起到宗族教化作用?!缎掳裁逯尽份d,潘鏊“集有《慈德錄》《世寶錄》”[2]。其中的《慈德錄》集錄族內(nèi)女性懿行,潘鉉(1492—1551年,嘉靖七年舉人,仕至解州知州)為之作跋。他說:“坤道之所以完實,托于茲錄矣”“凡士人之婦,各市一冊而什襲深藏焉,亦可也”???梢娕耸现匾晫ψ鍍?nèi)尤其是業(yè)儒之家女性的傳統(tǒng)教育。潘鉉還撰有《孝節(jié)辨》等文進行說理教化,在他所著《春厓存稿》中,贊頌的節(jié)婦賢女有十余人。在其他宗族設施上,潘鑒、潘曠等人清理祖墓、封塋立石,潘珍建迎恩橋、崇恩橋、慶源堂、四美亭,潘滋建瑞滋橋,潘鉉建普濟橋,潘建尚文橋?。

    大宗祠、族規(guī)的建立與制定使得潘氏本宗的組織化進一步加強。在此基礎上,潘氏將宗族建構的著眼點放在統(tǒng)宗之上。這一設想在嘉靖中后期開始形成,并在萬歷年間得到具體實踐。

    四、嘉靖以降潘氏的宗族建構

    嘉靖以降至萬歷初年,潘氏士人對宗族進行了第三次建構。這次建構主要體現(xiàn)于以潘鏊、潘溫(1507—1577年,仕至鶴慶知府)為首的士人進行跨地域的統(tǒng)宗會譜活動。

    潘氏所修統(tǒng)宗譜今已亡佚,但現(xiàn)存六安、涇縣、廣豐、懷寧等地的潘氏族譜中均有對此次統(tǒng)宗活動的記載。工部尚書朱衡對潘氏此次修統(tǒng)宗譜活動有所敘述,其序曰:

    襄毅(鑒)、簡肅(潢)、碧峰(珍)、寒泉(旦)諸老夙有是志未果。其子知鶴慶軍民府事溫、知廣西府事澄、錦衣經(jīng)歷縉、判嚴州府事絲、教授蘇州鏊,鄉(xiāng)薦士藻欲克成之,命其子侄經(jīng)事者遍求歷訪數(shù)有年矣,始得諸族譜。禮延致政御史覺山洪先生纂集,教授鏊、郡守溫提督其事,參互考訂,勒成一編。祖其所自始,大宗也;詳其所自出,小宗也。是者不出,非者不入,紀實也。來者不拒,去者不強,順人情也。疑者闕之,信者傳之,以示信也。傳其世系,略其文獻,族大人繁,不勝載也。近或有遺,遠或有略,考核未詳,勢難遍及,姑俟后也。梓成,分授諸族,以為萬世不刊之典。?

    又按萬歷六年(1578年)涇縣茂林潘氏將本支增補入統(tǒng)宗譜而成的《滎陽茂林潘氏重修統(tǒng)宗譜》載:

    婺邑桃溪潘氏成滎陽統(tǒng)宗世譜,凡族之蔓延東南如衢州、永豐、池陽、六安、兩淮等地靡不搜集。會歸刻既成,參之茂林潘氏家譜所藏者,合若符節(jié),遂喜,而亟欲統(tǒng)一之。?

    又按六安《潘氏宗譜》卷2“統(tǒng)宗世譜”條目載:

    始周畢公之子季孫,封滎陽侯,為受姓之祖。至烏程而分三大派,其遷六安者,則桃溪之派逢辰公之裔也。譜溯源著代最為詳核。?

