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旺
(巨野縣萬豐鎮(zhèn)闞店小學 山東 巨野 274900)
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在進行寫作學習時,學生經(jīng)常因為缺乏寫作素材、無法捕捉寫作思路而產(chǎn)生寫作學習困難,若此問題未能得到及時解決,將為學生的學習帶來負擔,促使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產(chǎn)生消極情緒?;诖耍處煈斨攸c分析觀察能力和寫作教學的關系,以培育學生觀察能力作為降低學生寫作學習難度的有效途徑,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技巧,創(chuàng)作高質量文章。
以小學生的角度進行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探究熱情多是來源于學生的興趣,當學生對此事物或活動產(chǎn)生興趣時,即使在探究此事物、活動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學生也會積極克服,直至達成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1]。而通過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則可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同一事物,分析同一問題,積極探尋此事物的創(chuàng)新點,在此過程中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可以供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學生未曾關注的事物,對于學生來講,這是積累寫作素材、拓展學生認知視野的機會,在學生通過觀察擁有新收獲時,將會獲得極強的喜悅感。以此為基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寫作學習,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經(jīng)過實踐觀察可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寫作學習缺乏興趣,難以保持積極性,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說、無字可寫,難以結合教師所提供的題目理清寫作思路、創(chuàng)作高質量文章。在此過程中,學生會認為寫作學習極為困難,不愿意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經(jīng)過深入分析后發(fā)現(xiàn),學生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想象能力,疏于觀察,導致學生在分析作文題目時,經(jīng)常只能了解題目字面信息,難以結合題目理清寫作思路、展開想象,在心中構建寫作的順序。通過培育學生觀察能力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周邊事物、了解多種信息的機會,如,以描寫小動物為主題,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小動物,小狗、小貓、小兔子等。在學生觀察動物時,學生會跳出以往認知結構的限制,在觀察的過程中了解動物的多種特點,對動物的五官、形態(tài)、運動特征,產(chǎn)生深入認知,以此方式為學生提供進行想象的空間,在學生觀察到小狗有著圓圓的眼睛時,會自動進行想象,圓圓的眼睛就像一顆玻璃球一樣干凈、純粹[2]。
寫作來源于生活,無論是創(chuàng)作何種題材的文章,均需要學生利用其對生活的認知以及掌握的知識和經(jīng)驗創(chuàng)作文章。對于小學生來講,因為缺乏足夠的觀察能力,學生經(jīng)常無法精準捕捉生活中各種各樣有效的素材,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性的培育學生觀察能力,則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在教師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學生會嘗試著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生活、欣賞生活,感受處于生活中的情感元素,在生活中蘊含的美和藝術。以此方式完成教學,既可鍛煉學生觀察能力、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為培育學生熱愛生活的好習慣奠定堅實根基。在進行寫作時,學生會結合自己的所見所得、所思所想,創(chuàng)作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培育學生觀察能力可以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周邊生活蘊含的美,在寫作時,自然會獲得寫作的思路和寫作的有效素材,為學生創(chuàng)作出優(yōu)質的文章作出奠基作用[3]。同時,教師也需要秉承相應的原則,細化調整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方式,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教師應當秉承適配性原則培育學生觀察能力。適配性原則,具體是指根據(jù)學生的基本情況,調整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目標、形式,以及處不同階段所運用的不同方式,確保學生在接受教師的培養(yǎng)后,可以循序漸進的學會觀察、擁有觀察意識,逐步獲得較強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觀察是一件美妙有趣的事情。
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教師針對小學生所展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均應當以趣味性原則為指引,無論是在教學時,還是在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都需要融入有趣的元素,使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認真跟隨教師的視角去觀察、了解。尤其是在觀察一些學生不是十分了解的對象時,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的方式,從細節(jié)的角度出發(fā),輔助學生逐步學會觀察事物、觀察各類活動,在掌握觀察方法的同時,獲取觀察的技巧,讓學生的觀察具有更多的價值,為增強學生觀察能力,做出寶貴促進作用[4]。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愛玩、愛鬧的年齡,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使得學生對一些未曾接觸過的事物要更加感興趣。且對于學生來講,其觀察能力正處于萌芽階段,若教師過于追求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進度,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會起到反向的培育效果?;诖?,在教學工作中,為培育學生觀察能力,教師需細化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融合學生特點設計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教育方案,以此形式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觀察意識、觀察能力,為完成高質量寫作學習活動作出鋪墊。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描寫小動物的寫作方式前,可以為學生布置趣味性十足的觀察任務,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針對此學習任務,部分自我約束能力較強的學生會主動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并記錄小動物的外形特點、運動軌跡以及生活習性等多方面信息。而對于一些自我約束能力較為薄弱、難以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來講,則需要得到教師的輔助。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段關于小蝌蚪生長的視頻,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視頻,了解小蝌蚪的生長特點,觀察小蝌蚪是如何從一個圓圓的腦袋和一條小尾巴,逐步長成一只青蛙的。以此方式可以輔助學生自行觀看視頻,了解蝌蚪的生長變化特點,對學生的觀察起到促進作用。在后期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寫作學習時,學生自然可以結合自己前期的觀察進行寫作,在學生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文章后,對寫作學習也可產(chǎn)生更強的信心[5]。
在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點關注培育學生良好觀察習慣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由被動觀察逐步轉化為主動觀察,使觀察成為學生的自主性行為,讓學生在觀察的輔助下,獲取更多寫作素材,逐步掌握寫作的有效方法,為提高寫作學習教學效率,做出有效的輔助作用。
例如,在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結合學生大多數(shù)的寫作素材均需來源于生活,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主要依據(jù)方可完成創(chuàng)作。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為學生設計類似于觀察日記的寫作學習任務,供學生將自己假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整理在寫作素材本中,以此形式可有效培育學生觀察意識,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觀察周邊事物。為避免部分學生因缺乏自我約束能力而未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假期后,互相交換假期中積累素材的筆記本,由學生監(jiān)督彼此的形式,有效約束學生,促使每一名學生均可在假期認真觀察、撰寫觀察筆記。通過完成此學習過程,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自主觀察習慣,在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提升學生寫作學習水平方面,均可帶來促進作用。
對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情況進行實際觀察后,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難度適中,教材中蘊含的知識點可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在教材設計方面,教材編寫者也傾注了極多的精力,通過觀察每一單元的文章,均可感受到文章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基于此,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以感性的角度發(fā)掘課本中的素材,促使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內(nèi)容,結合課本內(nèi)容展開聯(lián)想,以此方式輔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了解不同文學體裁的不同創(chuàng)作形式,對寫作學習產(chǎn)生更加深入的認知。
例如,在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前,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配置的插畫,分析是否能夠通過插畫和《雪地里的小畫家》文章題目,了解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以觀察為基礎,促使學生展開想象、分析雪地里的小畫家應該是誰?小畫家是運用怎樣的方式進行作畫的?不同的“小畫家”作畫方式是不是也不一樣?在學生進行觀察、想象、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步獲得聯(lián)想的習慣。教師再帶領學生解析文章,感受文章中對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描寫,促使學生掌握文章作者的寫作技巧以及運用的修辭手法。以此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文章進行創(chuàng)作,在此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課本素材的實際價值,為鞏固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學生寫作學習質量,奠定了堅實根基。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觀察能力可有效增強學生寫作學習質量,輔助學生降低寫作學習時的困難,在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創(chuàng)作高質量的文章。基于此,教師應當深入分析培育學生觀察能力的策略,不斷調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豐富學生寫作思維,提高寫作教學效率。