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順
(臨夏州永靖縣太極學區(qū)中莊中心小學 甘肅 永靖 731600)
語文學科是極具育人價值的學科,它囊括豐富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認知,蘊含充實的情感元素,所以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學生的思想會被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著。而這就是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體現(xià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德育教育被列為教育之首要目標,德行為本,有了良好的德行,再輔以智力、體力、審美等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所以德育教育必須要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因此語文教師要有效地利用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開啟良好的德育途徑。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語文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是引導學生初識世界、感悟生活的主要途徑,其中有豐富的思想、觀念,凝結了優(yōu)秀的文化元素,是熏陶學生德育能力的重要元素。由此,語文學科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對于小學學生而言,語文課堂是體會語言、理解情感的場所,教師如果在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對于他們的發(fā)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念,促進語文素養(yǎng)。語文學科是學習語言與情感的學科,優(yōu)美的語言與文化元素能給學生良好的審美體驗,如果在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將會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對真善美的認知,建立審美能力,從而不斷地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提升語文能力。
其次,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想認知,提升道德品質。語文教材中融入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滲透著良好的道德情操,有愛國、愛家、愛自然的美好思想,也有對人、對事、對生活的良好態(tài)度,運用語文教材滲透德育,就能讓學生正確地看待這些優(yōu)秀的思想,從而發(fā)展正確的思想認知,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出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后,有利于推動學生的陽光心態(tài),實現(xiàn)健康成長。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一種精神和思想的傳遞,在課堂上讓學生理解德育、感受德育,就能促使學生積極地面對困難,形成堅定的信念,養(yǎng)成陽光的心態(tài),讓他們受到優(yōu)秀思想和良好行為的熏陶,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實現(xiàn)身心的健康成長。
學生的成長是動態(tài)的過程,所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非常重要。而德育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價值觀念的核心途徑。而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學生認知世界、理解生活的主要途徑,他們在語文課堂體會語言魅力,感受優(yōu)秀思想,能有效地受到熏陶。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地在課堂中滲透德育策略,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德行能力。
語文教材是蘊含豐富文化的載體,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又或是其中表達的情感,都是文化精髓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開展語文知識學習,就是深入體會文化理念的過程。而悠久的中華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理念,有熱切的愛國之情,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還有感人肺腑的親情、友情、愛情等等,這些都能給予學生良好的思想和情感體驗,能熏陶他們對于品德的認知。所以教師要立足語文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理解德育思想,繼而逐步潛移默化,接受良好思想的熏陶。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教學為例,自然造萬物,大自然給了人類很多珍貴的東西,是十分神奇的存在。而保護自然是人類一直關注的話題,關注自然、愛護自然繼而愛護生命、保護生命,這同樣也是德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該篇課文中以聲音為主題,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體現(xiàn)了大自然的趣味,而這其中正隱含著作者對于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學習時,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思想,從引導學生體驗自然之美,到升華思想,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繼而產(chǎn)生保護自然的理念。而保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也正是尊重自然生命所必須具備的前提。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閱讀后對自然的感受,還可以引導他們向生活發(fā)散思維,從自然衍生到日常,將他們的思想逐步牽引到德育理念上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德育思想,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欣賞美、追求美以及踐行美的德育理念。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尚未成熟,他們模仿能力強,所以極易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成長過程的重要角色,首當其沖地就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關鍵作用。如果教師能與學生積極有效地互動,提升課堂學習的樂趣,那么學生就會在與教師的互動中逐步建立自信,發(fā)展陽光的心態(tài),這是學生德育所不可缺少的。而語文學科注重語言的應用,所以教學中有很多與學生互動的契機,因此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有效互動,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引導他們向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建立健康的心態(tài)。
以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教學為例,該篇是一則寓言故事,用陶罐與鐵罐的不同變化體現(xiàn)了一種教育思想,那就是要能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而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嘲笑別人的短處,這傳達的是一種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的德育思想。而對于教師與學生,也同樣如此,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同樣也需要被尊重、被重視。所以教師可以借助該篇課文教學,與學生充分互動,引導他們正視其他學生的不同特點,用正確尊重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而與此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與管理中,也需要用這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以身作則,不以學生某一方面的好壞來判定學生,而是要看到學生的不同長處,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只有這樣,教師言傳身教,學生才能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到正確的對人對事的行為方式,由此從中學習與提升,逐步發(fā)展出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良好的德育需要學生建立德育思想,同時也需要讓他們理解什么才是好的德育行為,讓他們在面對生活或困難時能夠保持正確的態(tài)度或選擇。而只進行純粹的意識引導,學生往往很難將其與真實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所以德育教育也而同樣需要真實的場景體驗,這樣才能內(nèi)化思想,將其轉化為學生自身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趣味的情境,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行為和思想,這樣也就逐步強化了學生的德育認知,使得他們能正確地理解好的思想道德行為,內(nèi)化德育認知能力。
以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教學為例,西門豹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官員,他在治理鄴縣時為了為百姓做主,解救百姓于苦難之中,智斗官紳和巫婆,敢作敢為,是非常正派的形象代表。他的行為和思想都體現(xiàn)了古人所追求的高尚品德。該篇課文生動地呈現(xiàn)了西門豹治鄴的整個經(jīng)過,極具故事性,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故事,創(chuàng)設趣味的表演情境,學生選擇不同的角色進行行為的演繹。在演繹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地去了解每個角色的不同心理活動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更需要去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百姓的苦難狀態(tài),而后在表演時就能很好地理解不同人物的內(nèi)心和思想,繼而更理解西門豹的高尚品德和思想認知,這有利于學生自身建立良好的德育認知,從行為中體會德育思想。
德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踐行德育的能力。只有真正地將德育思想轉化為切實的行為,才能算是真正實現(xiàn)的德育教育的價值。所以德育教育需要結合生活來開展。而生活是文化的發(fā)源地,不僅包含德育思想,也蘊藏著語言運用,因此,基于語文學科是語言的載體,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也需要進行實踐才能內(nèi)化語言應用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讓學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體驗語言知識,感受語文中的德育思想,從而有效地提升德育行為能力。
以四年級下冊《我們家的男子漢》教學為例,該篇課文講述了“姐姐的孩子”在“我們家”成長的過程,他的成長讓人欣慰,雖然年齡小,但他對獨立自主有追求,對生活的困難也坦然接受,并積極面對,這傳遞的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德育思想,而小小的“男子漢”也在生活中踐行著良好的德育行為。所以該篇課文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教師可以借助這個主題,組織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生活中來,替家長分擔家務,自己的事情學會獨立去做,學會積極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學習、生活或思想困難,將這樣的思想和精神傳遞到生活的行為中來。而在這樣的生活實踐中,學生不僅領悟了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同時也在行為中體會到了良好德行的概念,由此就能促成他們真正內(nèi)化德育思想,提升德育能力。
德育是五育之首,其地位甚至比我們一直強調(diào)的智育更加重要。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良好的德育思想是指引他們正確方向的關鍵,而德育能力是實現(xiàn)人才目標的核心,所以德育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影響著學生個體的成長,也關系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而小學階段是學生最具可塑性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將為學生提供更堅實的思想后盾,促使他們向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而作為小學階段的核心學科,語文既有人文性也具有德育功能,所以教師應當積極地在課堂落實德育教育,抓住教材的德育元素,利用趣味的情境和師生互動模式,為學生搭建德育熏陶的優(yōu)良環(huán)境,借助生活化的體驗,發(fā)展學生的德育行為,從而由內(nèi)而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促成語文能力和道德品質的有效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