    據(jù)上述序文等可知,與多數(shù)徽州宗族的統(tǒng)宗活動不同,潘氏所修統(tǒng)宗譜涵蓋了東南地區(qū)諸多府縣。譜成后,潘氏又進一步與茂林等地潘氏聯(lián)宗。該譜的發(fā)起者潘鏊為潘珍之子,潘溫、潘澄為潘鑒之子,潘縉、潘絲為潘旦之子,這些潘氏士人承繼其父輩遺志,對父輩的宗族建構加以拓展。潘氏統(tǒng)宗譜重世系而不重文獻,更多注重以譜收族,加強與其他地區(qū)潘氏族人之間的聯(lián)系。

    明萬歷初年,潘氏通過聯(lián)宗的方式完成了始遷祖以上譜系的構造。潘氏在正德年間并不知曉始遷祖以上譜系,“吾潘以逢辰公為始祖,上焉者闕其所不知,紀實也”?。而現(xiàn)存的萬歷《滎陽茂林潘氏重修統(tǒng)宗譜》將潘氏始遷祖潘逢辰以上世系收錄在內(nèi),六安潘氏對統(tǒng)宗譜內(nèi)容的描述也提到了該譜從受姓之祖始。潘氏的統(tǒng)宗活動為潘氏本宗增添了外援,提高了世族名望,使得族人知曉自己所自所出,增強了宗族凝聚力。

    除興修統(tǒng)宗譜以外,嘉靖以后的潘氏還對此前的宗族建構進行陸續(xù)補充和完善。在宗祠修建與管理上,潘溫“創(chuàng)四祭祠,皆出己貲。著《祀先錄》,輯《塋域志》”?;潘士藻(1537—1600年,萬歷十一年進士,仕至尚寶司少卿)“推財睦族,拮據(jù)不遑假貸。創(chuàng)小宗祠,葺大宗祠,費數(shù)十百金”⑦。潘氏士人亦捐田入祠,例如廣西知府潘澄,買田五畝捐入大宗祠為眾業(yè)。在其他宗族設施上,潘士藻建雨濟橋,并建同異軒講學。潘之祥(1553—1632年,萬歷二十六年進士,仕至江西右參議)建登崇橋?,重修桂芳橋、迎恩橋、滎陽橋、榮恩橋,并“日進諸子弟課文藝,置田三十畝為館谷資,名曰‘鄉(xiāng)賢文會’”?。在族譜修撰上,明崇禎年間,由潘之祥及其子潘文儁主持,潘氏對“正德譜”進行了續(xù)修。該譜沿襲“正德譜”體例與書法,另增有一卷“奏疏”,收錄潘旦、潘鑒、潘士藻、潘之祥等人的奏表,對明代潘氏宗族的成就進行了總結。

    五、由桃溪潘氏宗族看明代新興世家

    明代婺源桃溪潘氏的宗族建構呈現(xiàn)出一個典型山村寒門宗族的擴張過程。與輝煌的科第成就相應,潘氏的宗族擴張速度令人矚目。正德以降的短短70余年間,潘氏在士人群體的帶領下,通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宗族建構,對宗族組織進行了整治與強化,將“崇文興教”的族風加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潘氏迅速發(fā)起統(tǒng)宗活動,整合各地支派,從懷寧、六安、永豐等地的潘氏族譜記載中亦能見到與桃溪的交流互動。潘氏將宗族名望與影響力擴張到各地,構建起完備的宗族譜系。在宗族建構的過程中,擁有士人身份的族內(nèi)精英群體發(fā)揮了核心作用,并且呈現(xiàn)出代際傳承的特點。綜觀明代潘氏的發(fā)展脈絡,士人群體對宗族建構的熱情與投入不遺余力,從族譜的修撰、宗祠的建設到家國關系的互動,乃至宗族生活中的若干細節(jié),潘氏士人均進行了廣泛實踐。

    潘氏士人居鄉(xiāng)期間致力于尊祖敬宗睦族。居官期間,這些士人則清廉有為,政績卓著。與族譜記載相一致,這些士人獲得了官方的高度評價。

    表2 《明史》《明實錄》及各地方志中的潘氏士人記載

    潘氏士人在政壇上能取得較高成就是宗族“崇文興教”大環(huán)境下的結果,呈現(xiàn)出宗族、文教、仕宦三者的良性互動。他們?nèi)胧饲吧钍軅鹘y(tǒng)儒家思想的感染,大多居鄉(xiāng)孝友,如潘旦“性至孝。父直庵公嗜魚,公不避寒暑,探水石間,數(shù)得魚進,父悅之”[3]。在家國問題上,潘氏往往強調(diào)以“忠”為先。呂柟所撰潘琦(潘鑒父)墓志載:“鑒以公垂白在堂,不愿遠仕,公以盡忠報國、榮達所親勉之。及鑒進副使時,復上疏辭官,不允。公益催促,不使頃刻違命”[4]。潘氏士人對宗族建構的目的也在于將這種“崇文興教”之風加以延續(xù)?!罢伦V”的《字號歌》中明確記載:“積善開基業(yè),陰功庇子孫。期光儒宦族,增重大家門”。

    明代徽州科第繁盛,據(jù)相關學者統(tǒng)計,明代徽州共有454名進士。其中“新安八大姓”的進士總數(shù)達到了252名,約占56%。但是具體到村落支派,“新安八大姓”并不占優(yōu)勢。明代徽州共有9個宗派所出進士數(shù)高于5人,除位居次席的桃溪潘氏外,不在“新安八大姓”之中的還有桂林洪氏、槐塘唐氏、沱川余氏、濟溪游氏,潘、唐、游甚至不在“新安十五姓”之中?。同潘氏一樣,濟溪游氏亦是明代崛起的新興世家,同樣也呈現(xiàn)出類似潘氏的特點。嘉靖三十年(1551年),右僉都御史游震得主持修撰族譜,游元潤、游漢龍等士人又在萬歷年間續(xù)修。這些士人還修葺宗祠,捐銀、捐地興建科第坊、常平倉、書屋、文會等一系列宗族設施?。在明代程、汪、黃、胡、洪等大姓的譜牒中,不乏同姓各支派之間關于宗族建構的沖突斗爭記載?,但在潘、游等新興世家的譜牒中,此類記述極為罕見。由于這些宗族的基礎相對薄弱,按嘉靖《新安名族志》,徽州潘氏僅有11個支派,游氏僅有2個支派,其宗族凝聚力更強,士人對宗族擴張的愿望更為迫切,宗族、文教與仕宦三者的良性互動更為突出。婺源桃溪潘氏的宗族建構為了解明代徽州新興世家乃至徽州宗族社會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注釋:

    ①徽州素有“新安八大姓”“新安十五姓”之說?!鞍舜笮铡敝赋?、汪、吳、黃、胡、王、李、方八姓,若再加上洪、余、鮑、戴、曹、江、孫姓,則為“新安十五姓”。

    ②如黃國信、溫春來:《新安程氏統(tǒng)宗譜重構祖先譜系現(xiàn)象考》,《史學月刊》2006年第7期;林濟:《宋元宗族譜系的構造——以徽州程氏為例》,《安徽史學》2014年第3期;陳雪明、卞利:《宋元以降徽州程氏宗族始遷祖形象的建構、演變與強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張曉、董乾坤:《“譜”“志”之間:宗族發(fā)展、士紳認同與地方史的構建——以徽州胡瞳、胡學父子為例》,《安徽史學》2018年第4期;馮劍輝:《徽州家譜宗族史敘事沖突研究》,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章毅:《理學、士紳和宗族:宋明時期徽州的文化與社會》,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等等。

    ③關于婺源桃溪潘氏研究,目前尚未有專門論著。一些研究成果中對潘氏有所提及。如常建華《明代徽州宗祠的特點》(《南開學報》2003年第5期)提及嚴嵩對潘氏宗祠的議論。林濟《明代徽州宗族精英與祠堂制度的形成》(《安徽史學》2012年第6期)提及潘氏宗祠實施功德配享制度與潘士藻創(chuàng)小宗祠、葺大宗祠之事。趙克生《明代士人對家禮撰述與實踐的理論探索》(載《明清論叢》第十二輯,故宮出版社2012年版)提及潘氏的團拜會。曲曉紅《古代宗族與科舉仕宦的關系研究——以明清徽州社會宗族為例》(《河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提及潘氏七品以上官員可以在村中溪水上架橋的族規(guī),等等。

    ④顧璘撰《息園存稿》,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刻本,卷2。

    ⑤《婺源桃溪潘氏族譜》,明崇禎九年(1636年)刻本,卷19。

    ⑥費宏撰《費文憲公摘稿》,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刻本,卷11。

    ⑦《婺源桃溪潘氏族譜》,明崇禎九年刻本,卷13。

    ⑧《婺源桃溪潘氏族譜》,明崇禎九年刻本,卷8。

    ⑨《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卷首。

    ⑩《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卷5。

    ?潘希曾撰《竹澗先生文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刻本,卷7。

    ?《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卷3。

    ?流芳橋在婺源縣中云鎮(zhèn)坑頭村尚存。

    ?《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卷12。

    ?《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卷14。

    ?《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卷8。

    ?《婺源桃溪潘氏本宗譜》,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卷末。

    ?《婺源桃溪潘氏族譜》,明崇禎九年刻本,卷首。

    ?嚴嵩撰《鈐山堂集》,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刻本,卷23。

    ?《婺源桃溪潘氏族譜》,明崇禎九年刻本,卷12。

    ?《婺源桃溪潘氏族譜》卷19《祠堂從祀先祖議辯》。

    ?潘潢撰《潘樸溪先生文集》,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刻本,卷3。

    ?陳澔撰《禮記集說》,明初刻本,卷10。

    ?《婺源桃溪潘氏族譜》,明崇禎九年刻本,卷3。

    ?潘潢撰《潘樸溪先生文集》,明萬歷十三年刻本,卷9。

    ?潘鉉撰《春厓存稿》,明嘉靖刻本,卷5。

    ?以上諸橋在婺源縣中云鎮(zhèn)坑頭村尚存。

    ?《(廣豐)潘氏族譜》,1944年刊本,卷首。

    ?《滎陽茂林潘氏重修統(tǒng)宗譜》,明萬歷六年(1578年)刻本,卷首。

    ?《(六安)潘氏宗譜》,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卷2。

    ?雨濟橋、登崇橋在婺源縣中云鎮(zhèn)坑頭村尚存。

    ?蔣燦等纂《婺源縣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刻本,卷9。

    ?參見宋長琨:《家庭背景與明代徽州雙籍進士的地位升遷》,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參見《濟溪游氏宗譜》卷26《建置志》、卷28《修譜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木活字本。

    ?相關研究,可參閱廖華生:《身份建構與正統(tǒng)爭奪——婺源清華胡氏三派競修統(tǒng)譜的個案研究》,《族譜研究》(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馮劍輝:《徽州家譜宗族史敘事沖突研究》,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江一方、周曉光:《明儒洪覺山宗族思想探析》,《徽學》(第十四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等等。

    猜你喜歡
    桃溪潘氏宗譜
    試論《高隆諸葛氏宗譜》的價值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腸炎
    民國《姜山陳氏新祠宗譜》述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6
    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
    藝術品(2019年1期)2019-01-15 06:55:41
    桃溪之憶
    中國詩歌(2018年3期)2018-11-14 19:09:21
    同根同祖 兩岸一家
    懷舊盟
    詩林(2016年5期)2016-10-25 23:45:15
    世界上最早的花
    明清時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譜》為中心
    泰興市接收《倪氏宗譜》進館
    檔案與建設(2012年3期)2012-04-02 09:11:15
    大宁县| 三穗县| 特克斯县| 宣城市| 林周县| 龙海市| 金塔县| 治县。| 阳山县| 灵台县| 永仁县| 阿坝县| 屏东县| 黑山县| 南汇区| 开鲁县| 攀枝花市| 南宁市| 盐源县| 从化市| 淅川县| 彩票| 观塘区| 根河市| 马尔康县| 吉林省| 宁南县| 富川| 南华县| 贵溪市| 邹城市| 安泽县| 安丘市| 庆元县| 临沧市| 崇仁县| 昭平县| 栖霞市| 龙泉市| 武鸣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